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形成“单人小品”

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形成“单人小品”

库里涅夫深刻理解并在教学中实践了斯氏的观念:“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从对库里涅夫教学内容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注意力集中”“松弛”“想象”的练习,还是“形体动作记忆”“判断事实”“改变舞台态度”的练习,无论是课堂上的练习还是课下的作业,同学们课堂上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练”,而不是用来“想”。

在库里涅夫所有的元素练习中都贯串着“动作-活动”这条主要线索。不论是“注意力集中”“形体动作记忆”“判断事实”,还是“改变舞台态度”,都可以发展成为小品练习。正如库里涅夫所说:

小品练习综合了以前学习过的所有练习。

从授课记录来看,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综合了以前所有练习的训练内容,如“注意力集中”“判断”“形体动作记忆”等;二是直接在以前练习的基础上发展成小品。

这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把平时课堂上的练习与考试汇报的小品割裂开了,等到考试的时候重起炉灶构思小品,结果造成小品中的表演生涩,不如平常的练习更加真实、生动。

库里涅夫曾向同学们讲授如何准备小品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为小品命名;

第二,在表演元素练习的基础上发展成小品;

第三,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进行创造。

1.为小品命名

为小品找到一个积极的、能引起具有心理内容的“动作”的名称,使演员能够“动”得起来。比如“离家”“回家”“他去哪儿了”等。库里涅夫说,一旦找到一个好“名称”,就会唤起无数的生活记忆与想象,产生许多充满情感内容的舞台动作。在具体创作中,“为小品命名”的方法,也是与“在以往练习基础上发展”的方法结合运用的,在想象与创作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根据生活的经历进行创造”。后来同学们做小品时使用过的“名称”,就大多是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使用过的。

库里涅夫引导同学们构思、发展小品的方法是非常活跃的。比如,他指导一位女同学做以“迎接丈夫回家”命名的小品练习。练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做迎接丈夫的准备,然后出门去接丈夫;第二部分是丈夫回家后发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拿出了他从北京带回来的东西……

同学们做完练习以后,库里涅夫开始对男同学提问:“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你从哪儿来?……当你进屋时,你想些什么?……现在几点钟?……你有几个孩子?……小的几岁?……大的呢?……你住的什么房子,靠近什么地方,你刚才走哪条路到家来的?……床是谁的?……小孩子住在里屋吗?……你妻子上哪儿去了?你回来时给她打电报了没有?她在什么地方工作?……”

库里涅夫问扮演妻子的女同学:“你为什么半睡不醒的呢?难道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回来?……你丈夫回来后,你准备和他谈些什么呀?不用对我们说,要自己想!……你为什么现在才往相框里夹丈夫的相片呢?这不合逻辑,只有在另外一种情形下才是这样,那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库里涅夫又对学员们说:

要注意外部动作是否与内部动作相结合,他们想得越多我们也就越感兴趣。……我为什么要问这些呢?因为我们要从他有逻辑性的动作里看出很多东西来,这些东西对动作逻辑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库里涅夫认为这个小品练习的主要问题是:妻子到底要如何迎接丈夫动作不清楚;孤零零地放着妻子的照片不符合生活逻辑;丈夫回来发现家里没有人,要进行判断:妻子是去接孩子了呢,还是去车站接我了呢?

库里涅夫让同学们再做一遍这个练习。同学们一边做,库里涅夫一边进行具体提示。从“命名”上说,这个练习的上半部分是“迎接丈夫”,下半部分是“回家”。在库里涅夫引导下,同学们对动作的梳理都归结到“命名”上来了,也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更加真实了。

然而库里涅夫的工作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在指导作业时常常连续几次改变规定情境。比如在演员上场之前悄悄改变场上小道具的设置,或是让其他演员上场构成一个新的戏剧情境,或是在场下用台词、音响带来新的舞台事实,他把这叫作“出其不意”。库里涅夫总是让演员们去努力适应这种由他本人或是同学们设置的“出其不意”。

库里涅夫在“接丈夫”这个练习的排练中了解到,丈夫进门后看到的妻子留下的字条上写着:她先去接孩子,让妹妹在家等她,然后她们一起去火车站。

“啊!这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好!”库里涅夫马上指定一个活泼的女演员上场扮演妻子的妹妹,他为姐妹两个女演员布置了新的“出其不意”的任务,然后就让扮演丈夫的同学上场了。

练习开始了。丈夫拎着皮箱走进自己的家,一进门,他意外地发现妻子和孩子们睡在床上,妹妹睡在椅子上。他想,他们为什么睡着了?他想叫醒他们,但又没有叫,于是打开箱子,拿出给孩子买的玩具。他又走到床前轻轻掀开妻子的被子,叫她。一下子他们都跳了起来,原来他们是在和他开玩笑。全班同学也都笑了起来……

