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表陈言改制
刘勰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以后,常有机会见到梁武帝,对朝廷的事也特别关心。刘勰曾上书梁武帝,表言对当时南北郊庙的祭祀形式进行改革,轰动了满朝文武。《梁书·刘勰传》里这样记载:“天监初……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舍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刘勰为此受到提拔,梁书对这段历史记载得比较翔实,也符合当时的历史。
上面曾经说到,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古怪的皇帝,也是一个最两面派的皇帝。他用武力和阴谋两种手段夺得帝位以后,成了一个性格怪僻的统治者。他一方面对老百姓实行残酷的剥削统治;另一方面又用勤劳、节俭、谦恭、慈善来掩饰他的残暴。其中很有欺骗性的一招,就是改革全国祭祀方式。
梁武帝信佛奉佛,全国大建寺庙。当时每个寺庙都要用大量的牺牲(牛、羊等牲畜)来祭祀,杀牲千万,浪费巨大。后来梁武帝突然良心发现,下令全国进行改革,不准再杀牛宰羊进行祭祀。史书上曾有记载:《广弘明集》卷二十六《叙梁武断杀绝宗庙牺牲事》说:“梁高祖武皇帝临天下十二年,下诏去宗庙牺牲,修行佛戒,蔬食断欲。上定林寺沙门僧祐、龙华邑正柏、超度等上启云:‘京畿既是福地,而鲜食之族,犹布筌网,并驱之客,尚驰鹰犬,非所以仰称皇朝优治之旨。请丹阳琅琊二郡,水陆,并不得搜捕。’敕付尚书详之。”上林寺的僧祐和龙华邑正柏、超度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杀牲事向皇帝告了御状。梁武帝收到僧祐等人的奏启书表之后,进行改革,在全国禁杀牺牲,甚至提倡全国素食,不准官员吃肉。梁武帝本人以勤劳、节俭、谦恭、慈爱的举动,以掩饰他在夺权时的罪恶。
梁武帝萧衍采取禁杀牺牲,禁吃荤肴的举动,可能是他的“良心发现”。历史上统治者为了夺取权力,往往是置百姓的死活于不顾的。萧衍正是这种人。他在夺取政权后,为了报仇,错误决策,一夜之间使几十万无辜百姓罹难,等于他亲手杀了几十万百姓。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水淹寿阳”事件。
回顾历史,一夜置几十万百姓于死地的“水淹寿阳”事件是梁武帝萧衍一手造成的。曾记否?十五年前萧衍企图篡位之时,已经投降勰国的萧宝寅站在寿阳城头将萧衍骂得狗血淋头,并指天发誓要在寿阳城下砍下萧衍的狗头,为死去的齐室宗亲报仇,匡复齐室。
萧衍做了皇帝之后,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于是决心攻下被魏军占领的寿阳城,不惜利用敌将之诡计,攻打寿阳,以报一箭之仇。梁魏交战时,梁军捉拿到魏将王足。这个王足狡猾得很,以降将身份向萧衍进言道:“寿阳乃魏之屏障,关系到五十二个城池的安危,先得寿阳,其他城郡皆唾手可得。今陛下威震天下,德感四方,兵强马壮,国库充盈,以此行兵,必成霸业。”萧衍听了这位降将的胡言很高兴,问王足有什么妙计可以得寿阳。王足进言:“寿阳西去四十里,有浮山(今安徽嘉山县北),地处淮河南岸。淮水从山脚下流过,对岸有巉石山。如欲得寿阳,只要在浮山与巉山之间筑起长堰,拦住淮水,待其水位与浮山一般高时,派人掘堰。山堰决水,往寿阳一灌,寿阳全城人马皆入鱼腹之中,这样一来,寿阳唾手可得。”萧衍听了王足这些鬼话,立即表态赞成,并降旨任命王足为筑堰总督,拨十万大军由王足指挥筑堰。十几万人上阵,王足强令民夫昼夜不停,稍有懈怠便拳打脚踢,棍棒相加。但是这堰的基底不牢,一储水,坝塌地陷,筑成的堰荡然无存。
