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我国戏剧家对民族演剧道路的探寻
2025年09月28日
第三部分 我国戏剧家对民族演剧道路的探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戏剧家一直在创作实践中学习、探索斯氏体系创作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借鉴来自以古希腊戏剧为源头的相对写实的西方演剧传统及诸多方法,丰富并创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演剧艺术。
以欧阳予倩、孙维世、金山、舒强、焦菊隐、佐临等人为代表的老一辈戏剧家,通过演剧创作、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为接受斯氏体系的创作与教学方法,为奠定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演剧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前。这一阶段的实践以学习、接受和实践斯氏体系的一般创作原理为主要任务,其间有些艺术家也开始了对创立民族演剧美学的思索。第二阶段从我国艺术创作进入到思想解放洪流中的新时期开始,直至演剧艺术形式探索之风渐趋平静的“后新时期”。两个阶段中,戏剧家们为探寻民族戏剧演剧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时期以后,戏剧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形式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并没有产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没有产生更多能够久演不衰的戏剧文学作品。同时,老一辈舞台艺术家谢幕了,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还没有成熟起来,随着熟练掌握心理写实技巧的表演艺术家退出舞台,演剧艺术的形式创新走向了尾声。年轻演员与导演的培养问题,创建有中国特色演剧艺术的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本部分梳理并讨论以孙维世、焦菊隐为代表的戏剧家为实现创建民族戏剧目标对斯氏体系原理的学习与实践;讨论以佐临、徐晓钟为代表的戏剧家以“体系”为基础,对现代演剧艺术的探寻与创造,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对斯氏体系核心内容对当下及今后的演剧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