这也是一种“回家”,是在“回家”的命名下出现的独特的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在库里涅夫的具体指导下,同学们在不断丰富规定情境的练习中,通过“命名”与“改变命名”不断发展出新的练习。

后来,单人练习“迎接丈夫”和“回家”,又被发展成多人练习“回家”。

2.在表演元素练习的基础上发展成小品

以往做过的基础元素练习都有可能发展成小品。在“注意力集中”“改变舞台态度”“判断事实”“形体动作记忆”等练习基础上,加上新的规定情境,就可以向着小品发展。

应该注意,无论以“命名”方式,还是以练习基础上发展成小品方式,小品练习都是取材于生活的。不论哪一种练习,库里涅夫对练习中动作的生活逻辑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谓在练习的基础上发展,实际是指在生活素材基础上已经做过练习,又在练习基础上再发展成小品。无论以什么作为小品的基础,都是以生活为创作源泉的。

我们来看一个从练习发展成小品的实例。

女同学甲完成了“形体动作记忆”练习“纺线”,她用“实物”和“无实物”两种方法对照着做,做得越来越好。

库里涅夫为证明“形体动作记忆练习”训练阶段不能加入“规定情境”,否则“无实物动作”会乱,就让女同学甲纺线,让一位男同学在场下扮演女同学甲的父亲,又让另一位男同学在场下扮演村子里的老汉,和媒婆一起来为自己的儿子提亲。

专家让女同学甲在场上偷偷地听场下的媒婆和老汉怎样向父亲提亲,于是女同学甲手里纺线的动作停了下来,想起来又继续纺线,听到关键的地方又停下来,父亲已经同意了提亲。这时女同学乙,甲的小妹妹,跑上场来给姐姐通风报信:“有人来提亲了!”然后故意骗姐姐说:“爸爸没同意。”女同学甲不好意思了,说:“别骗我了,我早就听见了……”

因为不断加入“规定情境”,几个回合后女同学“纺线”的无实物动作就乱了,练习也做不下去了。同学们明白了,做“无实物”练习时加入“规定情境”是有害的,不便于集中注意力,动作也会乱。然而,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又会看到,如果要形成内容更为丰富的小品,恰恰就要在丰富“规定情境”上面下功夫,展开想象。

库里涅夫对这个练习的工作还没有停止,在下一节课上又继续对这个练习进行工作,并把这个练习暂时命名为《说媒》。

库里涅夫专家问:“这是一个什么练习?”

同学们回答:“是小品练习,因为在这个练习中有‘动作’,有‘规定情境’。”

专家又问纺线的女同学:“你是否爱上他了?”

女同学:“爱上了。”

专家:“在哪儿见过?”

女同学:“开会、种地的时候。”

专家:“他们住哪儿?”

女同学:“村子东头儿。”

专家问扮演母亲的同学:“你对他们的看法?”

扮演母亲的同学:“我不大同意,嫌他有时演戏爱蹦蹦跳跳的。”

专家又问扮演父亲的同学:“你怎样看?”

扮演父亲的同学:“我后来听说他是劳动英雄才同意了。”

专家问扮演男青年的同学:“你们在哪儿见面的?”

扮演男青年的同学:“我第一次参加村里演戏演《妇女代表》,演完了,她在后台门口等着我。”

专家:“请告诉我,你现在想出什么来了?”

扮演男青年的同学:“情境。”

专家:“这是不是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境呢?”

扮演男青年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是在过年的时候。”

库里涅夫说:“这就叫角色过去的情境。什么叫角色的现在呢?”

同学们回答:“例如在《说媒》中,从开幕到父母同意了,其妹上台替她报信,这就是角色的现在。”

专家问女同学:“你怎样想你的将来呢?”

女同学:“我想我们有一个小家庭,晚上一块上识字班,回来一块练习功课。”

专家问男同学:“你呢?”

男同学:“我想将来从识字班毕业做个拖拉机手……”

专家问女同学:“他整天演戏,你在家干吗?”

女同学:“日子长了我也去演戏。”

专家问扮演女孩儿父亲的同学:“你们呢?”

扮演父亲的同学:“我希望她常回来帮助做些事,因为她嫁出去了我们家就没劳力了。”

专家又问扮演母亲的同学,女同学答道:“我希望快抱个外孙子。”

专家又问扮演媒婆的同学:“你怎样想?”

