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斯氏体系在中国”课题研究资料索引
附录二 “斯氏体系在中国”课题研究资料索引
许家庆:《西洋演剧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年(1916年),上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戏剧》第一卷第2期,1921年6月30日。
汪仲贤:《随便谈》,《戏剧》1卷3期,1921年7月。
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9月。
向培良:狂飙丛书第二辑《中国戏剧概评》,上海泰东书局,1928年。
申东造:《苏联的戏剧》,《太阳月刊》,1928年5月。
冯乃超:《中国戏剧运动的苦闷》,《创造月刊》,1928年9月。
毛文麟:《演剧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创造月刊》,1928年9月。
沈一沉:《演剧运动的检讨》,《创造月刊》,1928年12月。
《重庆第一届戏剧节的收获》,《文献》,1928年12月。
洪深:《从中国的新戏剧说到话剧》,《现代戏剧》创刊号,1929年5月。
袁牧之:《演员的艺术》,《戏剧的园地》,1929年。
张蓝璞:《表演的技术》,《戏剧与文艺》,1930年1月。
力竹:《记左联大会》,《巴尔底山》,1930年5月11日。
余上沅:《表演艺术的基础》,《戏剧与文艺》,1930年6月。
陈大悲:《戏剧ABC》,世界书局,1931年。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前哨文学导报》,1931年10月。
剑啸:《中国的话剧》,《剧学月刊》,1933年8月。
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
李朴园:《戏剧革新论》,《舞台艺术》,1935年3月。
刘念渠:《一九三四年中国戏剧运动之回顾》,《舞台艺术》,1935年4月。
刘念渠:《论中国戏剧的前路》,《舞台艺术》,1935年4月。
张庚:《关于鲁迅艺术学院的戏剧系》,《抗战戏剧》,1935年5月。
陈鲤庭:《评〈娜拉〉之演出》,《上海民报》,1935年6月20日—7月1日。
陈大悲:《表演术》,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庚:《1935年的演剧理论和实作》,《蚂蚁》,1936年4月。
张庚:《1936年的戏剧——活时代的活记录》,《光明》,1936年12月。
韦春亩(夏衍):《对于春季联合公演的一些杂感》,《光明》2卷12号,1937年5月。
业余剧人协会:《业余剧人协会的抱负》,《光明》,1937年5月。
迪安(美):《我所见的中国话剧》,《戏剧时代》,1937年5月。
常任侠:《演员的修养》,《文艺月刊》,1937年5月。
章泯:《论演员》,《新演剧》,1937年6月。
章泯:《戏剧导演基础》,《新演剧》,1937年6月。
章泯:《导演人的职责》,《新演剧》,1937年7月。
章泯:《戏剧的法则》,《新演剧》,1937年7月。
之路:《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话剧》,1937年7月。
章泯:《论戏剧的本质》,《新演剧》,1937年8月。
马彦祥:《我们的意见》,《抗战戏剧》,1938年1月。
郑君里:《抗战戏剧运动草案》,《抗战戏剧》,1938年1月。
程步高:《漫话重庆》,《抗战戏剧》,1938年5月。
徐中玉:《文艺活动在重庆》,《抗战文艺》,1938年6月。
亚影:《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报道》,《抗战戏剧》,1938年6月。
张庚、马彦祥、郑君里等:《抗战戏剧座谈》,《抗战戏剧》,1938年6月。
金韵之讲,张世骝记:《史氏的演员训练方法》,《戏剧新闻》6期,民国二十七年九月(1938年)。
史辑:《上海改良文明戏运动》,《文献》,1938年10月。
卓呆:《话剧的胚胎时代与摇篮时代》,《戏剧杂志》,1939年1月。
沈起予:《演技论》,《戏剧杂志》,1939年3月。
东野:《戏剧在新四军》,《戏剧杂志》,1939年5月。
叶子:《演员应有的训练》,《戏剧岗位》,1939年5、6、7月。
胡永康:《职业界各剧团联合救难演出》,《戏剧杂志》,1939年5月。
莘韭:《角色的性格和种类之分析》,《戏剧杂志》,1939年6月。
戈戈:《怎样演戏》,《戏剧杂志》,1939年7月。
司丹福:《演技的艺术》,《戏剧杂志》,1939年8月。
王之:《江安戏剧节》,《戏剧岗位》,1939年9月。
张季纯:《两千里徒步演剧记》,《戏剧岗位》,1939年9月。
莎比:《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最基本的几项演技》,《中国文艺》,1939年11月。
石挥:《话剧演员怎样创造角色》,《中国文艺》,1939年12月。
瞿白音:《人格的性格表演》,《新演剧》,1940年1月。
周钢鸣:《论现阶段的演剧艺术》,《文阵丛刊》,1940年7月。
翰尼:《新演员演技上最易犯的毛病及其影响》,《戏剧战线》,1940年8月。
余上沅:《抗战三年来的国立剧校》,《戏剧战线》,1940年8月。
余上沅:《国立剧校旅渝公演记》,《戏剧战线》,1940年9月。
陈明望:《演员的修养》,《青年戏剧》,1940年9月。
张季纯:《给演员》,《戏剧岗位》,1940年9月。
葛一虹:《苏联电影与苏联戏剧给予了我们什么》,《中苏文化》,1940年10月。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致苏联戏剧界书》,《中苏文化》,1940年10月。
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祝三届戏剧节并答苏联友人》,《戏剧春秋》,1940年11月。
铁流、吴野:《我们的演出》,《青年戏剧》,1940年11月21日。
穆尼:《论此时此地的剧教工作》,《青年戏剧》,1940年11月21日。
冯群:《华光公演感言》,《青年戏剧》,1940年11月21日。
洪谟、吴琛等:《怎样突破演技的停滞》,《小剧场》,1940年11月。
仞之:《略谈演技》,《小剧场》,1940年11月。
陈谋文:《戏剧节在剧专》,《剧场艺术》,1940年12月。
姚克:《现阶段的剧运和观众》,《剧场艺术》,1940年12月。
熊佛西:《〈戏剧演剧教程〉序》,《狼烟文艺丛刊》,1940年12月。
华嘉:《创造新的表演艺术》,《戏剧春秋》,1940年12月。
天蓝译:《演员论》,《戏剧春秋》,1940年12月。
胡导:《演剧漫笔》,《小剧场》,1940年12月。
胡导:《谈演技停滞》,《小剧场》,1941年1月。
唐怀秋:《演员修养杂谈》,《青年戏剧》,1941年1期。
金韵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训练方法》;万家宝、金韵之:《我们底表演基本训练的方针和方法》),《表演艺术论文集》,民国三十年(渝)初版、民国三十六年(沪)再版。
胡导:《演技上的情感真实性》,《万象》,1941年3月。
叶仲寅:《怎样扮演一个角色》,《戏剧岗位》,1941年5月。
葛一虹:《抗战以来的中国戏剧》,《中苏文化》,1941年7月。
熊佛西:《论表演——写给一位戏剧青年》,《戏剧岗位》,1941年9月。
陈鲤庭:《演剧·形象·思想》,《戏剧岗位》,1941年9月。
阎哲吾:《论演员之观察训练》,《剧场艺术》,1941年10月。
钱烈(郑君里):《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出体系》,《新华日报》,1941年10月10日。
熊佛西:《我对于今后剧运的意见》,《戏剧岗位》,1941年11月。
应云卫:《对于今后剧运的两点希望》,《戏剧岗位》,1941年11月。
顾也鲁:《舞台剧与电影的表演术》,《万象》,1941年11月。
《演员自我修养》,郑君里、章泯译,新知书店出版、光华书店发行,1942年初版,1948年再版。
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饶生史亭等集体著作,田禽译:《新演技手册》,上海杂志公司(桂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章泯:《演剧的任务》,《青年戏剧》,1942年3月。
编者:《现代戏剧演员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解放日报》,1942年4月5日。
章泯译:《论闹剧与趣剧》,《戏剧春秋》,1942年5月。
《如何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座谈会》,《戏剧岗位》,1942年5月。
C.L.T.(陈鲤庭):《演技试论》,《新华日报》,1942年6月25日。
章泯译:《论戏剧艺术》,《戏剧春秋》,1942年7月。
陈治策:《我所了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文艺先锋》2卷,1943年。
编委会座谈:《重庆抗战剧运第五年演出总批判——演技》,《戏剧月报》,1943年1月。
刘念渠:《重庆抗战剧运第五年巡礼》,《戏剧月报》一卷一期,1943年1月。
耿震:《演员的“怀孕”与“临产”》,《演剧生活》,1943年1月。
姚克:《演剧的艺术与技术》,《中艺》,1943年1月。
亨利·欧文著,王家齐译:《论表演艺术》,《戏剧月报》,1943年2月。
史东山:《关于史坦尼司拉夫斯基和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戏剧月报》一卷二期,1943年2月。
黄舞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外形动作》;存疑斋主:《〈史坦尼论外形动作〉的商榷》,《天下文章》第一期创刊特大号,民国三十二年三月。
鲁汉:《艺术剧院的理想》,《话剧界》,1943年3月。
郑君里:《导演与角色》,《戏剧月报》,1943年4月。
朱肇洛:《演员是不是艺术家》,《中国文艺》,1943年4期。
诺维茨基著,舒菲译:《苏联演剧体系》,上海杂志公司(桂林),民国三十二年。
亨利·卡特著,赵如琳译:《苏俄的新剧场》,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二年。
第七战区演剧团体:《史丹尼拉夫斯基研究提纲》,《艺术轻骑》第十七期,1943年6月。
《论想象》,郑君里节译自《演员自我修养》,《天下文章》,1943年7月。
朱肇洛:《由新歌剧之创造说到中国戏剧的出路》,《中国文艺》,1943年9月。
陈鲤庭:《表演的舞台技术》,《戏剧时代》,1943年11月。
田禽:《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
史东山、江村等:《一个较完备的演剧规程的拟议》,《天下文章》二卷一期,1944年1月。
欧阳予倩:《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代文艺》,1944年1月。
朱双云:《我与戏剧的关系》,《天下文章》,1944年1月。
鲁觉吾:《中国话剧的检讨》,《天下文章》,1944年1月。
陈白尘:《“需要”与“接受”》,《天下文章》,1944年1月。
张季纯:《给演员底五卅则备忘录》,《天下文章》,1944年1月。
章泯:《演员——创造的艺术家》,《天下文章》,1944年1月。
郑君里:《角色底诞生之一、之二》,《天下文章》,1944年1月、3月。
塞缪尔·塞尔登著,石挥译:《一个演员的手册》(连载),《杂志》,1944年1—8月。
史原、韩非、穆宏、丹妮、张伐等:《舞台艺术座谈》,《杂志》十二卷五期,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号。
周钢鸣:《现实主义的求真精神》,《当代文艺》,1944年4月。
特刊:《划时代的西南第一届剧展》,《当代文艺》,1944年5月。
白宁:《论演技的分歧》,《戏剧月报》,1944年5月。
刘念渠:《论演技》,《戏剧时代》,1944年6月。
赵景琛:《最近上海话剧》,《戏剧时代》,1944年10月。
吴天:《剧场艺术讲话》,剧艺出版社,1945年。
半梅:《中国话剧诞生史话》,《杂志》,1945年4、5、6月。
郑君里:《一个演员如何排演他的角色》,《演剧艺术》,1945年6月。
吕恩:《我们是这样复员的》,《文联》,1946年1月5日,3月25日。
田进:《抗战八年来的戏剧创作(一个统计资料)》,《文联》,1946年2月5日。
《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筹备会为筹备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告全国同志书》,《特刊》,1946年5月。
吴祖光:《记贺孟斧》,《文艺复兴》,1946年7月。
史东山:《戏剧导演简论》,《文章》,1946年7月。
苏文:《演员创作方法手记》,《音乐与戏剧》,1946年8月。
刘念渠:《演技三论》,《文艺先锋》,1946年9月。
阎哲吾:《演员人事模拟训练》,《文艺先锋》,1946年9月。
向培良等:《剧人在戏剧节谈戏剧》,《文艺先锋》,1946年10月。
卢珏:《导演陈鲤庭》,《人物》,1947年4月。
李天济:《舞台名导演贺孟斧》,《人物》,1947年8月。
何治安:《谈表演中的动作》,《文艺先锋》,1947年11月。
孙瑛:《谈演员的艺术》,《综艺》,1948年6月。
孟嘉:《田园将芜胡不归(话剧现状)》,《剧影春秋》,1948年8月。
丁舞:《话剧在南京》,《剧影春秋》,1948年8月。
朱昱:《话剧在北平》,《剧影春秋》,1948年8月。
刘友瑾:《讨论生活与表演的四封无头信》,《影剧丛刊》,1948年9月。
刘念渠:《现阶段演技的诸倾向》,《影剧春秋》,1948年10月。
《野政关于整顿剧团、宣传队工作的意见》,《群众文艺》,1948年11月。
刘念渠:《现实主义的演技》,《影剧春秋》,1948年12月。
高宇:《论赵丹的演技路线》,《影剧春秋》,1948年12月。
诺利斯·霍顿著,贺孟斧译:《苏联演剧方法论》,上海杂志公司,1949年。
陈治策:《当演员最初的脚步》,《戏剧生活》,1949年2月。
《野政关于剧团宣传队几个问题的指示》,《群众文艺》,1949年4月。
王明化:《一个演员的创造过程》,《群众文艺》,1949年8月。
伏尔柯夫著,朱笄译:《史达尼斯拉夫斯基》,时代出版社,1950年。
李伯钊等发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演出座谈会》,《人民戏剧》,1950年1期。
夏淳:《表演断想》,《人民戏剧》,1950年2期。
孙维世:《保尔·柯察金的乐观主义》,《中苏友好》,1950年2期。
丁里:《华北解放军中的艺术活动》,《文艺报》,1950年10期。
