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章泯译《演员自我修养》
我国戏剧家较早翻译出的斯氏体系原著,是郑君里和章泯从英文译出的《演员自我修养》。[23]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广东中山县(今中山市)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进入田汉主持的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曾在南国社演出的《莎乐美》《卡门》等剧中扮演角色。郑君里1932年起参加电影拍摄工作,1935年至1936年间参加了由章泯导演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钦差大臣》和《大雷雨》的演出,这两台演出也是由中国导演和演员最早尝试运用斯氏体系原理完成的演出创造。
郑君里不仅在戏剧理论、翻译、表导演方面成就卓越,在电影创作方面也成果颇丰,导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林则徐》《乌鸦与麻雀》《聂耳》《枯木逢春》等优秀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总结一个时代的优秀演员学习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及创造成果的《角色的诞生》,是郑君里在戏剧表演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章泯(原名谢兴),四川峨眉县(今峨眉山市)人,出生于1906年,曾就读于四川省立一中和四川外国语专门学校,1924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6年插班考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当时戏剧系由熊佛西主持教学,该校后来经过停办与恢复,升级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章泯于1929年从该校毕业。章泯在中国接受、研讨和实践斯氏体系的过程中,无论在翻译、研究,还是在导演实践上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出版有《章泯戏剧选》。
在上海,郑君里于1928年进入由田汉主持、从上海艺术大学独立出来办学的南国艺术学院学习戏剧。[24]田汉在校内倡导学术自由的氛围,他的讲课也非常自由。据当年的学生陈白尘回忆:
他的讲学也是随便得很:今天谈谈培根的哲学,明天又谈谈莎士比亚;谈易卜生的时候,可能扯到遗传学,但也会扯到历史学或政治经济学上去……虽然辟了一个教室,但同学们都喜欢在石库门前席地而坐,晒着太阳听田汉先生闲聊。有了剧本,大家便上小舞台去排戏,也不管你是文科或画科的。有了好电影,全校便集体去欣赏,归而纵谈得失。学风自由,活泼,但也很散漫。[25]
田汉先生洒脱的教学方式,不禁令人遐想先哲孔夫子携弟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时的景象。南国艺术学院虽只办了半年,却在戏剧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页。在南国艺术学院的学生中有后来的著名编剧、戏剧理论家、教育家陈白尘,有戏剧理论家赵铭彝,有著名画家吴作人,有当时在表演上已经小有名声的陈凝秋(塞克)和左明,还有十年后翻译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的著名导演郑君里。
在北京,章泯1926年插班考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以后,即在校内组织了“五五”剧社,演出了《悭吝人》《兵变》等剧目,并为《世界日报》编《戏剧周刊》,在《晨报》上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此后章泯又参加了熊佛西编导的《一片爱国心》《艺术家》《醉了》《救星》等剧目的演出,毕业后去上海从事导演创作。
郑君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联”),任执行委员,负责起草《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纲领》规定:联盟以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反动派,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服务为自己的政治路线,以创造现实主义戏剧为自己的艺术指导思想。
章泯于1931年经赵铭彝介绍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此后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导演了多部话剧。左联的戏剧家们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表演技巧、深入掌握表演理论的重要性。就在这一时期,郑君里于1935年开始翻译波列斯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并于1937年出版。
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原籍波兰,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做过演员,在该剧院的第一研究所当过导演,在美国实验剧院当过导演,也在商业戏剧中心百老汇当过导演。《演技六讲》以学习戏剧的青年学生向教师请教演技基本问题,由教师作答并讲授相关演技基本原理为叙事线索,讲述了“注意力集中”“情绪的记忆”“戏剧的动作”“性格化”“观察”“节奏”这六个专题,因此取名《演技六讲》。
郑君里在该书《译序》中说:
作者说过,演员的艺术是教不了的。他生来就得有才能;但是把他的才能表现出来的技术是可以教的,而且非经教导不可。[26]
