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小结

徐晓钟以多元美学原则相结合、多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为创作指南,在以《麦克白》《培尔·金特》《桑树坪纪事》为代表的一系列导演创作中,探索了如何让演出既能在观众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又能引起观众的“哲理思索”的课题;探索了如何将“再现的美学原则”与“表现的美学原则”结合,深化演出的哲理内涵,强化演出内在情感张力的课题;探索了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和“假定性”原则去创造并呈现舞台“诗化意象”,并由此创作出更具情感与哲理内涵的舞台语汇的种种可能性;探索了并创造性地实践了丹钦科与斯氏的“演出的形象种子”的学说;探索了在以“体验的基础上的再体现”的表演艺术为基础的演出创造中,吸收、融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表演方法,以进一步彰显演员“活人的具有精湛技艺的表演”的课题;探索了如何吸收西方现代派演剧手法中适合我国演剧艺术发展的有价值因素的课题;探索了如何在源自西方的话剧演剧艺术的创作中,在更高层次上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精神的课题。

徐晓钟以“结合论”为核心创作理念的一系列舞台艺术实践,从方法论层面入手,深入开掘剧本的情感内容、哲理深度与思想内涵,打开了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一片新的天地。

近年来,徐晓钟在戏剧舞台创作中积极探索前沿课题;积极思索如何将创作探索中的创作成果转化为基础性、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充实进日常戏剧教学。他在自己论文中提出前沿性科研课题;带领学院的老师远赴俄罗斯考察戏剧演出现状;倡导教师和学者对演剧现状中的重点课题进行研讨;倡导在导演专业的教学中探索、实践“表现性思维的训练”的教学课题,并且在大纲中将其固定下来。

徐晓钟希望,年轻一代教师能通过扎扎实实的教学及教学内容创新,将新时期导演艺术探索的成果巩固下来、传承下去。

戏剧的希望在明天,明天的希望在青年。

[1]佐临:《史诗剧与传统话剧的比较》,电脑光盘《戏剧大师黄佐临》中《抗美援朝大活报》一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出品。

[2]详见杜宣、丁力、屈楚、朱昆、戈缪《抗美援朝大活报》,34页,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3]详见余匡复《布莱希特论》,6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佐临:《从〈新长征交响诗〉谈起》,《我与写意戏剧观》,47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5]详见通讯《〈激流勇进〉有力表现了三大革命运动》,《光明日报》,1964年3月2日第二版。

[6]详见左辛《话剧表现方法的创新——谈〈激流勇进〉的导演构思和艺术体现》,《光明日报》,1964年3月2日第二版。

[7]详见佐临《谈谈我的导演经验》,《我与写意戏剧观》,39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8]关于“单人小品”,详见佐临《“小剧场”艺术之我见》,《我与写意戏剧观》,547页;关于佐临说“取消话剧,以戏曲代之”“打倒‘第四堵墙’”等,详见佐临《回顾·借鉴·展望》,《我与写意戏剧观》,421页;又见《从〈新长征交响诗〉谈起》,《我与写意戏剧观》,47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9]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部经理陈达明接受笔者采访时的谈话,2002年9月23日,上海。

[10]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戏剧论丛》,1982年第1辑。

[11]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戏剧论丛》,1982年第1辑。

[12]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戏剧论丛》,1982年第1辑。

[13]即麦克白。

[14]李家耀:《永葆青春的大树》,《佐临研究》,28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5]详见李家耀《永葆青春的大树》,《佐临研究》,29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6]佐临:《〈中国梦〉——东西文化交溶之成果》,《我与写意戏剧观》,54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7]详见林克欢《黄佐临的史与诗》,《佐临研究》,14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8]详见林克欢《黄佐临的史与诗》,《佐临研究》,140页,14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9]详见佐临《关于〈生命·爱情·自由〉的格调和几个人物》,《我与写意戏剧观》,44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0]佐临:《关于〈生命·爱情·自由〉的格调和几个人物》,《我与写意戏剧观》,44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1]林克欢:《黄佐临的史与诗》,《佐临研究》,14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2]本节有关《家》的演出处理的分析,根据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赴日本演出的实况录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资料室内部资料。

[23]详见林克欢《黄佐临的史与诗》,《佐临研究》,14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又见张应湘《话剧艺术振兴有望》,《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4/5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24]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25]详见《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期,2期,4期,5期,6期,11期,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26]详见佐临《〈家〉剧导演阐述》,《我与写意戏剧观》,42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7]详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林陵、史敏徒译,二卷,33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又见格·克里斯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10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28]详见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29]伽利略的扮演者,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杜澎接受笔者采访时的谈话,1994年3月。采访的专题是“您与佐临先生在《伽利略传》排演中的合作”。

[30]关于斯氏在《生活的战斗》排练中运用“内心独白”的做法,详见尼·戈尔恰科夫著,孙维世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10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31]详见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32]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33]详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林陵、史敏徒译,第二卷,186页、188页、19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34]详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林陵、史敏徒译,第二卷,18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35]转引自格·克里斯蒂著,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36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36]格·克里斯蒂著,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36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3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郑雪来译,四卷,137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38]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参见尼·戈尔恰科夫著,孙维世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10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39]Michel Saint-Denis:Trainingfor the Theatre,P38,Theatre Arts Books,New York,1982.(米歇尔·圣丹尼:《戏剧训练》,38页,戏剧艺术书店,纽约,1982年。)

