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意力集中”过渡到“想象”
想象是人的思维活动,指人在原有的感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回忆、联想、创造,在头脑中想象并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在艺术创造中,想象是整个创造的中心环节。想象这个大课题,还可具体分为“想象”与“幻想”。一般地说,“想象”更多的是在回忆与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幻想”则可以不需要借助已有经历,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思维活动。
本段落讨论的想象,包括了“想象”与“幻想”这两种内容。
想象,是所有艺术家都必须具备的创作素质,对演员来说就更为重要。而且演员的想象还具有一种特殊性。因为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还是创作成品,所以演员在进行想象时要把自己“放入”其中。演员要能够通过想象获得自身内部与外部的“自我感觉”。演员一旦离开了想象,在舞台上是一分钟也站不住的。因为舞台上的一切都只能依靠演员巨大的“信念感”和“想象力”才能获得真实的艺术生命。
作为表演元素之一,想象力是可以单独进行训练的。然而实际上在进行任何一个表演元素的训练时,演员的创作想象都将参与其间。如何进行演员想象力的训练,表演教师们各有其方法。
库里涅夫说,人的注意就像河水一样,是不断流动的。而库里涅夫的授课本身也像河水一样,随形而动,缓缓流淌。由于库里涅夫把练习、讲解、启发、布置课下作业全都有机地组合到了一起,所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一会儿产生“外部注意”,一会儿又开始了“内部注意”,有时又进入到了“回忆”,有时又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想象的世界里。
即使没能当面聆听库里涅夫的授课,即使只是阅读他当年的授课记录,也能不断地唤醒阅读者对他所提到的生活场景、戏剧性的情境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的记忆。一旦阅读者的某种具有情感内涵的记忆被当年的授课记录所唤醒,无疑也就意味着记录中的库里涅夫曾带领着当年的学生,今天又带领着我们,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想象”的大门口。
在一次表演课上,库里涅夫正是这样,从“内部注意力集中”的讲授与练习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让学员们自然而然地从“内部注意”过渡到“回忆”与“想象”。库里涅夫先是让同学们以听觉练习的方式复习“注意力集中”的练习,第一步他让学生们注意听室内有什么声音,第二步又让同学们注意听街上有什么声音。随后,他又让同学们做视觉注意力的练习,他让同学们注意室内的墙壁上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发现了平常没有注意过的灯泡、开过联谊晚会后留在屏风上的红纸条、墙上挂黑板用的钩子、墙上的污点、墙上的钉子等。
库里涅夫让同学们不断地缩小注意范围,最后将注意力留在尽可能小的注意范围之内。接下来他让大家在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去发现有趣味的东西。同学们按照库里涅夫的要求做了,也发现了一些有趣味的东西。
有同学发现墙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电灯泡,觉得有趣味,可是库里涅夫说这没有什么趣味,同学们也觉得没有什么趣味了。可是库里涅夫又说,你可以把它们想成一件有趣味的东西,于是同学们开始了想象……
库里涅夫进一步让同学们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去发现一个东西,再将其想象成另一个有趣味的东西。比如发现墙壁上有一块陈旧发黄的痕迹,就可以根据这个“痕迹”的“图形”,把它想象成另一个有趣味的东西。同学们开始把墙上的钉子、钩子等东西或是墙上的陈旧、发黄的痕迹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别的东西。[7]
有一些想象活跃的同学,甚至把墙上挂黑板的钩子想象成大象的鼻子。
库里涅夫告诉大家:不要想得太复杂,最好先从简单的想象开始,你们想象出来的东西,应该和引起想象的物件或是某种“图形”比较接近。在做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时,可以不断缩小注意的范围,最后只注意一个小的东西,也可以不断扩大注意范围,直到注意整个屋子。在街上也是这样,可以由小的范围扩大到大的注意范围。
库里涅夫还说:做注意力集中的练习不能机械地为了做练习而做练习,而应该在自己的兴趣的引领下去进行“注意”。在街上走路时要去发现新鲜的、有意思的事。
库里涅夫讲了他观察到的一对青年男女,两个人拉着手走路,两个人都不讲话,走了一段,停住,放开手,互相看了看,又拉着手往前走,还是不讲话……(库里涅夫一面讲,一面拉着翻译表演起来)又停住,男的说“再见”,女的也说“再见”,但是二人都不走,互相看了看,拉着手又走(库里涅夫的表演非常真实,同学们看着都笑了)。
库里涅夫说:“走路时遇到这种情形,甚至可以跟着他们两个人(以便继续观察)。”
在这里,库里涅夫又将“注意力集中”课题与将要学习的“观察生活”课题进行了衔接,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铺垫。
前面谈到的想象练习,都是以一个可以看得见的物件,或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图形”为基础,将它想象成另外一个从“外形”上比较相似的物件。这种想象,是在外部注意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库里涅夫要求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想象此时此刻自己是在一个以前曾经逗留过的地方,然后对这个地方的主要特点、有趣味的东西进行回顾并对同学们进行讲述。