海夫纳著,章泯译:《戏剧导演手册》,天下出版社,1951年。
日木:《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戏剧》,1951年2期。
顾宝璋:《关于演员体验生活的方法问题》,《人民戏剧》,1951年3期。
孙维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演工作》,《人民戏剧》,1951年3期。
陈永倞:《〈保尔·柯察金〉布景设计的经验》,《人民戏剧》,1951年3期。
焦菊隐:《导演如何运用斯坦尼体系》,《人民戏剧》,1951年3期。
《我的艺术生活》,瞿白音译,平明出版社,1952年。
拉波泊、查哈瓦著,曹葆华、天蓝译:《演剧教程》,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再版。
李家:《我参加演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些心得》,《新华日报》,1952年2期。
田广才:《我扮演朱赫莱的一点体会》,《新华日报》,1952年11期。
阿巴尔金著,汤弗之译:《史达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苏联戏剧》,时代出版社,1953年。
梅兰芳:《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人民日报》,1953年1月17日。
焦菊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文艺报》,1953年2期。
编者:《全国剧协召开表演艺术座谈会》,《剧本》,1953年8期。
马加尔沙克著,陈西禾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解说》,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记者:《首都各剧院一九五四年演出计划》,《戏剧报》,1954年创刊号。
真理报专论,马华译:《提高苏联戏剧创作的水平》,《戏剧报》,1954年创刊号。
焦菊隐:《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戏剧报》,1954年创刊号。
戈尔卡柯夫著,孙维世译:《舞台调度的依据》,《戏剧报》,1954年创刊号。
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戏剧报》,1954年创刊号。
雅勃洛契金娜著,冯亦代译:《在小剧院的六十五年生活》,《戏剧报》,1954年二月号。
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续),《戏剧报》,1954年二月号。
戈尔卡柯夫著,孙维世译:《舞台调度的依据》(续),《戏剧报》,1954年二月号。
戈尔卡柯夫著,孙维世译:《演员的自我感觉》,《戏剧报》,1954年三月号。
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续),《戏剧报》,1954年三月号。
记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访问记》,《戏剧报》,1954年三月号。
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严格精神》,《戏剧报》,1954年四月号。
孙维世:《欢迎苏联专家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同志》,《戏剧报》,1954年四月号。
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续,《戏剧报》,1954年四月号。
戈尔卡柯夫著,孙维世译:《〈智慧的痛苦〉的爱国主义》,《戏剧报》,1954年五月号。
焦菊隐:《表演艺术上的三个主要问题》,《戏剧报》,1954年11期。
余上沅:《谈〈万尼亚舅舅〉》,《大公报》,1954年11月27日。
刁光覃:《表演中的一点心得》,《文艺报》,1954年12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英若诚译:《〈奥赛罗〉导演计划》,平明出版社,1954年。
列斯里讲授:《列斯里·表演课》(表演系)(一)、(二),葛文骅、滕培修等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4年。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排〈雷雨〉片段(课堂笔记)内部参考资料》,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4年。
列斯里讲授:《戏剧艺术资料·苏联戏剧专家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讲话录》,中国戏剧家协会资料室编印,1954年。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在表演系二年级检查教学记录》,《我城一少年》,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4年。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排“秦香莲”片段》,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4年。
列斯里讲授:《〈一仆二主〉排演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4年。
列斯里等讲授:《苏联专家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葛·伊·列斯里卡札基娜同志对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编,1954年,上海。
列斯里讲授:《〈桃花扇〉排演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5年。
库里涅夫讲授:《鲍·格·库里涅夫在表演干部训练班讲课记录》(上)、(下),翻译:林敏、沙金等;记录:蒋瑞、白珊、夏格菲、王南等;整理:罗英、朱嘉深等;校正:庄则敬、丹尼、张君川、吕复等;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5年。
杰米多夫著,徐谷明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演员的培养》,《电影艺术译丛》,1955年1期。
萧崎:《〈万尼亚舅舅〉的排演》,《戏剧报》,1955年2期。
陈刚:《谈谈我们剧院的工作》,《戏剧报》,1955年4期。
柯岩:《谈〈万尼亚舅舅〉的演出》,《光明日报》,1955年4月2日。
王亦放:《〈万尼亚舅舅〉形象的魅力》,《戏剧报》,1955年5期。
列斯里讲授:《关于戏剧艺术的几个问题》,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同志在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座谈会上的讲话》,武汉人艺艺术室编,《业务学习资料》,1955年11月。
查凡茨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问题》,《电影艺术译丛》,1955年12期。
盖耶尔著,邵牧君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话》,艺术出版社,1955年。
阿巴耳金著,罗慧生等译:《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作方法》,艺术出版社,1955年。
瑟尔卡基也夫:《对中国话剧的一些映象》,《戏剧报》,1956年2期。
欧阳予倩:《苏联戏剧专家普·鸟·列斯里同志对中国戏剧运动的贡献》,戏剧报,1956年2月号。
何力等:《迎接话剧界的会师大会》,《北京文艺》,1956年3期。
李默然:《我所走过的弯路》,《戏剧报》,1956年3期。
张拓:《我们是怎样学习期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戏剧报,1956年4月号。
冉杰、屈白宇:《对“我们是怎样学习期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一文的几点意见》,《戏剧报》,1956年4月号。
欧阳山尊:《无限勤恳地追求生活真实——谈〈柳鲍夫·雅洛娃娅〉的导演处理》,《文艺报》,1956年4期。
张拓:《和列斯里教授相处的日子》,《新观察》,1956年4期。
孙维世:《为创造鲜明的、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形象而努力》,《戏剧报》,1956年5期。
张拓:《有关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几个问题》,《戏剧报》,1956年6期。
李健吾:《与丹尼书——(谈〈柔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的演出)》,《人民日报》,1956年7月12日。
丹尼:《复李建吾书》,《人民日报》,1956年7月21日。
克里斯蒂:《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演员自我修养”》,《电影艺术译丛》,1956年9期。
朱子铮:《表演札记——扮演〈小市民〉中别斯谢妙诺夫的点滴体会》,《戏剧报》,1956年10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黄鸣野、李庄藩译:《〈海鸥〉导演计划》,艺术出版社,1956年。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排〈普拉顿·克列契特〉片段》,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编,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6年。
库里涅夫讲授:《鲍·格·库里涅夫专家的表演课》上、下,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6年。
库里涅夫讲授:《鲍·格·库里涅夫对我院教员示范教学的课堂记录》(一),《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报》,1956年12期,上海。
王亦放:《看〈小市民〉随笔》,《人民文学》,1956年12期。
古里叶夫著,王爱民等译:《导演学引论》,中央戏剧学院1956年编印,中国戏剧出版印刷。
洪深:《洪深文集》(全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年。
左莱:《〈同甘共苦〉排演札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演出》,《戏剧学习》,1957年1月。
杨戈:《〈上海屋檐下〉的排演》,《北京日报》,1957年1月22日。
金山:《关于话剧〈上海屋檐下〉——致观众的短笺》,《人民日报》,1957年1月26日。
列斯里讲授:《导演专家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排演〈普拉东·克里契特〉片段记录》,《戏剧学习》,1957年1期。
库里涅夫讲授:《〈拾玉镯〉的片段排演——在导演系二年级表演教学摘记之一》,《戏剧学习》,1957年2期。
葛一虹:《俄罗斯苏联戏剧在中国传播的三十年》,《戏剧论丛》,1957年4期。
焦菊隐:《致库里涅夫同志的信》,《光明日报》,1957年4月20日。
陈巩鄂:《生活艺术的源泉——排演〈上海屋檐下〉体验生杂记》,《北京日报》,1957年5月14日。
唐弢:《廿年旧梦话“重逢”——再度看〈上海屋檐下〉的演出》,《解放日报》,1957年6月2日。
江水曙:《想起了十七年前的〈上海屋檐下〉》,《新闻日报》,1957年6月2日。
冯亦代:《看〈上海屋檐下〉——并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出》,《文汇报》,1957年6月8日。
凯德洛夫著,罗慧生译:《保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遗产就是要去发展它》,《电影艺术译丛》,1957年6期。
赵铭彝:《话剧三十年(1907—1937)概观》,《戏剧论丛》第三辑,1957年8月。
普罗柯菲耶夫著,雷楠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舞台形象问题》(连载),《电影艺术译丛》,1957年10、11期。
郑君里:《从头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体系》,《文艺报》,1957年11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伍菡卿译:《〈在底层〉导演计划》,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
舒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问题》,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金山:《一个角色的创造》,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古里叶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安达罗娃著,历苇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谈话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
托波尔科夫著,文骏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关于〈柔密欧与朱丽叶〉舞台设计——苏联舞台美术专家亚·维·雷科夫在我院对上海戏剧界作的专题报告》,《上海戏剧学院学报》,1957年11期。
社论:《苏联戏剧对我国戏剧运动的革命化影响》,《戏剧报》,1957年21期。
欧阳山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中国》,《戏剧报》,1957年21期。
