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古里叶夫的演剧理论课

第五章 格·尼·古里叶夫的演剧理论课

格·尼·古里叶夫于1955年至195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主持了教师进修班的教学。古里叶夫在该班教学中带领学员完成了一系列演剧基础课训练,指导排演了由学员们改编、选编的小说片段与剧本片段,指导排演了多幕剧《远方》和《女店主》,并为学员们讲授了如何创作完整的戏剧演出的导演理论课。

古里叶夫的理论课内容后来编为《导演学引论》和《导演学基础》这两个指导我国戏剧工作者学习戏剧导演的基础理论读本。[1]古里叶夫还为中国戏剧工作者作了若干次有关斯氏体系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的讲座,编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座》。

本章将对古里叶夫所授斯氏体系的发展及基本原理、导演艺术家的培养,以及演剧艺术的基础理论这三个课题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以概略认识斯氏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原理,斯氏体系学派的演剧艺术观以及斯氏体系学派“根之导演”的艺术创造内容与具体创作方法。

本章仅仅只是梳理、概述了古里叶夫在理论课教学方面的部分内容,远不是对古里叶夫教学的全面梳理与概括。之所以做这样的梳理,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斯氏体系学派的演员在创作中应如何与导演合作,需要与什么样的导演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表演艺术创作。

如何才能培养出以斯氏体系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通过与演员进行深入的合作,从“根部”而不是仅仅从外部创造出一台演出的“根之导演”,是一个巨大而深邃的课题。苏联专家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教学(包括技巧课与理论课)并没有穷尽这个课题。本章对当年教学中部分内容的梳理与概述更不可能对这个课题做出全面回答。

希望通过对苏联专家课堂教学的梳理,对一些苏联专家已经讲清楚了、也做过有说服力的示范,后来由于我们自身原因又产生了模糊认识的理论问题进行一番回顾,能够引起一些思考和给予一些澄清。

通过本章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斯氏体系不仅是表演艺术创作方法的理论,同时也早就产生了内容丰富的导演学。若想要以斯氏体系的创作方法来创作心理现实主义的舞台演出,创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离不开斯氏体系导演学派培养出的“根之导演”与同样遵循该学派创作方法的演员的密切合作。斯氏体系导演学派追求的是创造出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形式统一、性格鲜明、风格体裁准确、充满艺术创新精神的舞台演出,这其中不仅包含对导演艺术创作,也包含对表演艺术创作的美学要求。

我们并不认为不能对斯氏体系进行探索、使其发展。但是前文所举我国戏剧同行对斯氏体系的“指责”,不少观点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对斯氏体系最基本的认识造成的,这样的指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纠偏”不可能真正达成对斯氏体系的发展。在斯氏体系研究领域,至今仍有不少错误观点建立在了对斯氏体系误解的基础之上。

斯氏体系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正本清源,积极发掘并实践有益于我国戏剧演剧事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去抓住那些翻译家“过滤”了的某些对创作实践经验的表述进行“审问”,更不要在没有看过多少“体系”原理指导下的优秀演出的情况下,盲目地对“体系”原理进行浅薄而可笑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