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圣旨急回京师

一、遵圣旨急回京师

有天下午,平日很平静的东阳太末县城突然热闹喧嚣起来。一彪人马打着杏黄旗,鸣锣开道,气宇轩昂地高喊:“太末令刘勰接旨!”

正在街上办事的刘县令的门生张水根看到这个架势,听到这般叫嚣,摸不着头脑,急急忙忙地跑回县衙行馆,一进门见到刘勰,便语无伦次地说:“刘……刘大人,朝廷来……来了一彪人马……”

刘勰正在批阅案卷,看到门生张水根那失魂落魄语无伦次的样子,连忙安慰说:“水根,不要急,有什么事慢慢说。”

这时,张水根心情平静了一些,接着说道:“刘大人,朝廷来了人,说要太末令刘勰接旨!”

刘勰听到“接旨”二字,吓了一跳。他想:“接旨”就是接皇帝的“圣旨”。钦差从建康赶来,要我这个小小的太末令接旨,莫非真有“皇帝圣旨”下达?事不宜迟,如果怠慢了这些钦差,他们回去参上一本,我这个小县令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刘勰立即放下案卷,匆匆走出官衙。迎面走到那彪吆五喝六的人马面前。他刚要启齿,又听到一声喝令:“太末令刘勰接旨!”

刘勰见来的这一彪人马气宇轩昂,又见黄旗上“肃静”两字,来不及多想,便下意识地往地下一跪,答道:“下官刘勰在,奉命前来接旨!”

刘勰伸出双手接住钦差颁下的黄卷,两手发抖地将黄卷展开,睁大眼睛,看见黄卷上几个大字:“刘勰急速返京”。

前来颁旨的钦差说道:“刘大人,圣上有旨,这会儿你就跟我们赶回京师吧!”钦差吐了这几个字,再没有多说别的什么。

刘勰听后,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想:如果我刘彦和在太末令任上犯了什么罪,罪该问斩,应该是桎梏加身,押回京师。可这个钦差一没有说“押回”,二没有给上“枷锁”,只说了一句“跟我们急速回京师”。这种做派不像对待一个“罪臣”,还很有一点儿礼遇的样子。

刘勰又想,如果我是罪臣,他们一定不会那么客气地待我。但皇帝直接下诏要一个小小县令火速赶回京师干什么?刘勰硬是猜不透。

刘勰也不敢问钦差。事实上问也是没有用的,钦差不会给明确答复,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只是执行命令公事公办而已。

刘勰接旨之后准备回京城,便忙不迭地整理太末令任上的各种案卷。花了一个通宵,将案卷整理完毕。

案卷交给谁?没有人说。刘勰只好把这些案卷整整齐齐地放在官衙的公堂上,因为不知道什么人接替他的“太末令”,也不知道将这些案卷交给何人。刘勰一头雾水,满脸疑云。

第二天一大早,刘勰带着简单行李和他两箱书,同门生张水根一起跟着钦差上路。他们分乘三辆马车,从太末启程回京师建康。因为刘勰没有家眷,没有家财,所以也就没有拖泥带水的事。他“一身轻”来到太末,又干干净净地离开太末……

刘勰急匆匆地离开太末。太末人也猜不透:一个小小的县令由皇帝直接下诏调回京师,这里面有什么来头呢?

来头确实不小。这与当朝皇帝梁武帝有直接关系。确实是他亲自下诏把刘勰召回的。

梁武帝萧衍是个怪皇帝,一个性格怪僻、举止反常的皇帝。他既是武人,也是文人。他提倡过儒学,也笃信佛教。他由文人沈约、范云帮他夺取了政权,又被武人侯景逼得走投无路。萧衍在登基做皇帝之前也是个文化人。他常去萧子良的“西邸”谈文论艺,交了一批文人朋友,史称“竟陵八友”。他也经常去定林寺供佛事佛,同一些高僧们很熟悉,定林寺的掌门人僧祐就是他的好朋友。

僧祐的徒弟刘勰写成《文心雕龙》后,经沈约推荐很出名。萧衍读过《文心雕龙》和刘勰撰写的碑铭,知道他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

刘勰是个小小的“太末令”,也就是“七品芝麻官”吧。一个“七品”小官,要由皇帝直接下诏,把他调回京师,实在太特殊了。

这是有原因的。萧衍要把刘勰从东阳郡调回来,为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一是要为他的第四子萧绩选一个“记室”。萧绩当时只有七岁,就受封为“南康王”,又封为“仁威将军”。七岁孩子能干什么?还不是读书学做人。萧衍认为刘勰有学问,为人又老实忠厚,不会阴谋诡计。让刘勰担任仁威将军南康主萧绩的“记室”,他放心。二是为了物色一个贤才担任他的长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萧统被立为太子后,五岁移入东宫。由于萧统智慧过人,为人仁爱,到了十四岁就帮助父亲打理朝廷的公务了。此时,下面来的许多奏章书札直接送到东宫,因此需要物色一个“通事舍人”,帮助他管理奏章。萧衍于是又想到了刘勰。

这两个职务都与萧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亲自干预,下诏把刘勰从东阳郡调回京师,就有了刘勰奉旨急速回建康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