冠云:《节日的献礼——苏联话剧片段晚会》,《戏剧报》,1957年22期。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布谷鸟又叫了》场记(整理)资料,艺术档案卷宗,1957年。
古里也夫讲授:《〈远方〉排演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7年。
古里也夫讲授,仇乃博译:《〈女店主〉导演说明》(附辑普钦采娃著,尧登佛译:《评哥尔多尼的喜剧〈女店主〉》;莫库里斯基著,尧登佛译:《卡尔尼·哥尔多尼》),中央戏剧学院资料,1957年。
焦菊隐:《怀念·向往·感谢》,《戏剧报》,1957年22期。
汪冼:《感谢格·尼·古里叶夫老师》,《戏剧报》,1957年22期。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在表、导演系二年级讲课记录》,王风记录、何治安校对,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列斯里讲授:《列斯里片段排演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列斯里讲授:《列斯里排瓦莎·日列兹诺娃片段》,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编,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列斯里讲授:《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的导演课》,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古里也夫讲授:《古里也夫片段排演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古里也夫讲授:《导演实习:格·尼·古里也夫在教员进修班讲课记录》,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古里也夫讲授、张守慎译:《角色的处理》(一)、(二),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古里也夫讲授:《“敌意的旋风”片段分析》,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古里也夫讲授:《格·尼·古里也夫讲课记录:“哈姆莱特”问题研究》,中央戏剧学院资料。
李大椿:《试论演剧队的历程》,《戏剧论丛》,1958年1期。
张瑞芳:《我的演剧生活的开始》,《戏剧教学》,1958年1期。
李紫贵:《试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戏曲表演艺术的关系》,《戏剧论丛》,1958年2期。
古里叶夫:《友人所见——中国话剧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戏剧论丛》,1958年3期。
田冲:《我演雪特林》,《戏剧报》,1958年3期。
金山:《关于〈红色风暴〉的习作及其他》,《剧本》,1958年4期。
端木等:《看话剧〈上海屋檐下〉》,《戏剧教学》,1958年6期。
严正:《从演员——角色的“舞台适应”说起》,《戏剧学习》,1958年7期。
巴奇里萨著,陈大维译:《史楚金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郑君里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画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部辑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遗产讨论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场记资料,艺术档案卷宗,1959年8月。
耿震、朱琳等:《话剧演员应该增强表现能力》,《戏剧报》,1959年16、17期。
路曦:《创造形象遇到的问题》,《戏剧报》,1959年9期。
舒绣文:《十年来的舞台生活》,《戏剧报》,1959年18期。
赵起扬:《十年来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报》,1959年18期。
伊兵:《话剧的新面貌——在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上的发言》,《戏剧报》,1960年5期。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的新面貌》,《戏剧报》,1960年6期。
欧阳予倩:《戏剧表演、导演的三个问题》,《戏剧报》,1960年16期。
欧阳予倩:《中央戏剧学院十年》,《戏剧学习》,1960年9期。
古里叶夫著,张守慎译:《导演学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悲壮的颂歌》场记资料,1960年9月。
潘科娃讲授:《苏联专家尼·彼·潘科娃在表演师资进修班讲课的记录》(多卷),北京电影学院资料,1960年。
伊兵:《现实与理想》(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叶尔米洛夫著,张守慎译:《论契可夫的戏剧创作》,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丁里:《试论表演艺术三题》,《戏剧报》,1961年7期。
丹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戏剧报》,1961年9期。
中央戏剧学院:《演出莎氏名剧〈柔密欧朱丽叶〉》,《光明日报》,1961年9月10日。
舒强:《在延安时的一段戏剧生活》,《戏剧报》,1961年13期。
金山:《我怎样演戏》,《文艺报》,1961年11、12期。
孙滨:《试谈体验反面角色情感问题》,《戏剧报》,1962年1期。
胡思庆:《关于“从自我出发”二三事——与高宇同志商榷》,《上海戏剧》,1962年6期。
胡恨生:《痛失良师》,《戏剧报》,1962年10期。
瞿白音:《悼念予倩先生》,《上海戏剧》,1962年11期。
金山:《一封待续的信》,《戏剧报》,1963年2期。
李伯钊:《欧阳予倩同志战斗的一生》,《戏剧报》,1963年10期。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激流勇进》场记资料,1963年11月。
徐晓钟:《〈年轻的一代〉导演札记》,《戏剧报》,1964年2期。
李希凡:《创造时代英雄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的焦点》,《戏剧报》,1964年8期。
安徽省红代会编:《彻底批判斯坦尼“体系”》,学习资料(三),安徽省红代会,1969年。
上海革命大批判小组:《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红旗》,1969年6期。
辛文彤:《革命样板戏的胜利与斯坦尼“体系”的破产》,《光明日报》,1969年10月16日。
革命大批判文选:《彻底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天津人民出版社,1971年。
上海市文化系统批判斯坦尼体系小组编:《彻底批判斯坦尼“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讨论》,《戏剧艺术》,1978年1期。
胡导:《演员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问题》,《戏剧艺术》,1978年2期。
孙滨:《“从自我出发”浅谈》,《戏剧艺术》,1978年3期。
叶涛:《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几点看法》,《戏剧艺术》,1978年3期。
曲六乙:《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的历史面目》,《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
郑雪来:《论斯坦尼及其体系》,《戏剧艺术》,1978年4期。
汤茀之:《卢那察尔斯基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影艺术译丛》,1978年6期。
列斯里讲授:《研究斯氏体系参考资料》第1辑,中国戏剧家协会编,1978年。
蓝光、吕复等:《纪念抗敌演剧队四十周年(四篇)》,《长江文艺》,1978年9期。
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1979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1—5卷,史敏徒、林陵、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983年。
赵铭彝:《我国早期的话剧教育》,《戏剧艺术》,1979年1期。
秦瑾:《回忆焦菊隐》,《戏剧艺术论丛》,1979年1期。
金山:《导演探索点滴》,《戏剧艺术论丛》,1979年1期。
赵丹:《表演探索》,《戏剧艺术》,1979年1—3期。
李默然:《表演艺术杂记》,《辽宁戏剧》,1979年1期。
郑雪来:《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2期。
赵健:《〈茶馆〉导表演艺术学习札记》,《文艺研究》,1979年2期。
童道明:《斯坦尼体系是非谈》,《外国戏剧》,1979年4期。
黄冰:《独特的艺术,成功的表演——谈话剧〈伽利略传〉的演出》,《人民戏剧》,1979年5期。
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著,郑君里译:《演技六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再版。
茅盾:《外国戏剧在中国》,《外国戏剧》,1980年1期。
苏堃等:《导演艺术探讨——斯氏体系在中国的运用》,《戏剧艺术》,1980年1、2期。
张瑞芳:《舞台、银幕生活回顾》,《戏剧艺术》,1980年1—3期。
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表演艺术本质问题》,《戏剧学习》,1980年2期。
俞若鹃:《从体验与体现的探索——扮演吕后的一点体会》,《戏剧学习》,1980年2期。
夏淳:《导演要帮助演员塑造鲜明的形象》,《人民戏剧》,1980年2期。
金山:《恢复和发展我国话剧表导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顾鸣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话剧艺术》,《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王朝闻:《知己知彼——〈一个角色创造〉读后》,《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严正:《我所接触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中国的历史》,《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黄宗洛:《让角色在自己身上活起来》,《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赵丹:《从实践角度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期。
赵丹:《地狱之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毛羽:《阵荣强大的业余剧人协会——三十年代话剧运动散记》,《戏剧界》,1980年2期。
董行佶:《不同人物性格的表演探索》,《戏剧学习》,1980年3期。
李门等:《话剧表演流派座谈记要》,《南国戏剧》,1980年3期。
刁光覃:《谈话剧的表演艺术》,《南国戏剧》,1980年3期。
赵丹:《怀念严师诤友章泯》,《战地》,1980年3期。
赵铭彝:《也谈外国戏剧在中国》,《外国戏剧》,1980年3期。
葛一虹:《回忆左翼剧联二三事》,《戏剧论丛》,1980年第3辑。
夏衍:《关于左翼“剧联”的几个特点》,《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3月。
葛一虹、田冲等:《是总结剧院建设经验的时候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座谈会发言摘要》,《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3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陈明中:《回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二三事》,《戏剧与电影》,1980年6期。
舒强、胡庆思、魏启明、杜澎、英若诚、李丁:《仿佛忘记是看戏》,《人民戏剧》,1980年9期。
董行佶:《戏是演给观众看的》,《人民戏剧》,1980年10期。
马超:《“动于中”与“形于外”——对体验与体现的一点认识》,《人民戏剧》,1980年12期。
马琦:《中国话剧教育事业发展简况》,《戏剧学习》,1981年1期。
石曼:《第一届戏剧节记盛》,《抗战文艺研究》,1981年1期。
陈丁沙:《欧阳予倩艺术生平记略》,《戏剧学习》,1981年1期。
宋严:《记金山排〈上海屋檐下〉》,《人民戏剧》,1981年1期。
田冲、白珊等:《角色的创造——首都优秀演员的表演艺术经验谈》,《戏剧学习》,1981年1期。
胡导:《舞台人物形象的体验与体现》,《戏剧艺术》,1981年1、2期。
马丁·艾斯琳:《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童道明:《“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读后》,《人民戏剧》,1981年2期。
金山:《杰出的导演艺术家孙维世同志》,《戏剧论丛》,1981年2期。
李丁等:《回忆孙维世同志导演艺术座谈会》(十篇),《戏剧学习》,1981年3期。
陈丁沙:《早期话剧在北京》,《北京艺术》,1981年3期。
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再版。
赵铭彝:《怀念君里同志》,《戏剧与电影》,1981年3期。
范国华:《已故名导演贺孟斧》,《戏剧与电影》,1981年3期。