这段话令人想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从自我出发”学说的基本内涵。这一学说是“体系”学派关于演员如何创造角色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
到了十八年以后的1955年,在中央戏剧学院的鲍·格·库里涅夫专家班的理论学习课堂汇报与讨论中,有学员提出,波列斯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在中国演员当中影响很大,甚至被当成是准确阐述斯氏体系的经典,但是实际上这本书中也有歪曲了体系原理的地方。
比如,书中的表演教员让女学员做听觉训练,装着听交响乐,并且要有强烈的反应,但实际上什么声音也没有,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具体的对象上,而不是集中在抽象的“人类的精神生活”上,所以这本书中的有些训练方法也是不对的;该书作者还认为演员应该先找准感情再去寻找动作,我们的学员认为这也是不对的;波列斯拉夫斯基还认为情绪记忆就是把曾经有过的情感借用到角色的表演中来,比如可以把杀死蚊子的情绪借用来表演杀人,这也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找准促使角色产生杀人动机的规定情境。
鲍·格·库里涅夫专家当即完全同意了我们的学员提出的以上观点。专家还说,当年探索“体系”训练方法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第一研究所就曾走过弯路,听说他们曾用毯子把头蒙起来训练注意力集中,这显然也是不对的。[27]
郑君里完成《演技六讲》的翻译以后,又根据伊丽莎白·雷诺兹·哈普古德(Elizabeth Reynolds Hapgood)翻译的英文译本着手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这部英文版《演员自我修养》于1936年在美国出版,俄文版则出版于两年后的1938年。在1937年这个中国人民最艰难的年份里,一位朋友将一本英文版《演员自我修养》当作礼物送给郑君里,郑如获至宝立即着手翻译,并于当年春天译出第一、二章,取名《一个演员的手记》连载在上海的《大公报》上。
但是抗日战事打断了郑君里的翻译工作,书也沦陷在了上海。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抗敌剧团的同志从徐州突围到了武汉,带去了郑君里的母亲为儿子准备的寒衣,也带去了沦陷在上海的原书。为尽快将书译成出版,郑君里约请章泯与他合译。1939年二人受组织派遣,郑君里将赴西北,章泯将去香港。他们将这本珍贵的原书分拆开来,道别后二人便带着各自承译的半部英文书稿上路。怎料正道沧桑,章泯译出的书稿送到印刷厂付印,却在太平洋战争的大火中焚为灰烬。所幸章泯在大火中抢救下原书和几件衣服,随后他绕过敌人封锁回到桂林。后来章泯每日在煤油灯下通宵赶译书稿,以致目力受损,直到该书出版时仍不能凝神排戏、看书。颠沛流离中郑君里以前翻译的书稿也有散落,幸有热爱戏剧的有心人在学习中手抄了郑君里以前的译文,又将手抄本送给译者。到了1942年,这本分开了三年的两部分书稿终于会合在一起出版。[28]
关于“体系”的形成过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忠诚的学生、“体系”的优秀传承者与实践者格·克里斯蒂认为:“体系”首先是在俄罗斯民主主义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它创立的历史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道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系”是在为根本改革舞台艺术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在契诃夫、高尔基和其他杰出的现代剧作的影响下形成的。
关于“体系”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的指导意义,克里斯蒂的观点是:“体系”不仅成为诞生它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旗帜,而且成为整个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旗帜。“体系”探索人的精神天性和形体天性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在实际艺术活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体系”完全不同于旧的表演艺术理论。旧的表演艺术理论只是将舞台表演的“结果”累积到一起,而“体系”则探寻到了演员沿着自身的有机天性创造出表演艺术的内在规律与心理依据。
克里斯蒂还指出,“体系”同时也是导演创作的体系,因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导演的创作应当首先依据于对演员创作天性的深刻认识。[29]
1936年在美国出版《演员自我修养》的英文版[30]与后来于1938年在苏联出版的俄文版内容有所不同。在英文版出版后,斯氏于1937年补写了“动作”“交流”等章节中的一些材料充实到俄文版中。[31]这些内容在1936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已经无法加上了。郑君里、章泯从英文版译出的译本与1959年林陵、史敏徒根据1954年莫斯科国家艺术出版社的俄文版译出的两个版本的章节与目录也有不同。自郑君里、章泯根据1936年的英文版将这部重要理论著作译出,斯氏的《演员自我修养》就成为在中国戏剧工作者中流传最广的演剧理论书籍。
到中文版《演员自我修养》出版的1942年,距许家庆1916年编译《西洋演剧史》已过去了二十六年,斯氏体系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表演方法论的认识,终于在中国戏剧界达成共识,中国戏剧工作者也终于拥有了一部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阐述现实主义表演原理的中文版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