萧衍不敢言败,第二次筑堰又是失败。萧衍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一意孤行,对王足仍言听计从,又进行第三次筑堰。他调集几十万人马,连那些红颜少女也难免厄运,以十多万人的尸骨为代价,第三次终于筑成了浮山堰。堰成之后,萧衍志得意满地来到浮山南麓,设坛祭祀,祷告天地,并于当夜子时趁寿阳城士兵百姓熟睡之机掘堰放水。“轰”的一声巨响,如同晴天霹雳,声震天外,数十丈的浮山堰决坝,洪水如万只冲出牢笼的猛兽,奔腾沃野,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寿阳城变成一片泽国,几十万百姓和驻守官兵以及村落城镇都被大水冲走,卷入东海……这就是“水淹寿阳”带来的灾难。
萧衍作为“水淹寿阳”事件的决策者,淹死几十万人。他罪大恶极,罪不可赦。萧衍一直不承认这次决策的罪恶,不向百姓道歉赔罪。反而想以事佛、行善的方式掩盖自己在浮山堰屠杀几十万生灵的罪行。萧衍想用“不杀牲”的举动来获得百姓的宽恕。
萧衍杀了几十万无辜百姓不认错,想用不杀牲来掩盖自己的罪行,有什么用?百姓是不会宽恕这种人的。
那些当官的也不听那一套,皇帝下令不杀牲不吃肉,各级官吏仍然我行我素,照样杀牲吃肉,萧衍也无可奈何。
刘勰这个书呆子对此又发呆了。当时身为“记室”兼“通事舍人”的小官刘勰,完全可以不管这个事。但是,刘勰看到梁武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心里着急。刘勰决心向皇帝直接进谏,以表自己对皇上的忠心。
刘勰想了几天,才提起笔,用工工整整的小楷书向梁武帝写了一份表书——
圣皇陛下:全国上下皆遵陛下圣旨,天子七庙,三昭之穆,太祖之庙,祭献飨荐,均改为蔬果,而南北郊祭祀农神之地,仍用家畜牺牲,此皆有背于皇上之命也。臣建言:此后农社祀祭,亦应以蔬果代替牺牲。请皇上核准。
微臣 刘勰顿首
刘勰把这份“表章”呈给梁武帝。萧衍看后,觉得刘勰说得很有道理,可谓“正合朕意”。当即下诏:“付尚书议”,即交给尚书府议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最高领导立即批转给政府办公厅讨论。
皇帝亲自下诏,尚书府当即议决,“依勰所陈”,也就是“照刘勰的建议办”的意思。朝廷立即下诏照办不误。从此以后再不能杀牲畜牛羊祭祀了。所谓“二郊与七庙同改”是因为当时京城天子所在地都设有“七庙”。即三昭三穆,再加天子之庙。一直以来,七庙进行祭献,都用“牺牲”,也就是用活猪活羊之类作为祭品。梁武帝按照刘勰的表言所陈,进行祭祀改革,二郊之祭献也同七庙一样都改用蔬果,在神坛面前摆些蔬菜果品代替活猪活羊这些“牺牲”。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革,而献计献策者就是这位书生刘勰——刘彦和。
关于刘勰这次上疏提倡“二郊”祭祀改革的事,史书也是有记载的,《梁书·刘勰传》里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刘勰上书梁武帝陈言二郊祀祭改制这一行动,得到当朝皇帝的器重。梁武帝萧衍对刘勰早有好印象了。他在定林寺和西邸都见过刘勰。刘勰入仕以后做过临川王萧宏的“记室”,做过太末令,而且很清廉,是他亲自下诏将刘勰从太末调回来做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的。他知道,刘勰很有文才,写过《文心雕龙》,又多为高僧佛寺书写碑文,这个人虽是府内小官,名声大得很啊。萧衍觉得此人可用。不久,刘勰被提升为“步兵校尉”,舍人如故。
这对刘勰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提拔。据史书记载:“步兵校尉”是汉朝设置的官职,掌握上林苑屯兵,是管警卫的官。这样看来,刘勰因上表有功,是皇室信得过的人,因而当上了管理东宫警卫工作的长官,步兵校尉掌握东宫警卫,位列六品。用今天的职务来类比,就是皇太子内宫中的警卫局长,是直接掌握皇太子命脉的近臣。
这是刘勰一生中最幸运之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