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意力集中”到“松弛”
“肌肉松弛”,从我国开始介绍斯氏体系的原理,直到苏联专家来中央戏剧学院执教的两年当中,一直都被翻译为“筋肉松弛”,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解剖学上以“韧带”统一了各种“筋”的称谓,以后这个术语就都翻译为“肌肉松弛”了。中国人倒是更能理解“筋”这个字。
其实演员的“紧张”,常常首先是“心理”的紧张,然后才是“筋”与“肌肉”的紧张,最后甚至引起一片肌肉群的紧张。当然,也还有一些演员确实存在着心理上不紧张,但是“筋”与“肌肉”却非常紧张的现象。
库里涅夫说:紧张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的紧张,一种是外部的紧张。一个演员是否会出现内部紧张,这与他的文化修养、自信程度,以及对自己的表演的信念有关。内部紧张会表现在外部,造成“筋肉紧张”,而外部紧张又会加剧内部紧张。斯氏认为,只要还存在着任何多余的紧张,就难以展开创作想象,也就难以开始真正的表演创作。
斯氏体系学派表演教师认为,“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是解决“紧张”问题的有效办法,至少是有效办法之一。除了各种“注意力集中”的练习,“体系”学派的表演教师还有不少专门针对“紧张”的练习。毕竟“注意力集中”的作用不是万能的,而且从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有些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做某件事,筋肉就越紧张,虽然此时他在心理上也许并不紧张,但筋肉仍然是紧张的。
列斯里和库里涅夫在表演课上解决学员“筋肉紧张”的办法,首先是让练习者明确自己在舞台上的目的与任务,以“学生本人的身份”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动作”,从而自然而然地解除“紧张”,“松弛”下来。
在列斯里和库里涅夫的课堂上,这样的练习有:“数火柴棍”“找东西”“做数学题”“做无实物练习”、做当场的“互相模仿动作练习”等。这种办法对解除走上舞台感到不知所措造成的心理紧张及筋肉紧张非常有效。但是有些人用这种办法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他们甚至在做这类练习时也仍然紧张。还有一些人不是上了台才紧张的,他们在生活中就常处于“筋肉紧张”状态,对这种人有时仅用“目的”“任务”“动作”的办法,也仍然难以解除紧张。
因此,库里涅夫还运用过一些专门解决外部紧张问题的练习。比如,他让学员们围成一个圈,自由行走,当他喊:一、二、三!同学们就要各自摆出一个紧张、用力的造型,要求把全身的肌肉都尽可能地收紧起来,然后持续用力,直到专家喊:放松!学员们就要尽可能地完全放松,甚至可以瘫软在地上。
又比如,他从学员展现“劳动过程”的动作练习中任选一个动作,要求学员改变原来的节奏,让同学做的时候尽可能放慢动作,一起来检查在做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多余的“力”。
库里涅夫曾对同学们讲解,所谓“紧张”,是在动作过程中使用了超过完成这个动作所需要的多余的“力”。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其实我们可以选取任何一个展现“劳动过程”的动作或是生活中的行为动作,如:修鞋、修自行车、锯碗、磨刀、行走、坐、卧、刷牙、洗脸等,经常不断地练习,逐步体会如何做到去掉多余的“力”,这样也就去掉了不必要的“紧张”,达到了“松弛”。
库里涅夫要求大家,尤其是容易产生紧张的男学员要经常做放松练习。这些练习有:
(1)清晨醒来躺在床上,从头到脚各部位依次紧张起来,然后放松;
(2)坐在椅子上,各部位依次紧张,然后放松;
(3)走路时,各部位依次紧张,然后放松;
(4)做非常有力的手势,如用拳头捶桌子,以去掉多余的紧张;
(5)全身紧张,然后把身上的一切紧张都去掉,这样人就会倒下来,就像在舞台上表演被打死的人一样;
(6)在变换姿态中去掉多余的紧张。
库里涅夫强调,这些“筋肉松弛”练习应该经常不断地做,最好是每天都进行练习。
总结以上与“松弛”相关的练习,可以发现这类练习大致以三种方式来达到松弛的目的:
第一,让做练习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与目的,通过使注意力集中起来完成一个动作,以达到“松弛”的状态;
第二,通过有意识地造成身体局部的“紧张”、然后再放松的办法,让学员意识到何谓“紧张”、何谓“松弛”,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体,使“松弛”成为身体的一种常态;
第三,是通过各种放慢动作节奏的身体动作练习,让学员们意识到在一个动作的完成中最省力的,不使用多余的“力”的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形体自我感觉”。
所有这些练习的总目标,就是让学习者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形成下意识放松的习惯。
波兰著名戏剧家、“质朴戏剧”创始人格洛托夫斯基就非常强调让演员做放松练习。格洛托夫斯基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更加彻底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向观众作“纯洁的”“直接的”精神奉献。他认为演员要是不松弛,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一理念对表演艺术的要求。格洛托夫斯基早年留学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国立戏剧学院,从学习斯氏体系开始自己的戏剧生涯。
非常巧合,20世纪80年代,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的训练方法,正是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最早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斯氏体系训练方法的表演教师,库里涅夫专家教学组的助教丹尼(金韵之)翻译成中文,发表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院刊《话剧》上的。在格洛托夫斯基学派的表演基础训练中,库里涅夫所要求的“用最少的力量完成一个动作”的理念,被发挥到了极致。
有人说格洛托夫斯基颠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否是这样?其实很少有中国人看到过完整的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演出,仅凭文字介绍一时难做定论。我们知道,斯氏与布莱希特演剧观念在文字表述上差异非常大,可是当我们看到布氏的根据舞台演出拍摄的电影《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以后,才发现两种不同的演剧观念的差异,尤其是在表演上的差异其实是被夸大了。
至少在有关“松弛”这一课题的演员基础训练上,格洛托夫斯基学习了斯氏体系训练方法,并且有所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