曲六乙:《十七话剧战线的“左”倾顽症》,《戏剧论丛》,1981年3期。
李乃忱:《从形象感觉入手创造人物》,《北京艺术》,1981年4期。
夏钧寅:《〈一仆二主〉在中国舞台上》,《外国戏剧》,1981年4期。
葛一虹:《答关于外国戏剧在中国情况的三封信》,《外国戏剧》,1982年4期。
徐晓钟:《论表演的艺术基础——舞台行动》,《黑龙江戏剧》,1981年4期。
吴仞之:《谈表演艺术的“从?到?”》,《人民戏剧》,1981年4期。
蓝马:《关于话剧表演的一些问题》,《人民戏剧》,1981年5期。
陈刚:《在困境中苦斗——焦菊隐先生在四川的一段生活》,《戏剧与电影》,1981年6期。
金山:《话剧表演问题——1981年6月在广州的一次学术报告》,《南国戏剧》,1981年10期。
苏民编:《〈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上海文艺术出版社,1981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丹钦科著,焦菊隐译:《文艺·戏剧·生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再版。
阿·波波夫:《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胡沙:《回忆延安的戏剧》,《长江文艺》,1982年1期、3期、4期、6期;1983年1期。
汪木兰:《活跃在苏区的苏维埃剧团和高尔基戏剧学校》,《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蒋瑞、秦瑾:《焦菊隐生平片段》,《北京艺术》,1982年1期。
万一知:《西南戏剧展览会记实》,《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2期。
颜美怡:《跟焦先生排〈钗头凤〉》,《剧坛》,1982年2期。
刘静沅:《忆贺孟斧》,《戏剧艺术》,1982年2期。
马明:《张伯苓与南开新剧团》,《戏剧艺术》,1982年2期。
焦菊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形成过程》,《剧坛》,1982年2—6期。
欧阳山尊:《启蒙者和导师》,《戏剧论丛》,1982年3期。
阳翰笙:《悼念金山同志》,《戏剧学习》,1982年3期。
陈颙:《我在导演工作中的追求与体会》,《戏剧论丛》,1982年3期。
夏衍:《夏衍同志在金山同志追悼会上致词》,《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袁春荪:《南京最早的话剧》,《江苏戏剧》,1982年5期。
姚时晓:《艰苦岁月——怀念人民艺术家金山同志》,《上海戏剧》,1982年5期。
曾玉慧:《金山为我释疑——关于〈放下你的鞭子〉》,《艺丛》,1982年6期。
袁雪芬:《深深铭佩,久久怀念——忆姜椿芳同志》,《上海戏剧》,1982年6期。
舒绣文:《回忆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在大后方的抗日演出活动》,《南国戏剧》,1982年6期。
于伶:《战斗的一生——纪念人民艺术家金山同志》,《人民戏剧》,1982年8期。
乌韦·克劳特:《悼中国本世纪杰出的艺术家金山》,《人民戏剧》,1982年8期。
钟惦棐:《悼金山并追念孙维世》,《人民戏剧》,1982年9期。
赵铭彝:《悼金山》,《戏剧与电影》,1982年9期。
尼·戈尔恰科夫著,孙维世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本刊记者:《珍视金山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金山表导演艺术座谈会侧记》,《人民戏剧》,1982年11期。
刘亚伟:《回忆和金山在一起的日子里》,《江苏戏剧》,1982年12期。
欧阳山尊:《〈日出〉导演计划》,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童道明:《他山集:戏剧流派,假定性及其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陈衡粹:《余上沅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1期。
陆阳春:《四十年交往——忆金山同志》,《戏剧论丛》,1983年2期。
马明:《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戏剧艺术》,1983年2期。
宋严:《试析金山塑造的万尼亚舅舅的艺术特色》,《戏剧论丛》,1983年2期。
路曦:《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戏剧论丛》,1983年2期。
丹尼:《伦敦学戏旧话》,上海人艺《业务资料汇编》,1983年2期。
查哈瓦著,李珍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形体行动方法与梅耶荷德的生物机能学》,《外国戏剧》,1983年2期。
冯维、程乐天:《记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老师演出〈日出〉》,《戏剧报》1983年3期。
孙新世:《金山的历程》,《戏剧论丛》,1983年3期。
金山:《〈屈原〉的导演艺术》,《戏剧论丛》,1983年3期。
于是之:《焦菊隐先生的“心象”学说》,《戏剧报》,1983年3期。
曹树钧:《抗敌演剧队史略》,《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3期,4期。
马琦:《苏区话剧运动史料选辑》,《戏剧学习》,1983年4期。
徐晓钟:《春色芳盈野,枝枝绽翠英——赞“梅花奖”获奖话剧演员的艺术成就》,《戏剧报》,1984年5期。
舒绣文:《我爱虎妞——表演笔记》,《河北戏剧》,1983年6期、7期。
程鲁周:《金山同志在苏州》,《江苏戏剧》,1983年8期。
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中国话剧艺术家传》,共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989年。
戴维·马加尔沙克著,李士钊、田君美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蔡体良:《艺耕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夏家善:《南开话剧运动史料》,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吴仞之:《导演全程经纬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王克璞:《一个半破的梦——漫话“国剧运动”及其它》,《剧坛》1984年1期。
王朝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停顿”》,《外国戏剧》,1984年1期。
李默然:《努力克服虚假表演,为创造真实的舞台形象而拼搏》,《戏剧报》,1984年1期。
张仁里:《在生活的沃土上培植舞台形象的种子》,《戏剧报》,1984年2期。
马惠田:《谈模仿》,《戏剧报》,1984年2期。
叶涛:《表演的理想境界》,《戏剧报》,1984年2期。
程梦:《参加西南剧展回顾》,《江西戏剧》,1984年2期。
沈沉:《欧阳予倩传略》,《湖南戏剧》,1984年3期。
朱旭:《谈谈演员创造方法的几个问题》,《戏剧报》,1984年5期。
田丁:《斯氏体系之外》,《戏剧报》,1984年6期。
杜清源、林克欢:《对三十五年话剧的思考》,《剧本》,1984年10期。
玛·克涅别尔著,周来译:《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导演方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格·克里斯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韩日新:《陈大悲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焦菊隐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李伯钊:《我的回忆》,《新文化史料》,1985年1期。
尤·斯特罗莫夫著,姜丽译:《演员创造再体现的途径》,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苏民等:《论焦菊隐导演学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刘麦生等:《忆“戏剧杂志”》,《抗战文艺研究》,1985年4期。
喻名乐:《延安话剧运动大事记》,《抗战文艺研究》,1985年4期。
顾文勋:《试论“戏剧大众化之实验”——纪念熊佛西诞辰85周年、逝世30周年》,《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4期。
田玉伦:《焦菊隐谈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剧坛》,1985年5期。
张仁里编:《论话剧导表演艺术》,共两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戏剧报》编辑部:《导演艺术创新讨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何之安:《导演基础知识讲话》,黄河文艺术出版社,1985年。
谭霈生、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金山:《金山戏剧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阎折梧:《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余上沅:《余上沅戏剧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
苏丽娜著,中平译:《斯坦尼斯拉夫斯斯基与布莱希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戴碧湘:《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文艺研究》,1986年1期。
陈白尘:《中国话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重庆雾季艺术节的讲话》,《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1期。
徐晓钟:《塑造人物灵魂的艺术——看〈洋麻将〉推荐演出引起的思索》,《戏剧报》,1986年2期。
周伟:《章泯——左翼舞台导演艺术奠基人》,《新文学史料》1986年4期。
费伟民:《中国话剧的兴起与外国戏剧的关系》,《文科月刊》,1986年7期。
胡导:《胡庆树——凭直觉创造人物形象的性格演员》,《戏剧报》,1986年8期。
鲍黔明:《剖玉》,《戏剧报》,1986年11期。
章泯:《章泯戏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鲁德尼茨基著,童道明、郝一星译:《梅耶荷德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帕·马尔科夫等著,张维善等译:《论梅耶荷德戏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于是之:《于是之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左莱、梁化群:《苏区“红色戏剧”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童超:《在舞台的天地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刘佳、胡可:《抗敌剧社实录》,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
王锦厚:《抗战戏剧史话》,《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2期。
舒强:《关于创新问题》,《戏剧》,1987年2期。
蒋瑞编:《〈龙须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鲁德尼茨基著,童道明、郝一星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戏剧文学》,1987年5期。
许国荣:《金山传》,《戏剧报》,1987年8期、9期、10期。
马兰:《哲理思索的深入与艺术形式的拓展——试论新时期导演创作的突破与困顿》,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徐晓钟,1987年。
马惠田等:《表演入门与表演考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马惠田等:《观察生活小品练习》,中央戏剧学院,1988年。
王一达:《曹禺剧作在延安》,《戏剧评论》,1988年1期。
石曼:《抗战时期大后方话剧书目一览(1937—1946)》,《抗战文艺研究》1988年1期。
冬尼:《国立剧专漫记》,《四川戏剧》,1988年1期。
梁实秋:《悼念余上沅》,《上海艺术家》,1988年1期。
周志晓:《“从自我出发”与“下意识”浅论》,《戏剧艺术》,1988年2期。
严正:《论导演艺术》,知识出版社,1988年。
廖全京:《大后方戏剧论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米·契可夫著,童道明译:《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戏剧》,1988年4期。
李默然:《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孙晓芬:《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许国荣:《金山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海伦·斯诺:《卓有成效的延安戏剧》,《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2期。
马明:《记余上沅与国剧运动》,《艺术百家》,1989年2期。
张颖:《我们话剧艺术的开拓者——郑君里》,《中国戏剧》,1989年5期。
