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氏体系原理的初步学习与研讨
1937年以后,随着斯氏体系演剧理论翻译著作及戏剧杂志上有关“体系”的翻译连载文章的不断问世,学习、研讨斯氏体系原理或是运用“体系”原理研讨表演艺术创作的文章也开始出现。我国戏剧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接受,从翻译与介绍发展到了既有译介又有研讨的阶段。
1938年冬由上海杂志公司印行的《演剧手册》上刊登了陈鲤庭的《演员的创造(莫斯科剧院排演体系)》。同年在汉口出版的《戏剧新闻》上刊登了华实的《关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时刊载的还有金韵之讲、张世骝记《史氏的演员训练方法》。[1]
另一本进步的综合类刊物《新华日报》刊登了钱烈的《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葛一虹的《纪念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四周年》。[2]杂志《艺术轻骑》上刊登了编者文章《史丹尼拉夫斯基研究提纲》、徐夜的《史丹尼问题底商榷》。[3]《戏剧时代》杂志上刊登了陈鲤庭的《表演的舞台技术》、袁竹夫译自瓦赫坦戈夫的《导演与演员》、郁文哉译自瓦赫坦戈夫的《苏联的戏剧》。[4]
1943年,后来小有名气的《天下文章》的创刊号上,刊登了年前原载《新华日报》和《时事新报》的研讨斯氏体系的几篇文章:黄舞莺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外形动作》和存疑斋主的《〈史坦尼论外形动作〉的商榷》、黄舞莺的《关于〈史坦尼论外形动作的商榷〉》、存疑斋主的《谈笔战之道》和黄舞莺的《踏入〈笔战〉之前》。[5]《天下文章》在第二卷第一期又刊登了郑君里的《一个演员如何准备他的角色》、章泯的《演员——创造的艺术家》、张季纯的《给演员底三十五则备忘录》、史东山等人的《一个较完备的演剧规程的拟议》。[6]《戏剧月报》刊登了王家齐的《论表演艺术》、郑君里译自斯氏的《论演员的适应能力》、史东山的《关于史坦尼司拉夫斯基和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论的比较研究》[7]等。
这些文章,对了解当年我国戏剧工作者在对斯氏体系原理的学习与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对“体系”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与商榷,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本文以下对这些文章主要内容的介绍,沿用当时对斯氏体系表演术语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