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儒教以正文风

六、卫儒教以正文风

刘勰虽然看到,南朝文风之不正,是由南朝腐朽的政治社会造成的,但刘勰不敢作为斗士去直接反抗当时的黑暗社会。因为他从历史上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历史上许多文人怀着正义的良心,同统治阶级直接或间接进行斗争,哪一个文人有好下场的呢?他饱读经史,洞悉文坛,看到一个个文人反抗的下场。

曹植,被他做了皇帝的哥哥曹丕迫害,郁郁而死,终年四十岁。

孔融,刚正不阿,恃才负气,因忤怒曹操,被杀。终年五十五岁。

杨修与上不合,被曹操杀害,终年四十四岁。

何晏,因与皇上不合,被诛,终年不到五十岁。

嵇康,为人高傲,被司马昭借故杀害,终年三十九岁。

潘岳,被陷害而死,终年五十三岁。

刘琨,忠于王朝,被权臣害死,终年四十八岁。

吕安,被当朝皇帝借故杀害,终年不到五十岁。

张华,因拒绝参与篡夺阴谋而被杀害,终年六十八岁。

陆机,受谗言诬陷,被杀害,终年四十二岁。

谢灵运,因事被杀,终年四十八岁。

鲍照,在军中被杀害,终年五十二岁。

谢朓,被诬下狱,死于狱中,终年三十六岁。

王融,因参与东宫废立议论被杀,终年二十七岁。

吴均,因撰书获罪,被免官,郁死,终年五十二岁。

刘勰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只能力图挽救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风。但他没有范缜那样公开写文章同皇帝及皇室重臣们论战的勇气;他没有朝臣贺琛那样敢于犯颜直谏,上书给梁武帝,直指朝廷及官吏们的腐败。刘勰想用合法的武器同这种腐败做斗争,以力挽狂澜。因此,刘勰写这部书前,重新研究各家学说,力图从中找到战斗的武器。

刘勰认真地研究了佛家学说。他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当时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佛教早在秦时便在中国传播。天竺阿育王大弘佛法,派遣僧徒四出传教。西汉时西域某些国家信奉佛教,汉武帝派人通西域后,许多佛教徒来东土传教。汉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佛教得到合法地位,佛教作为谶纬的辅助观念开始流传开来。东汉后期,佛教逐渐流行。到了魏晋,佛教流传很快,开始兴盛,虽然不能夺取儒学的传统地位,但对社会影响很大。开始流行的佛教主要是小乘教,重点是讲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和轮回布施等等。由于统治阶级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各地大建佛寺,造铜佛像,诵读佛经,佛堂周围经常住着几千教徒,每开佛会,路旁设席长数十里,置酒饭任人饮食,用钱多至万万。佛教大行其道。但是刘勰没有也不可能用什么教派思想来解救社会,挽颓废文风之狂澜。

刘勰也研究了当时流行的道教。道教的盛行开始与老子有关。东汉后期,妖人们把方士所有的神仙术与《老子》书中的“谷神不死”“玄牝之门”等等神秘说法结合起来,于是有人把神仙术改称为道教,方士改称为道士,哲学家的老子也被改造成为道教的教主。汉桓帝派亲信到苦县祭老子,在宫中建立黄老浮屠祠。以方士仙术为本质的学说,经汉帝承认,成为公开的道教了。道教有位名人到宫门献其著作《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成为“神书”。道教徒烧香请道书,用符水为人治病。太平青领道教徒在蜀郡山造道书,创造所谓“五斗米道”。道教的宗旨无非是长生不死做神仙。张角创建的太平道开始“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后来发展为“黄巾起义”。五斗米道在统治阶级中流传,被看成中国的正统。太平道在民间秘密流传,被农民运动发动者利用。

刘勰也研究过玄学。玄学的盛行与魏晋以来的清谈之风有关。玄学崇尚庄老,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支流。清谈家一般是无神论者,例如清谈家阮瞻的《杨朱篇》是“无鬼论”的代表作。道教奉老子为主教,玄学家实际上是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学和方士妖术的宣传者。西晋丧乱,以王导为首的一群名士(玄学家)到南方避乱。佛徒也开始谈玄。有位名僧支遁,他注解《庄子·逍遥游》(又作《逍遥论》),成了一个著名的玄学家。还有个佛教徒慧远,深通玄学并擅长儒学,尤擅长《三礼》《毛诗》。慧远主张“内(佛)外(儒学)之道,可合而明”“百家(儒玄)同致”。慧远住在庐山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但他并不能取当时的玄学而代之。刘勰认为,玄学逃避现实,不想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刘勰注意到,南北朝时期,儒、墨、道、玄四家的矛盾斗争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各自积蓄自己的力量,准备发动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刘勰应该站在什么立场,捍卫哪一种学说呢?这成了他“著书立说”的理论取向的难题。

刘勰当时站在儒、墨、道、玄斗争的十字路口。他采取什么取向作为他的理论之基,立文之本?在当时发生的争论中,儒佛之间的斗争尤为尖锐。刘勰虽然身处佛境,但骨子里是崇信儒学的。刘勰反复思考和对比,认为儒家学说最接近社会,最能直面百姓的现实问题。所以他用论文的方式,弘扬儒教,同当时的歪风做斗争。他在著述中,以儒家思想为立论之本,写下了那千古流传的《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