孙晓芬:《抗战时期“斯氏体系”与大后方戏剧》,《四川戏剧》,1989年6期。
陈世雄《苏联当代戏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许国荣:《金山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丹钦科著,佐临译:《论表演的质朴性》,《话剧》,1989年6期。
曹树钧:《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
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龙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0年。
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隆德列著,刘伟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当代美国戏剧家》,《中国戏剧》,1990年4期。
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张仁里:《演员技巧训练基础知识》,新加坡艺术剧场,1990年。
汪俊:《阿尔托之“梦”——“残酷戏剧”理论初探》,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徐步,1990年。
孟京辉:《论梅耶荷德的导演艺术》,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张孚琛,1991年。
林荫宇编:《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张应湘:《性格化表演方法质疑》,《戏剧艺术》,1991年3期。
《西方名导演论导演和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戈登·克雷、布莱希特等艺术大师论京剧和梅兰芳表演艺术》,梅绍武译,《话剧》,1992年2期、3期合刊。
张仁里:《论焦菊隐的〈心象说〉》,《中国戏剧》,1992年4期。
理查德著,王浩译: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
托夫斯托诺戈夫著,杨敏译:《论导演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福阿德:《焦菊隐的导演艺术》,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罗锦鳞,1992年。
童道明:《焦菊隐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戏剧》,1992年4期。
童道明:《戏剧笔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张应湘:《表演教学面临的选择》,《戏剧艺术》,1993年2期。
田本相:《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姜涛:《'93小剧场展演剧目导演美学问题刍议》,《戏剧》,1994年1期。
童道明编:《梅耶荷德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1994年。
徐晓钟:《俄罗斯戏剧及戏剧教育考察报告》,《戏剧》,1994年2期。
何炳珠:《考察俄罗斯戏剧研究院教学汇报》,《戏剧》,1994年2期。
黄金铎:《访俄随笔》,《戏剧》,1994年2期。
王晓鹰:《“每走十步就有一个剧院”——俄罗斯观剧杂感》,《剧本》,1994年3期。
何炳珠、刘立滨:《排演〈第十二夜〉所想到的……》,《戏剧》,1994年4期。
于是之等:《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年。
李乃忱:《佐临和丹尼在国立剧专》,《话剧》,1995年3期。
谢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鲍黔明:《步入中年导演系45年来的工作回顾》,《戏剧》,1995年4期。
廖向红:《碰撞中闪现的火花——93导演、表演混合班教学实验报告》,《戏剧》,1995年4期。
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1996年。
姜涛:《论中国莎剧舞台上的导演艺术》,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鲍黔明,《戏剧》,1996年3期。
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杨健:《革命样板戏的胜利与斯坦尼表演体系的“破产”》,《戏剧》,1997年2期。
赵丹:《赵丹散文》,花城出版社,1998年。
冯刚:《先驱者的光茫——论〈汉堡剧评〉的表演艺术观》,《戏剧》,1998年1期。
鲍黔明:《培养21世纪戏剧人才的断想》,《戏剧》,1998年2期。
王明芳:《表演基础训练与观察生活的矛盾统一》,《戏剧》,1998年3期。
黄怡:《戈尔恰科夫与他的〈导演艺术讲话〉》,《戏剧》,1998年3期。
沈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中国戏剧》,1998年7期。
廖奔:《“三大戏剧体系”说的误区》,《中国戏剧》,1998年7期。
陈世雄:《莫斯科航讯之一:危机关头的百年华诞——莫斯科艺术剧院庆祝建院100周年》,《中国戏剧》,1999年5期。
焦菊隐:《菊隐艺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徐晓钟:《诗化的现实主义》,《戏剧》,2000年4期。
鲍黔明:《认识与回顾——导演系二十年来调整〈教学大纲〉的小结》,《戏剧》,2000年4期。
刘立滨:《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培养出好的演员》,《戏剧》,2000年4期。
姜涛:《以角色名义的“会面”》,《光明日报》,2000年7月27日。
孙洁:《论戏剧中的观演关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罗锦鳞,2000年。
廖杏娥:《中国大陆导演教学现况研究——论“导演思维”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2001年。
苏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俄罗斯文艺》,2001年1期。
丁如如:《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导演专业人才的重要课题》,《戏剧》,2001年3期。
丁如如:《我们如何说出我们要说的话》,《戏剧》,2001年3期。
李志舆,《谈表演教学法》,《戏剧艺术》,2001年4期。
王学明:《表演基础教学元素训练初探》,《戏剧艺术》,2001年4期。
陈刚:《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比较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鮑黔明,2001年。
赵宇:《新时期上海剧坛话剧导演艺术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白栻本,2001年。
王晓凡:《开拓一片戏剧的沃土——中国学校演剧的历史、现状和前瞻》,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白栻本,2001年。
陆弘石等:《史东山影存》上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蓝剑虹:《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陈世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史渊源》,《戏剧艺术》,2002年3期。
麻淑云:《戏苑掇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丁如如:《把握教学规格、提升理性认识、培养创作个性》,《戏剧》,2002年3期。
张东钢:《戏剧行动简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鲍黔明,2002年。
姜涛:《在莫斯科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军旅戏剧》2002年5期,收入洪忠煌主编:《莎士比亚与二十一世纪》,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丁如如:《在“画面”上留白》,《戏剧》2003年4期。
陈世雄:《俄罗斯导演的盛会——第二届全俄导演会议侧记》,《中国戏剧》,2003年5期。
王丽娜:《梦想从这里启航》,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严正:《从演员—角色的“舞台适应”说起》,《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梁伯龙:《也谈“从自我出发”》,《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梁伯龙:《表演的内外结合训练》,《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丁扬忠:《布莱希特和他的表演理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葛文骅:《内心独白》,《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葛文骅:《再谈“内心独白”及其他》,《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孙德馨:《泰伊罗夫论演技》,《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孙德馨:《欧洲名家论演技》,《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波波夫著,孙德馨译:《亚历克赛·波波夫论演技》,《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斯涅日尼茨基著,孙德馨节译:《梅耶荷德排演〈一生〉》,《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格·克里斯蒂著,李珍译:《创造角色》,《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查哈瓦著,李珍译:《表演艺术的实质》,《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斯特罗莫夫著,姜丽译:《再体现的途径》,《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尧登佛摘译:《两个针锋相对的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马惠田、金乃千、颜冈:《表演基础课教材(征求意见稿)》,《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马惠田:《〈观察生活练习〉我见》,《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马惠田、关瀛、何炳珠:《演戏就是演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李月、高景文:《体会与启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张仁里:《对当前话剧表演艺术的思考》,《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张仁里:《浅论解放演员的天性》,《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张仁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张仁里:《演员的幽默感与喜剧表演》,《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唐爱梅:《天性的发现与诱导》,《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周启勋:《一年级表演基础教学的探索》,《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颜冈:《话剧表演与电视表演之异同》,《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颜冈:《跨越鸿沟》,《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赵健:《演员的形象创造》,《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赵健:《怎样表演电视剧》,《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赵健:《话剧表演艺术现状浅析》,《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常莉:《排演话剧〈这里曾经有座小庙〉前后的思索》,《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麻淑云:《论喜剧与喜剧的表演教学》,《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王丽娜:《表演基础课——动物模拟》,《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立滨:《表演观念谈》,《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立滨:《“天性”说》,《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黄定宇:《“创造意识”的无限生命力》,《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彭涛:《论演员个性与梅耶荷德导演方法之关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