库里涅夫所要求的“小说片段”的几个特点

库里涅夫所要求的“小说片段”的几个特点

教学中从小品阶段过渡到小说片段、剧本片段时,让许多表演教师感到困惑的是,不少学生在小品阶段还比较有表现力,小品构思也显得相对完整,有想象力,可是一进入到片段阶段就表现得呆板,没有灵气,甚至连学生本人天性中的那点儿聪明劲儿和机灵劲儿也减弱了。

问题出在片段教学阶段,但根子也许还在基础课教学当中。也许,是因为基础课阶段就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作天性,小品相对过于完整,教师对小品的把握过于贪大求全,存在着学生表演元素训练不足、创作天性开发不够的问题;也许是在从小品到片段的教学过渡上出了问题,没有把小品阶段的训练成果很好地延续到片段教学中去,到了片段阶段又来重起炉灶;也许是近年来电视上形形色色的“晚会小品”对学生的创作趣味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因为那种表演是没有“过程”的。

库里涅夫当年对从基本技巧阶段到小品阶段,再到片段阶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与步骤的把握值得学习与思索。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基础元素训练进入到片段教学阶段后,要先进行一轮“小说片段”教学。教学中以小说家的作品为基础,让学员们尝试在小说家创作的规定情境中展开人物行动,以此作为进入到剧本片段学习的台阶。小说片段教学,是衔接基础课教学与创作人物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下我们对库里涅夫在小说选择与片段改编上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与元素训练、小说片段训练相衔接等教学课题进行梳理。

1.短小的篇幅与丰富的内容

库里涅夫在向学员们讲解应选择什么样的小说、如何将小说情节呈现为戏剧动作时,讲述了一个来自苏联的小说片段实例。[25]

在苏联作家涅克拉索夫的小说《在斯大林格勒[26]的战壕中》中,有一位被派到前线去的青年军官,他在战争中经历了很多很多事,经历了战斗的艰难,亲眼看到了许多人的死亡。他的家在基辅,亲人与朋友也都留在了基辅。他到达斯大林格勒时正是夏天,7月份。

他到了部队的防地,洗了澡,把自己收拾干净,穿好衣服,从屋里出来,开始擦皮鞋,不是用鞋油擦,因为他没有鞋油。隔壁屋子的姑娘看到了,拿出鞋油给他,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姑娘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经历了许多战斗,看到了前线的惨烈,忽然到了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他感到很舒适。屋子很干净,有台布,还有带花边的窗帘……一切都很好,充满了和平气氛,他感到一切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就像来到了亲人的身边。

姑娘穿着一件很长很大的衣服,头发往下梳着,他看着她,感到很亲切,姑娘也看着他。他们坐了一会儿,姑娘说:“我们去散步吧。”

于是他们走出屋子,来到一座山上。从这里可以看见斯大林格勒的全貌,在很远的地方,队伍在行军……伏尔加河就从身旁流过……

库里涅夫选择的小说片段就从这里开始:

他们走到一条壕沟旁边,军官拉着姑娘跳了过去,然后他开始坐在壕沟旁沉思。

姑娘看着他,不知他在想什么。“尤拉,怎么啦?你在想什么?”

“没什么,我在想机关枪,在这个地方很好射击!”青年军官回答。

“你怎么想这些东西呢?”姑娘问。

“没有什么,我就这么想想。”军官回答。

“你喜欢这个地方吗?”

“喜欢,好,好地方啊。”

“你一定在基辅的河岸边也这么坐过、想过。”

“对的,也是这么坐着,看啊,看啊。”

“你同谁在那儿坐过?”

“同林娜在一起。”

“你在基辅有什么人?你的家在哪儿?有妻子吗?”

“没有,我没有结过婚。”

“那你同谁在一起坐在河边?”

“我已经同你说过同林娜在一起,她爱穿这个样子的衣服,同你的一样,只是颜色不同。”

“你有没有她的照片?”

“有。”军官把照片递给姑娘,她接过去看,照片上的女孩子并不漂亮。

姑娘看完,把照片还给了军官。

她对军官说:“走吧?”

“走吧。”青年军官回答。

于是,他们就走了……

库里涅夫说:“这就是一个片段。他们的对话少,问题少,回答也少。让你们选的第一个片段,就是要这样的,对吗?”

接下来库里涅夫专家与学员们进行了有关这个片段的讨论。

专家:“是不是可以说从这样的片段,就能看出他们的整个生活、心理,写出他们的自传,可以吗?”

有的学员说:“不可以。”

专家:“是否可以假想女的有点爱那个男的?”

另一些学员说:“可以。”

“那能否说男的是个坏人?”专家又问。

“不能。”学员们回答。

“是否可以说男的对他在基辅的爱人很忠实?”

“可以。”同学们一起回答。

“在这个片段里,男的告诉女的说:他有爱人,他很忠实。是否可以说这个片段是讲人类伟大的爱,讲一种‘相思’的感情?”

“可以。”同学们回答。

库里涅夫说:“一个片段只有几句话就行,但要有思想内容,要能反映生活的现象,不平常的生活现象,同时又能影响生活。”

相对于我们中国师生在教学中排演过的小说片段,这个来自苏联的小说片段非常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个句子。一共只有十八句对话。在这十八句话里,有这样一些主要内容:

两个人长时间没有对话,也可以静静地坐在一起。让我们回顾一下生活,一个人一生中有几次能和一位异性这样没有对话、静静地坐在一起呢?很少。很难建立这种关系。因为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在和平环境中一对青年男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的相当亲近的关系,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场世界著名的残酷战争的间歇,在一个青年军官和一个年轻的姑娘之间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他们没有话也能静静地在一起坐着。这是7月,是北方的收获季节,也是北方民族收获之后的恋爱季节。

单纯的女孩子终于忍不住心中想了解小伙子的内心世界的渴望:“尤拉……你在想什么?”小伙子既没有接受,也没有伤害这个姑娘:“没什么,我在想机关枪……”

聪明的姑娘马上就知道了,这个军官心中肯定有一个女孩子、妻子或者是女朋友。于是,她从眼前这个地方,从这条河开始向对方发问,一直问到远方的城市基辅的河岸边,她要问青年军官,你心里是否有一个姑娘?如果有,你们现在怎么样?