[40]张庚:《戏曲艺术论》,12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41]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12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引文中的标识黑体是笔者加的)。

[42]旧时写法,即“融合”。

[43]佐临:《〈中国梦〉——东西文化交溶之成果》,《我与写意戏剧观》,54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引文中的黑体标识是笔者加的)。

[44]佐临:《〈中国梦〉——全球两种文化交流的成果》,《佐临研究》,1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引文中的黑体标识是笔者加的)。

[45]佐临:Fusing of Revolutionary Realism with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The Drama Review,Summer,1994,P21(引文中的黑体标识是笔者加的)。

[46]佐临本人的中译稿见《上海戏剧》,1993年,1期(引文中的黑体标识是笔者加的)。

[47]佐临:《〈中国梦〉——东西文化交溶之成果》,《我与写意戏剧观》,54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48]苏俄戏剧家托甫斯托诺戈夫青年时代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曾任列宁格勒高尔基大话剧院总导演,曾主持苏联列宁格勒国立戏剧学院(现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导演、表演专业的联合教学,他在创作中能够综合各学派之所长。详见童道明《徐晓钟和托甫斯托诺戈夫》,《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9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49]林荫宇:《时代之子——徐晓钟评传》,《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35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50]旧时写法,即“缪斯”。

[51]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71页、76页、7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2]详见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43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53]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2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4]《列宁全集》,第31卷,254页,人民出版社;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2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5]关于梅耶荷德的演剧创新与探索,参见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中编,第十章《戏剧的十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56]《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大剧院讲习所的谈话录》,第33页,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52年;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4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信》,《戏剧导报》,1920年,第48期,第21页;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4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8]莫斯科艺术剧院博物馆档案库,院内生活门,1917年12月3日莫斯科艺术剧院同人大会记录,第2页;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4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59]苏联中央国家文艺档案馆,第1306,第24宗,第24卷,第30张;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4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60]到了1920年,俄国的农村剧团达到了三千个,前线的的红军剧团达到了一千二百个,“宣传鼓动剧”主要是在这些剧团中上演。详见陈世雄、周宁在《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441页、44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61]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4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62]查哈瓦:《瓦赫坦戈夫及其讲习所》,77页,莫斯科,1930年;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15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63]《瓦赫坦戈夫·材料与论文集》,184页,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57年;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29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64]戈尔恰科夫:《瓦赫坦戈夫导演教程》,184页,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57年;转引自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编,白嗣宏译《苏联话剧史》(一),29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6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501页,俄罗斯、苏联戏剧之“扎瓦茨基”辞条,徐晓钟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66]“拉普”的全称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22年的“十月”社。“拉普”成立于1925年,它的口号是“艺术的布什维克党性”,它试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是反对“颓废”和资产阶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反对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拉普”为苏联艺术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也因“左”的错误受到过批评。详见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45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67]详见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457—46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68]鲁班·西蒙诺夫著,高士彦译:《谈“体验”和“表现”的演剧艺术》,《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9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69]鲁班·西蒙诺夫著,高士彦译:《谈“体验”和“表现”的演剧艺术》,《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9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70]详见鲁班·西蒙诺夫著,高士彦译《谈“体验”和“表现”的演剧艺术》,《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九辑,101—10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71]徐晓钟:《坚持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艺术》,《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27—2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72]详见徐晓钟《导演艺术的基本特性》,《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45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本段落有关徐晓钟对“导演艺术的特性与职能”“导演如何组织舞台行动”“舞台行动的基本内涵”的论述,均引自于此。

[73]详见徐晓钟《导演艺术的基本特性》,《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47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74]详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全集》,林陵、史敏徒译,第二卷,203—20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75]徐晓钟:《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力量》,《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16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76]“马克白斯”即“麦克白”。

[77]这两处引自徐晓钟、郦子柏《〈马克白斯〉初探》,《戏剧学习》,1981年2期,99页。

[78]徐晓钟、郦子柏:《〈马克白斯〉初探》,《戏剧学习》,1981年2期,103页。

[79]徐晓钟、郦子柏:《〈马克白斯〉初探》,《戏剧学习》,1981年2期,103页。

[80]鲍国安:《一次艰难的创作》,《戏剧学习》,1981年2期,118页。

[81]鲍国安:《一次艰难的创作》,《戏剧学习》,1981年2期,120页、121页。

[82]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28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83]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27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84]康德著,蒋孔阳译:《判断力批判》,第四十九节,引自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563页、56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85]《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51页,1983年;转引自洪忠煌《戏剧意象》,18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86]卡洛琳·斯珀津(Caroline F.E.Spurgeon,1869—1941),伦敦大学教授,著名莎剧学者。

[87]卡洛琳·斯珀津著,杨周翰译:《在莎士比亚悲剧意象里所见到的主导性主题(1930)》,《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62页、3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8]丁涛:《诗化语言的大师》,《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15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89]徐晓钟:《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41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90]克罗齐著,韩邦凯、罗芃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233页、234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1]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1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92]徐晓钟:《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41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