国平:《观察生活练习与行动分析法》,《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姜若瑜:《“方法论”对于演员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表演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欧阳予倩:《话剧向传统学习的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晓钟:《导演艺术的基本特性》,《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晓钟、郦子柏:《〈马克白斯〉初探》,《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晓钟:《〈培尔·金特〉的导演构思》,《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晓钟:《再认识易卜生》,《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晓钟:《〈洒满月光的荒原〉导演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何之安:《导演“舞台认识”浅谈》,《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冉杰:《探索之路》,《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钮心慈:《话剧音乐在导演创作中的魅力》,《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钮心慈:《当代儿童剧特性、特色及导演素质与修养之探析》,《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钮心慈、何炳珠:《我们所约会的春天》,《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钮心慈:《聆听一个新生儿的胎音》,《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罗锦鳞:《关于〈俄狄浦斯王〉的导演分析与构思》,《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罗锦鳞:《古希腊戏剧在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郦子柏:《舞台音响效果》,《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郦子柏:《话剧音乐的性质和功能》,《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郦子柏:《论〈毛猿〉的结构、人物、主题及其他》,《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鲍黔明:《〈布朗德〉的导演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鲍黔明:《陌生的皮兰德娄》,《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鲍黔明:《〈导演分析〉提纲》,《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张仁里:《〈过年〉导演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银国春:《〈地狱之火〉导演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周启勋:《〈危情夫妻〉导演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赵键、赵之成:《〈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导演阐释》,《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赵之成:《莱维尼娅的悲剧形象》,《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李世敏:《导演构思形成与嬗变的规律》,《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李世敏:《导演艺术——想象与创造》,《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蔡金钰:《论导演艺术创作的臂膀》,《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廖向红:《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创作艺术特征分析》,《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伟:《影视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伟:《“画面小品”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刘伟:《浅论导演创作中的“戏剧空间”》,《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苏宇:《导演系导演本科96班教学方案》,《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姜若瑜、席鸽、刘晓村:《导演教学三人谈》,《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文库·论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高景文:《表演是人类文化本性中最生动最核心的本质》,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罗锦鳞,2003年。
沈亢:《新时期戏剧的精神表现》,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鲍黔明,2003年。
曹艳:《舞台时空的多样化处理》,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曹其敬,2003年。
张仁里:《启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安莹、林兆华:《林兆华方谈录》,《戏剧》,2004年1期。
梁伯龙:《戏剧表演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乔:《永远的契诃夫——“永远的契诃夫”戏剧节观剧札记》,《戏剧》,2004年4期。
王丽娜:《话剧表演专业高年级教学探索》,《戏剧》,2004年4期。
姜涛:《多幕剧〈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的教学排演》,《中戏示范课程汇编》,中央戏剧学院,2004年。
姜涛:《万比洛夫的“日常性”与二度创作中的写实象征》,《戏剧》,2004年4期。
姜涛:《论“佐临的风格”与梦想》,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鲍黔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陈世雄:《简论俄罗斯戏剧学的历史与现状》,《戏剧艺术》,2004年5期。
胡星亮:《论斯坦尼体系与中国当代戏剧》,《戏剧艺术》,2004年6期。
朱宏章:《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于当代表导演艺术教育中之价值》,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张仁里,2004年。
陈宇:《遗传与变异——论戏剧的电影化倾向》,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曹其敬,2004年。
王晓凡:《探索父辈的足迹——1949—1966年中国戏剧导演的再认识》,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白栻本,2004年。
周文:《中国先锋实验戏剧论纲》,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罗锦鳞,2004年。
王鹏:《戏剧中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关系》,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曹其敬,2004年。
奥玛航:《戏剧导演教学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4年。
丁如如:《导演系2001级本科班“多幕剧排演”教学总结》,《戏剧》,2004年4期。
吕双燕:《中国早期话剧的表演观念与实践》,《戏剧》,2005年2期。
丁如如:《契诃夫与导表演教学——契诃夫戏剧认识点滴》,《戏剧》,2005年3期。
夏波:《中国戏剧界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误区及问题》,《戏剧》,2005年3期。
彭涛:《谈〈三姐妹〉》,《戏剧》,2005年3期。
张仁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探索之启迪》,《戏剧》,2005年4期。
张殷、刘晓村:《2005年表演教学国际研讨会与戏剧演出展》,《戏剧》,2005年4期。
郝戎:《表演工作室》(表演教学国际研讨会),《戏剧》,2005年4期。
张殷:《研讨会综述》(表演教学国际研讨会),《戏剧》,2005年4期。
刘晓村:《戏剧演出展一览》(表演教学国际研讨会),《戏剧》,2005年4期。
宋丽博:《“小丑哑剧练习”在话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戏剧》,2005年4期。
王家驹:《关于表演教学的一次师生对话》,《戏剧艺术》,2005年6期。
王学明:《角色的基础就是规定情境的创造》,《戏剧艺术》,2005年6期。
焦菊隐:《焦菊隐文集》,(共十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郝戎:《演员的情感创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孙菲:《论戏剧舞台节奏的处理》,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5年。
徐乐梅:《论林兆华导演艺术》,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5年。
姬沛:《试论行动性的形象思维在导演本科基础教学中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5年。
黄盈:《对间离效果的再认识》,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5年。
张慧媛:《中韩小剧场戏剧艺术比较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5年。
张端:《导演创作与文本之间关系的再辨析》,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白栻本,2005年。
李建平:《戏剧导演本科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廖向红:《音乐剧创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王丽娜:《演员培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刘晓村:《〈残酷的游戏〉和〈爆玉米花〉》,《戏剧》,2006年1期。
张仁里:《“解放天性”与“从自我出发”辨析》,《戏剧》,2006年3期。
宋丽博:《启发演员的表现性思维》,《戏剧》,2006年3期。
陈刚:《俄罗斯戏剧教学考察随笔》,《戏剧》,2006年3期。
刘伟:《充满活力的创作与教学实践——〈残酷的游戏〉创作综述》,《戏剧》,2006年4期。