最后,诚实的小伙子告诉眼前的姑娘:有!她叫林娜!我有她的照片,而且一直带在身上!

严肃地对待生活的女孩子心中刚刚燃起的朦朦胧胧的愿望熄灭了。

片段中的男女青年没有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并不少见的“战地鸳鸯”,但是应该都得到了对方更多的尊敬。对话虽少,但每句话中都蕴藏了丰富的潜台词与心理动作。三四句对话,就可以将人物关系快速向前推进。一场本来可能形成的战地恋情,转瞬之间消失了。诚实、忠诚、严肃的品格现出了自身的美丽。看似篇幅很短,对话也少,其内容却比那种不停地说话、说了很长时间人物关系却还在原地踏步的片段要丰富得多。

2.要“拓展行动”,不必面面俱到,“压缩情节”

戏剧创作中,剧作家根据小说改编剧本都会遇到情节取舍问题。确定了要“入戏”的情节内容以后,都会考虑如何对必须保留的情节进行压缩铺陈,同时对戏剧性情节进行拓展,设置“事件”,展现由事件引起的行动过程,将“渐变”的小说变为“激变”的戏剧。然而,教学中的小说片段,并不是多幕剧中的一个段落。库里涅夫的小说片段实例说明,在教学性质的小说片段中,不必过多考虑如何将小说中的情节纳入片段,进行交代,更不必做“压缩情节”的工作。改编的目的不是为了凑成一部完整的剧作进行上演,而是为了改编出一个能训练演员的剧本教材,使之成为课堂上小说片段表演作业的基础。

这种改编的重点在于找准可以引发戏剧行动的事实,使之形成“事件”,使原来需要较长篇幅渐渐完成的情节内容,变为由“事件”引发“冲突”,产生人物之间的相互行动,通过展现行动的过程,揭示出“事件”从发生走向结果的过程的“戏剧场面”。有人说“戏剧是激变的艺术”,其意义在于戏剧由“事件”引发行动的具体过程,并且在一个戏剧场面中,由于行动对事件的推进,戏剧事件总会迅速走向由它自身导致的结果。说戏剧是“激变”的艺术,并不是说戏剧场面一定要达到多么激烈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偏好于重大事件,但实际上很小的“事件”常常也能掀起人物内心巨大的波澜。表、导演教师在小说片段的改编中,更应该注意挖掘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下面更为含蓄的“事件”。

库里涅夫所举片段中的“事件”就比较小,也非常含蓄:姑娘在心里已经喜欢上了小伙子,想跟他走得更近些,而小伙子却没有接受。这就构成了整个片段的“事件”,事件引起了姑娘的行动欲望:把小伙子为什么不能对自己亲近的原因弄清楚。

这个欲望引起了接下来的相互行动。一对青年男女间平淡而含蓄的对话,随时可能掀起情感的波澜,然而由于二人“忠诚”与“自尊”的品格,有可能发生的情感波澜,变成了不动声色的潜流。这潜流在看似平静的对话中快速流淌到了片段的结局:

她对军官说:“走吧?”

“走吧。”青年军官回答。

在伏尔加河的河岸,在战壕交错的地方,本来可以是一场浪漫的散步,刚刚开始就迅速地走向了结束。这个过程就是这个片段中的“戏剧性”,戏剧艺术的“激变”也就体现在这里。

3.为表演训练与创造设置“规定情境”

库里涅夫的教学是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前一个训练内容是后一个训练的基础,在后一个训练内容中又包含并呈现此前训练的成果。在小说片段之前,库里涅夫带领同学们进行过的基础元素训练有注意力集中、松弛、想象、形体动作记忆、判断事实、改变舞台态度、无言交流、有言交流、单人小品和双人多人小品等。接着我们进一步梳理库里涅夫所荐小说片段为表演提供的基础,认识库里涅夫教学的这一特点。

青年军官和女青年上场了,这是7月份(有时要到5、6月份天气才真正暖和起来),演员可以感受季节、天气、河水的味道、战场上焦土的气味、被炸得松软的土地,难得一见的鸟儿掉落在泥土中的植物种子居然发芽了……这里面就有“注意力集中”,有“改变舞台态度”,也有“判断事实”,而且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演员的想象”,即“在动作中想象,用动作完成想象”。

他们可以寻找正确的内部自我感觉,感觉在经历了残酷的流血厮杀和亲人死亡后年轻军官和年轻姑娘与对方一起时那种心灵上的宁静;他们也可以静静地感受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也许,姑娘在被小伙子拉过壕沟时希望和小伙子靠得再近一些,而小伙子此时正想起他的家乡,想起基辅的河边,想起他的未婚妻……这里面又有许多回忆中的“内部注意”,有观察舞台对手时的“外部注意”,也有对于对手内心想法的“判断”,自然也就产生了许多“无言交流”的瞬间。

年轻军官拿出了未婚妻的照片,这一举动让女孩子产生丰富的内心活动:对自己的猜测(判断)的证实,对于对手的对自己的态度的观察,对他与这个照片中女孩子关系的判断,经过判断在心里得出结论并做出决定的过程等。女孩子“走吧?”这句话,应该包含着这样一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