扮演媒婆的同学:“我想这都是我的功劳。”

库里涅夫专家说:“这就是角色的将来。这就已经是一个小品练习了。”

我们看到,在对这个练习的指导中,库里涅夫如何将“纺线”这个很小的练习发展成一个小品,并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学员的表演问题上。本来,“纺线”是以完成具体形体动作达到“注意力集中”的小练习,后来发展成为“形体动作记忆”的练习,再后来练习中的几个环节发展成“判断事实”的练习,之后又回到“形体动作记忆”的练习,最后在库里涅夫的引导下,由多名同学共同展开想象,将其发展成为动作较为清晰、事件较为完整的单人小品练习。

现在,以单人练习“纺线”为基础的“双人无言、少言交流练习”,以及发展成“双人有言交流练习”,发展成小品的“情境”,也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过程中,库里涅夫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同学们作业中那些鲜活、真实的瞬间,准确预见到练习的种种发展前景,然而他又并不把“结果”直接告诉给同学们,而是给出创作上的思路与工作方法,让同学们自己一边动作一边想象,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去寻找发展成单人小品的种种可能性。

库里涅夫是那种集编、导、演才能于一身的大专家,学生作业中一个很小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瞬间,他都能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向前发展的可能性,他能够很快在心里为学生的作业捕捉到合乎逻辑的动作环节与过程,他也能够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心里为我们的学生把那些需要花大量精力完成的“编剧本”的工作,勾画出一个大的轮廓,然后再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找到这个轮廓中的过程与关键环节。

如何实施表演基础教学,库里涅夫的方法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进行创造

第三种方法,库里涅夫声明,是他特别同意这一届表演干部班的同学们运用的。他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经历特别丰富,有的参加过战斗,有的是几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有的经历过战乱中的苦难等,所以专家特别允许这个班的同学们直接从生活取材,进行小品创作的构思。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专家并不主张那些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学生自己“编”小品。

在他们的小品练习中,有的表现的是战士在行军中掉了队,腿也受了伤,他在村子里得到了老乡的照顾,然后又继续去追赶队伍;有的表现的是一个警惕性很高的民兵深夜回到家里发现了一个包袱,里面还有一个笔记本,经过判断,原来是县上的同志来了;也有的表现的是祖国慰问团的同志进到了志愿军战士的帐篷中,为“最可爱的人”摆放好慰问团带来的礼物,她发现有一件军装的扣子掉了,于是为这个战士缝好了扣子;还有的表现的是集体宿舍中快乐的小伙子,回到宿舍后发现了很多女人的东西,最后判明是同宿舍同志的妻子来探亲了,于是他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搬到别的宿舍去“避难”……

一位女同学做了名为《“新郎”哪儿去了?》的小品练习。在一间贴有大红喜字的房间里,一个女孩子拿着一个大包袱上场,从里面拿出石膏像、瓷缸、新床单、枕头套、花瓶、玻璃杯、牙膏、牙刷、果盘、水果、年画等物,开始布置新房,她从一个纸包里拿出给新郎和新娘用的两朵红花,又拿出了写有“新娘”字样的名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新郎”的名签了,她找遍了所有包东西的纸包也没有找到,于是急忙跑下场去找新郎的名签……

一次,库里涅夫说他非常喜欢这个练习中火热的生活气息,问:“新娘呢?”女同学回答:“开会去了。”库里涅夫说:“好!”他对这位女同学说:“现在你就是这位新娘。再做一个练习。”

这位女同学上场了,她看着自己的新房,显得很愉快。这时,库里涅夫让一位男同学扮演新郎上场,新郎和新娘一见面,练习就进行不下去了。

“好吧!”库里涅夫又改变了规定情境,“你们还是新郎和新娘,假定组织上要派你(指女同学)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三个月,今天下午结了婚,明天一早就走,开始吧。”

于是,新郎看出新娘有心事,问她有什么事,为什么不高兴,可新娘怎么也说不出口,这时,库里涅夫又让另一个男同学上场去告诉新郎“新娘子明天就要走了”这个事实……很快,在库里涅夫的指导下,一个多人交流小品的戏剧情境又逐渐形成。

从“交流练习”到“交流小品”

我们看到,库里涅夫所说从“命名”、从“以往做过的练习”和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小品这三种进行构思,形成作业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构思“单人小品”,也同样适用于“双人小品”与“多人小品”的构思。从单人练习、单人小品过渡到双人练习、双人小品,是表演专业学生在基础课阶段需要迈进的一大步。其中的关键点是,从针对“物件”完成“动作”,迈进到以“人”为对象完成“动作”。

整个表演专业的学习需要迈上两个大的台阶:

第一个是从基础元素训练跨越到扮演剧本片段中的人物;

第二个是扮演完整的性格形象,深入探索性格塑造课题——“性格化”。

当然,这也是许多演员一生都没能完成的课题。

训练中每一次向前推进时都不能丢掉以前的训练,而是要在以前训练的基础上推进,并且在推进到下一步时,让学生更加明晰并掌握上一步的训练内容。

比如“注意力集中”,此前的训练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件”上,进入到交流阶段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同台对手身上。又比如“动作”,在单人练习中是要完成针对“物件”的动作过程,而在交流练习则要以影响或改变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动为目的,进行针对人的“动作”。在“判断”这个环节中,此前在场上主要是针对物件进行判断,而在交流练习中则要针对人进行判断,要判明对手想要自己干什么,自己希望对手做的一切,他(对手)心里是否真的接受。此外,“改变环境的练习”“改变对物件态度的练习”“想象的练习”等,这些都是完成“交流练习”不可或缺的基础。

“什么是交流?”库里涅夫对同学们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交流是对于一个对象给予和接受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两个人或许多人之间。几个人在台上,每个人都是“我”,交流的意思也就是“我影响他,他也影响我(我不但给予,而且接受)”,使互相之间产生“兴趣”。重要的在于彼此之间产生的思想和感情。[12]

库里涅夫强调,做练习时要产生真实的即兴交流内容。他说:

“交流”,是在自然地互相给予和接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产生的。如,你应该上台很高兴地向人问候:“你好啊!”可上台后发现对方低着头很不高兴,这时候你的任务虽然是问候他,但在说“你好啊!”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你怎么了?”的意思。要是他背过脸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问“你怎么了?”如果他哭了起来呢,你就会劝慰他……交流不能事先把一切都设计好。

库里涅夫还说:

表演的时候每天都应有新鲜的东西,每次都要用新的办法影响同台演员(这种很小的改变也许不易察觉)。注意力集中与交流是有密切联系的。有时,有人对同台演员的表情、手势、衣服都没有看见,只注意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贯串行动线,不去注意对方的谈话,别人还没有提问时你已经先回答了,这就是注意力涣散,没有做到真听、真看。要会观察自己的动作对象,注意他细微的变化,要真正地去想、看、听,而不要毫无目的地做面部表情。

库里涅夫强调要创造出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内容都在过程当中。他说:

“交流”中有三个主要过程:一,开始,引起同台者的思想感情;二,发展,互相引起交流,发生联系,使同台者对自己感兴趣,发展交流;三,结果,交流的“结果”就是改变了对手,或被对手改变,产生新的动作、新的交流。

库里涅夫珍视交流练习中因各种契机产生的“下意识”内容。他说:

台上发生“意外”时,你与同台演员应按主要的、正确的动作线往下表演,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对台上发生的事产生兴趣,这就会有一种不能重复的新的东西产生(指下意识的东西),这甚至会使你有一种愉快的惊奇之感:“我在干什么?”同台演员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样,交流就会很自然地发展下去。

库里涅夫并不急于让同学们完成“双人小品”,正如指导学生完成单人练习一样,他重视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做“双人交流”的即兴练习,同时也重视让学员们在练习中找到“有机沉默”的契机,形成有机沉默的瞬间。

库里涅夫在“交流练习”阶段指导学生完成的“无言、少言交流练习”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改变舞台态度的练习”。以一男一女双人练习为例,比如:

假设你们相爱。

这种练习中有不少“有机沉默”的瞬间,因为刚开始相爱的青年男女常常以更有意味的动作来表达内心感情,而不是用语言。再比如:

假设你们是夫妻,已经互相厌倦。

这类练习中也有不少“有机沉默”的瞬间,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以下双人或多人练习中也包含“有机沉默”的契机:

(1)假设你们是一对爱人,男的嫉妒,而女的并没有错。

(2)假设女的嫉妒,而男的并没有错。

(3)假设女的是著名电影演员,一位男士很想认识她。

(4)假设女的是秘书,另一位是上级,秘书要向上级请示。

(5)假设两个女孩子之中有一个过生日。

(6)假设一男二女三人,两个女孩子都喜欢这个男孩子。

(7)假设你们两人吵了架(要先确定是谁错了)。

(8)假设你们四人是两对爱人,一对是相爱的、幸福的,另一对是不幸福的。

(9)假设女的爱男的,但他不爱她。

库里涅夫在指导上述交流练习时,总是牢牢抓住“动作的逻辑”和“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帮助同学们克服“未卜先知”和“表演结果”的毛病。他告诉同学们,在这类练习的基础上加入恰当的规定情境,就可以向着双人(多人)小品发展。