刘立滨:《中央戏剧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现状综述》,《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丁如如:《双轨并进教学的优势和拓展》,《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郝戎:《发场传统更新观念注重规格勇于创新》,《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汤逸佩:《六十年来上海戏剧学院办学目标及教学体系的演变》,《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崔新琴:《教学小品与晚会小品的区别》,《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黄定山:《探索培养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的教学新模式》,《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郝光:《艺术(戏剧)类大学的教育内容与社会要求》,《现实与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刘立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教学》,《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泰曾里亚科夫·瓦伦金:《与演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张仲年、顾春芳:《表演基础教学法探索三题》,《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张仁里:《研究·探索·创新》,《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廖向红:《关于音乐剧表演教学的思索》,《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梁伯龙:《舞台人物形象创造中演员的评价意识》,《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丁如如:《论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演观念”》,《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徐卫宏:《有关演员天性解放与演技培养的思考》,《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任鸣:《中国当代舞台表演现状思考》,《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常莉:《春催桃李盼成林》,《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郝光:《关于表演教学的思考》,《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麻淑云:《戏剧片段表演教学课题研究》,《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崔新琴:《表演教学新思维》,《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实用教学法》,《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张应湘:《从自我到形象》,《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刘汁子:《人文为本 生活为源 文化为根》,《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钱态:《“赋形”与“传神”》,《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姜涛:《谈导演专业的表演基础课教学》,《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徐薇:《中国儿童剧导演艺术研究》,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白栻本,2006年。
田硕:《论音乐在导演创作中的作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6年。
王丽乐:《国内戏剧舞台形式探索之浅论》,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6年。
唐宇:《孟京辉戏剧现象及其创作剖析》,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6年。
韩煦:《通向心灵的曲径——论戏剧观演的“心理距离”》,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鲍黔明,2006年。
梁燕丽:《回到伟大的起点:还斯坦尼表演体系更完整更真实的面目》,《戏剧文学》,2006年10期。
彭涛:《谈〈海鸥〉》,《戏剧》,2007年1期。
董晓:《〈樱桃园〉在俄罗斯的舞台阐释》,2007年3期。
刘立滨:《表、导演系青年教师赴俄罗斯教学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姜涛:《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问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王鑫:《论小说片段教学对培养学生塑造形象能力的作用》,《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古月:《戏剧片段教学研究》,《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罗宇:《表演思维初探》,《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韩学军:《“文学作品改编片段”在培养演员过程中的作用》,《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韩学军:《话剧〈大马戏团〉导演剧本分析》,《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方立:《演出中演员情绪体验的产生与角色情感的创造》,《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张路:《演员表演的自我培养》,《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张路:《关于表演的教与学》,《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王良波:《如何培养“三位一体型”的音乐剧演员》,《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王良波:《揭示人物心灵的颤动》,《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王良波:《西街是天堂……》,《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周迅:《激励教学法七种》,《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苏宇:《力量和通道》,《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苏宇:《浅谈导演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苏宇:《注重真诚是教与学的基础》,《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王晓凡:《把观察生活教学贯穿到整体导演教学中》,《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曹艳:《导演专业一年级基础课训练要素》,《戏剧影视教学创作与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刘立滨:《演员表演创造心理探索》,《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博士卷》,导师:张仁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夏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博士卷》,导师:徐晓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徐平:《“表演派”理论的再认识》,《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博士卷》,导师:张仁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麻淑云:《试论小剧场戏剧的表演艺术》,《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表演导演,导师:张仁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宋丽博:《从“心象”到“形象”》,《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表演导演,导师:梁伯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廖向红:《论导演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有机融合》,《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表演导演,导师:徐晓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查明哲:《嬗变中的导演审美意识管窥》,《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表演导演,导师:陈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田代嘉弘:《对焦菊隐导演美学思想的再认识》,《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表演导演,导师:白栻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俞颖:《浅析形体行动方法》,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07年。
刘天池:《完整人物形象创造阶段的教学思考》,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7年。
周艳:《从舞台走向镜头:话剧表演与电影表演比较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07年。
胡楠:《心象学说对演员培养的重要启示》,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7年。
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姜涛编著:《导演学基础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颜永祺:《认识单人剧及其排演方法》,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若瑜,2007年。
黄琦玲:《作为隐喻的身体——论现代戏剧中的身体意象》,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若瑜,2007年。
杨硕:《试论导演在戏剧创作中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7年。
李浩:《浅论话剧民族化问题》,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7年。
张慧:《浅论中国当代戏剧家对契诃夫戏剧的解读与呈现》,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涛,2007年。
周申:《再认识戏剧导演的核心任务——论导演如何组织舞台行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涛,2007年。
储小毛:《兼容与吸收的剧场艺术——浅论赖声川剧场艺术的导演创作特性》,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伟,2007年。
罗锦鳞:《关于导演教学的几点思考》,《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李建平:《寻找戏剧作品的价值》,《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丁如如:《近乎老生常谈——关于如何面对学生对“形式的追求”》,《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卢昂:《中国戏曲的当代价值》,《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鲍黔明:《艺术思维三题》,《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刘毓玲:《事件小品——开启行动性形象思维的钥匙》,《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张金娣:《谈导演系的表演教学》,《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刘伟:《创造完整演出的艺术》,《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姜若瑜:《用中国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导演思维》,《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王良波:《谈基础教学中对表现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姬沛:《逆向思维在导演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孙菲:《浅析戏曲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合对导演教学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导演与怎样成为导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徐琪、赵鑫:《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导演与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大纲》,《戏剧艺术》,2007年2期。
陈世雄:《苏联解体前后的俄罗斯剧坛》,《戏剧艺术》,2007年2期。
徐琪:《后苏联时期的梅耶荷德研究》,《戏剧艺术》,2007年2期。
张殷:《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邹红:《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弗烈齐阿诺娃著,郑雪来等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彭涛:《从“孤岛上”的〈三姐妹〉到“洞穴中”的〈樱桃园〉——谈林兆华对契诃夫戏剧的解读》,《戏剧》,2008年S1期。
方立:《演员的创作素质与角色的情感创造》,《戏剧》,2008年3期。
王昆:《“元素”学说的来源》,《戏剧》,2008年3期。
王鑫:《演员创作思维特征探索》,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张仁里,2008年。