同学们按照要求开始展开想象,有的想象自己是在嘉陵江的岸边,有的想象自己是在轮船上,还有的想象自己是在莫斯科的地铁里。当库里涅夫知道了有同学去过莫斯科,就让其中一个同学描述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
讲述练习中包含了好几种“元素”训练内容。
第一,是“内部注意”的训练。通过回忆,将“内部注意”集中到讲述者所经历过事件的“内心视像”上来。
第二,是由“讲述”所带动的从“回忆”到“想象”的训练。即使是讲述者本人经历过的事,在心中进行回忆时也不可能绝对完整。如果只是回忆,那就会继续保留这种“不完整”的“内心图像”,但是要对别人讲述就不一样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人具有为了使事物呈现得更加完整而在不知不觉中加以想象、补充,然后再进行叙述的心理倾向。进行讲述练习时,叙述者为了让别人能听懂、能感同身受,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加上一些“想象”与“创造”,以便使环境、事件呈现得更加立体、可信,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讲述本身还是一种与听者交流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叙述者要一边讲述一边回忆,这就需要努力排除现场听众带来的种种干扰,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内部注意,以唤醒自己的记忆,在心中不断浮现讲下去的材料。另外,讲述者还要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讲述上来,要与听众进行交流。
通过上述练习打下了一定的训练基础以后,库里涅夫又将启发想象的练习进一步向前推进,他要求同学们在回忆自己曾有过的经历的基础上,想象出没有经历过的事。进入到这一环节,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虽然已经启动了,然而想象中行动的发出者仍然是“我”,是做表演练习的学生本人。
我们不断强调,“从自我出发”的创作方法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通过成系统的训练内容,经过不断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的。在库里涅夫的表演课上,“注意力集中”的练习与“想象”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库里涅夫的授课内容及方法,始终贯串着对“体系”精髓——“从自我出发”创作方法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教学中库里涅夫严格把握并执行初学阶段做练习时始终不得脱离学生本人身份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具体做法,以唤醒学生本人的真情实感,在强烈的内心情感活动推动下,去完成各种有关“想象”的训练。如果没有情感力量的推动,就难以真正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作为表演元素之一的“想象”不是孤立的。想象应该存在于训练、创作及表演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简述了库里涅夫在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从“注意力集中”训练有机地过渡到“想象”训练的例子,希望能够引起对这两个元素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思索。
其实库里涅夫带领学员们做过的有关“想象”的练习还有不少。
比如,库里涅夫让女同学们把自己珍藏的小纪念品拿到课堂上来,讲述这些小物件的历史,然后由其他同学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创造出这些物件的并不曾有过的“经历”。
又比如,库里涅夫让同学们以一个手持物件为对象,想象出它是另一种外形相近的物件,并用“态度”对其进行“证明”。表演是不离开“动作”的,所谓用“态度”证明,实际上就是做出使用这一物件的“动作”。
例如拿着一杯水,将它想象为一杯茶或是一杯药,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也可以是拿着一本书,将它想象为一盒糖。这样,受训学生就触及到了“对物件的态度练习”。库里涅夫让同学们做过了“无实物练习”(库里涅夫常称之为“形体动作记忆练习”)之后,再让同学们回到以实物进行的练习,同时要求加入不断变化的规定情境,并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中做同一种动作。这种练习又是下一步过渡到小品的基础。
完成了以上想象练习后,专家又让同学们做以下三种练习。
第一种:
每人说出一个词,如“船”“海”“狂风”“乌云”“茅屋”,再用这些词想象出一幅画面的练习。
第二种:
每个人说出一句话,将这些话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合理的故事的练习。
第三种:
用三样物件,如“鸡毛掸子”“围巾”和“椅子”作为道具,有机地运用这三样物件,构成一个具有合理的动作过程与动作环节的行动练习。
库里涅夫对“想象”这个课题的讲授与训练,是在“注意力集中”的练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与其他表演元素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中,以一种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逐步完成的。在库里涅夫的课堂上,有关想象的训练实际上已经贯串到了各元素的训练当中。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讨论中,还会经常回到“想象”这个课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