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钟的“结合论”与“诗化意象”及其意义
由于导演艺术家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新时期的戏剧导演艺术获得了较大发展,一大批导演创作出了不少富有时代激情、蕴含着新的演剧形式探索与多元演剧美学探索的舞台演出。徐晓钟正是这些导演中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徐晓钟出生于湖北武汉的汉阳,少年时喜爱京剧及各种民间表演,会演奏京胡。喜爱上话剧以后,组织过学生剧团,并开始阅读斯氏《演员自我修养》和丹钦科《文艺·戏剧·生活》。因组织进步演剧活动上了特务的黑名单并被学校开除,遂于1948年8月考入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全国解放后随学校迁至北京进入华北大学三部,后并入中央戏剧学院,1954年考取赴苏联学习留学生,1955年至1960年在苏联卢那察尔斯基国立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回国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新时期,徐晓钟提出戏剧创新的追求:
继承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现代戏剧(包括现代派戏剧)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辩证地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孜孜以求戏剧艺术的不断革新。
徐晓钟在以《桑树坪纪事》等演出为代表的舞台艺术创新实验中,尝试“表现原则与再现原则结合”,把“向着表现的美学拓宽”的创新理念带给了一代舞台艺术创作者,在戏剧艺术发展需要提出这一创新的历史时刻做出了贡献。徐晓钟也因此成为倡导“表现的美学”创新实验的一面旗帜。
徐晓钟提出的“拓宽”,是在现实主义演剧美学基础之上的拓宽,其美学基础仍是“现实主义”,在基础上“拓宽”的部分才是“表现的美学”。徐晓钟追求并实验了“表现美学”的原则在戏剧舞台上的实现,然而要将他的导演艺术美学特征仅确定为“表现”,却又不是十分恰当。
徐晓钟是一个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戏剧人物。从我国戏剧演出发展历程的线索看,他做出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尝试;从不同美学原则并存的局面看,他做出了将“再现的美学”与“表现的美学”相结合的尝试;从不同演剧流派间的相互渗透、交流的趋势看,他将斯氏“在体验的基础上再体现”的演剧创作方法与布氏“陌生化”的演剧观念进行了结合;从表演艺术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自身发展可能性来看,他提出了“活人的表演艺术”的呼唤;从20世纪出现的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的全方位交汇的潮流看,他是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推动这个大的潮流向前发展的先驱。
因此,把他仅当作是某一种美学的代表人物并不十分准确。徐晓钟在导演艺术创作中所做出的重要尝试是将不同的演剧美学、不同的戏剧流派、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创作方法结合在一起,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徐晓钟的创作方法论并不是以某一种美学为基础的“表现论”,而是综合了多种美学特征与演剧创作方法的“结合论”。斯氏体系创造人物的方法始终是徐晓钟导演艺术创造的基础;寻求不同流派与原则的结合是徐晓钟导演探索的方法与突破口;在表现与再现的演剧美学、传统与现代的演剧方式、东方与西方的戏剧品格的兼收并蓄与相互碰撞中,探索演剧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是徐晓钟导演艺术探索的目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