刘红梅:《论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08年。
邵鹏:《形体行动方法辨析》,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8年。
王洋:《论舞台象征的诗化特征》,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2008年。
王鹏:《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风格的形成》,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曹其敬,2008年。
刁海明:《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张仁里,中国戏剧出版,2008年。
李菁:《表现性导演艺术的人物心理时空建构的特性》,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2008年。
唐礼兵:《捍卫舞台的人学本质——论演剧艺术的文学性》,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鲍黔明,2008年。
郭超一:《浅论欧阳山尊的导演创作与教学》,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涛,2008年。
秦鹏:《论夏淳的导演艺术特征》,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8年。
黄姗:《论陈颙的导演艺术特征》,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8年。
付文芯:《奇幻的旅程——关于当代剧场空间的探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若瑜,2008年。
邵鹏:《“形体行动方法”辨析》,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8年。
方立:《谈演员创作感知的特点》,《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刘国平:《关于小说片段教学一些经验》,《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刘天池:《表演教学中针对剧本案头工作的一点体会》,《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姬沛:《如何认识导演思维是行动性的形象思维》,《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王鑫:《演员创作思维的培养》,《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杨硕:《戏剧导演对肢体语言创作的工作方法初探》,《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孙菲:《导演元素创作中创作主体意识的培养》,《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姜涛:《谈戏剧导演创作思维的特性》,《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姜涛:《行动性形象思维的初步训练》,《戏剧影视理论创作与教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梁伯龙:《试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王敏:《军旅戏剧30年一瞥》,《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徐晓钟:《“老船工”的启示——试析胡庆树在〈同船过渡〉中的表演》,《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胡导:《戏剧表演学: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戏剧出版,2009年。
张仁里:《表演考学教学问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齐静:《论传统戏曲对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戏剧》,2009年2期。
王树福:《留比莫夫卡戏剧节: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源地与实验场》,《戏剧》,2009年2期。
徐琪:《互为镜像、彼此映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戏剧》,2009年2期。
包建强:《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戏剧》,2009年3期。
徐晓钟:《本着艺术的良知,面对导演艺术的新课题》,《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吴晓江:《跨文化合作戏剧排演中的焦点——导演》,《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廖向红:《关于我国音乐剧导演创作现状的思索》,《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丁如如:《艺术个性的张扬是导演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张仲年:《论导演美的基本内涵》,《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任鸣:《谈话剧市场》,《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徐企平:《看不见的手》,《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姜涛:《谈有关斯氏体系在中国的几个问题》,《我们的戏剧需要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刘立滨:《在表演专业教学活动中关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几点认识和做法》,《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伊杰尔·凯普斯特:《导演灵感——以斯坦尼拉夫斯基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导演方法论》,《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赵宁宇:《表演教学:新世纪与“人的教育”》,《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麻淑云:《表演教学法研究是表演教师的终生课题》,《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张京:《二年级剧本片段表演教学》,《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郝光:《现象引发的教学思索与实践》,《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丁建军:《以戏剧情境创造为本体的表演训练》,《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郝戎:《对当今培养戏剧合格人才的几点看法》,《戏剧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张慧媛:《东亚小剧场戏剧及其导演艺术研究》,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罗锦麟,2009年。
李静:《论戏剧导演艺术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2009年。
曹艳:《当代导演艺术的人学探索》,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徐晓钟,2009年。
裴魁山:《中国传统戏剧导演学理论浅析》,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9年。
陈雷:《试论导演的喜剧创作方法》,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伟,2009年。
刘露:《论形体行动方法在导演创作中的运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9年。
黄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廖向红,2009年。
王婷婷:《论音乐剧导演对音乐的“读”与“解”》,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涛,2009年。
李珊:《导演如何获得应有的剧场效果》,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9年。
武英洁:《导演处理舞台时空的规律与方法》,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丁如如,2009年。
赵淼:《雅克·勒考克式的形体戏剧》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若瑜,2009年。
杜江:《试论角色构思》,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9年。
史妍:《试论我国音乐剧演员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陈刚,2009年。
蒋博宁:《对戏剧语言交流的探索》,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李智伟,2009年。
王林:《论角色性格创作》,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09年。
白硕:《试论演员的创作想象》,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09年。
王展:《美国“方法派”研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09年。
田泽优子:《论水上勉戏剧与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的舞台演绎》,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涛,2009年。
杨旭:《小剧场话剧表演中语音表现艺术特征的探索》,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李智伟,2009年。
吴靖青:《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训练相融与互补的可能性》,《戏剧艺术》,2009年5期。
徐晓钟、谭霈生主编:《新时期戏剧艺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赵建、赵宁宇:《重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当代电影》,2009年11期。
徐晓钟、杨绍林主编:《茫茫大海上的苦行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朱宏章:《导演与演员一起工作: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运用经验》,中国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曲媛媛:《历史的启示——西方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梁伯龙,2010年。
颜永祺:《“生活表演学”探究》,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麻淑云,2010年。
吴泽涛:《论斯氏体系表演艺术中的“心理技术”及其运用》,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导师:罗锦鳞,2010年。
王珩:《试论导演对演员创作感觉的开发与训练》,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姜若瑜,2010年。
王茜:《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的探究》,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王丽娜,2010年。
王光罄:《规定情境论》,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王丽娜,2010年。
张京:《论演员的创作素质》,中央戏剧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刘立滨,2010年。
廖奔:《说北京人艺的风格》,《戏剧》,2010年1期。
段丽:《从〈戏剧研究〉看中国剧坛对斯坦尼体系的接受》,《戏剧》,2010年2期。
石艺:《民族话剧舞台演出的早期探索》,《戏剧》,2010年3期。
王树福:《“留比莫夫卡之子”与当今俄罗斯“新新浪潮”戏剧》,《戏剧》,2010年1期。
多金著,童宁译:《多金——与世界的对话》,《戏剧》,2010年1期。
瓦西里耶夫著,童宁译:《现实的开放空间》,《戏剧》,2010年4期。
曹艳:《当代中国戏剧导演艺术人学探索的现代性追求》,《戏剧》,2010年4期。
李铎:《作为戏剧的歌剧——观莫斯科大剧院版〈叶甫根尼·奥涅金〉》,《戏剧》,2010年4期。
费尔金斯基著,伏伟峰译:《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什么——“形体行动方法”与“行动分析方法”的起源》,《戏剧》,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