库里涅夫认为,在“有机沉默”练习之后,应进行“突然结尾”的练习,这个练习可以是场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必须马上打破规定情境的事件,或由其他人带上来一个重要事实,促成场上的情境被突然打破。他说:

“突然结尾”的练习是锻炼真听、真看最好的练习,但不必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单元。

第二大类,“多人形体动作记忆练习”。这类练习一般由一个人或两个人先做,其他同学在边上看,看明白了就可加入进去一起做,在完成一件工作(有实物或无实物)的过程中因互相合作而产生交流。同“单人形体动作记忆练习”发展成小品的方法一样,这类练习也可以回到用实物来做,再加入规定情境,在做的过程中发展成双人(多人)小品。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在库里涅夫的课堂上,基础课教学是连贯和连续的,前面学过的东西,到了后面总能用得上,而且必须要用上。小品作业的构思,不是靠同学们绞尽脑汁去“编”,而是在此前做过的无数练习的积累与发展中顺理成章地产生。正因为有效地避免了不合逻辑的“生编硬造”,所以库里涅夫课堂上出现的练习,都有着符合生活逻辑、真实、能抓住动作要点的特点,同时在篇幅上也都比较“短”。

让我们来看两个库里涅夫课堂上的即兴“交流练习”。[13]

练习之一:

一对情人。村外,井旁。女上,男上,走近她的身旁,女显出羞涩的样子,男鼓足勇气:“同意吗?”女“喔”了一声,跑下,男追下。

练习之二:

一对情人。女递给男一张字条,男看后兴奋地问:“什么时候?”女:“晚上。”二人跑下。

库里涅夫要求,做这种练习时不能讲话,要形成“有机沉默”,也不用事先排练,只需二人讲好“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为什么”,就可以上台去做练习了,而不用考虑“怎样做”的问题。

在此,我强调指出一个还没有得到我们中国表演教师认真领会,充分重视的教学要求。库里涅夫专家多次强调,做即兴练习时要完成“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创作任务。学生们上场之前,“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应该是清楚的,但是不能事先想好“怎样做”。后者应该是在上场以后,在交流中即兴产生,不能事先约定,所有做练习的同学都不要事先设计,只能是在与对手的交流中顺其自然地产生。

俄罗斯戏剧舞台上可以看到的许多真实的交流瞬间,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训练基础上产生的。库里涅夫说:“没有台词的练习很难做,在莫斯科关于要不要做这样的练习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是:一定要先做不讲话的交流练习,然后再做少言的交流练习。”为了不使我们的同学们感到过于困难,专家允许我们的同学在练习中讲一两句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少言交流练习”。

在库里涅夫专家的班上,不仅是即兴交流的练习篇幅较短,就连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交流小品的篇幅也相对较短。

比如,交流小品《夫妻之间》是这样的:

男女两人,各坐在床的一边,谁都不和对方说话。室内物件狼藉。男走到女身边想说什么,女不理,男回转身、忍住气,面带怒容地继续收拾自己的衣箱。这时一个年轻的邻居敲门来访,男不高兴地拒绝了并随手把门狠狠地关上。女虽然生着气,但仍关切地替男又往箱子里放了两件衣物。男看见了,鼓起勇气走到女身边,热情地拉她,女人狠狠捶了他一拳,二人紧紧拥抱。

又比如,在交流小品《我俩就这样认识了》中

男带挎包、画板来公园写生,选好景以后坐在桥头开始画画。女拿渔竿来湖边钓鱼,正好坐在他视线当中。片刻,她发现后边有人在画画,疑心是在画她,于是站起身来轻轻绕过去从他身后偷看他在画什么,然后回去继续钓鱼。男继续画画……最后,她走上前去问:“可以看看吗?”男:“可以。”[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库里涅夫班上“交流练习”与“交流小品”的篇幅都比较短,作业量较大,交作业频繁,重复较少,甚至基本不重复。判定作业能否通过的标尺,就是看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是否真实,而不是看构思是否巧妙、复杂与完整。这样,也就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编造”。要创造出舞台真实,成为同学们完成作业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当学员的真实感慢慢建立起来,在未来的创作中也就不会容忍那种不符合生活逻辑的虚假表演。

把课堂练习与小品做得短一些还有许多好处。比如教师和学生就有可能把创作精力放在对表演元素的把握、对生活逻辑的梳理、对交流过程中的心理与形体行动内容的推敲上面,也有助于创作出更符合生活逻辑的舞台真实。在斯氏体系学派演员培养的教学中,能否让学生的表演达到“真实”,是衡量整个基础课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