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机奉时骋绩

一、待时机奉时骋绩

刘勰从沈府出来,一直在琢磨沈大人最后说的那句“你除了写文章还可以做些别的事”是什么意思呢?

刘勰虽是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其实他是不安分的。他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写的那句话:“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这是他的远大抱负和处世原则,也表明了他的心迹。

刘勰在定林寺住了十多年了,他一直没有入佛的原因是因为他“志不在佛”。他自信是“纬军国”的栋梁之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这个机遇,使他“屈才”了。

他年过三十,没有“奉时骋绩”机会,只好“独善垂文”了。

他屈居寺庙,没有“纬军国”的机会,只能帮助僧祐整理定林寺的佛经典藏,又花了几年时间写出《文心雕龙》这部文论专著,也算“穷则独善以垂文”了。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想方设法去拜见沈约,把自己的书送到了沈约手里。

沈约读了他的书,而且单独约见了他,对《文心雕龙》做了肯定的评价,说它“深得文理”。特别是沈约鼓励他“可以做些别的事”,又燃起了他“奉时骋绩”的热望。

时机终于来了。由齐入梁,梁武帝实行了用人制度的改革。萧衍不再用家庭出身、士族庶族的单一标准“选人入仕”,一些有才能的穷苦知识分子也有可能出来做官了。

刘勰“蠢蠢欲动”,但他还不敢直接表露出来。定林寺的晨钟敲响,寺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忙碌着做自己的事。刘勰却闲着。

忽一天,僧祐来到刘勰的住所。僧祐见刘勰闲着无事,便主动问他:“彦和,如今定林寺的佛经已整理完毕,你的《文心雕龙》也写出来了,你有了名气,今后有什么打算呀?”

刘勰被恩师一问,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其实,他心里早有打算,只是觉得师父问得太突然了。

刘勰摸了摸脑袋,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打算,还想跟师父住在寺里继续读经吧!”

僧祐见刘勰眼皮一眨一眨的,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便追问道:“你在定林寺住了十几年了,没有入佛,还是个‘白衣’。恐怕还有自己的打算吧!”

刘勰见师父追问,藏不住了,干脆把自己的心里话吐露出来,说道:“师父,我是有话想对您说,其实我的心里话在《文心雕龙》中的‘程器’篇里已经透露过了,‘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这就是我的心里话。”

僧祐听了刘勰文绉绉的回答以后,才恍然大悟,说道:“是啊,我读了《文心雕龙》‘程器’篇,里面有些弘愿励志的话,原来你是借文章表达自己的心迹呀!”

刘勰听到僧祐这番话,觉得恩师对自己的内心了如指掌。他有点儿兴奋起来,便进一步解释说:“是呀,是呀,我在《文心雕龙》的‘程器’篇里还说过前人的一些故事,我认为,一个人名誉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都是有原因的。文人之所以被选拔重用,是因为能办成事情。鲁国的敬姜不过是妇女中的聪明的人,但她能从织布机的原理推论出治理国家的道理。一个女人尚且能如此,哪有大丈夫学文而不通晓政事的?一个人只知道写文章不通晓政事就不会有大出息。扬雄、司马相如等人只有文才没有政治才能,所以最终地位低下。当然有另一种情况,例如,庾亮是文人,才华横溢,但他政治功勋卓著,掩盖了他的文名;一个人如果不想做官,那就以文才出名好了。不过文才武才还是互相配合为好。春秋时期的郤毂努力读书被举为晋国元帅,哪有好文而不练武的?《孙子兵法》辞采壮美如珠玉,难道能好武而不练文?君子身怀才识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发挥才能做一番事业,那就应该积蓄才德以充实其内,焕发文采以文饰其外,像楩树楠木一样的本质,像豫木樟木一样的枝干。写文章务必论治理军国大事,治理军政大事起到栋梁的作用,一个人不得志就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得志就及时为国立功。这样的文人,才算符合《梓材》里所要求的文人了。”

僧祐听了刘勰这番表露心迹的话,更理解他写《程器》这篇文章的用意了。刘勰是在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他在定林寺住了那么多年,始终不肯皈依佛门,仍是“白衣”一个,是因为他的志向是要去“纬军国”和“任栋梁”,要做一番大事业。

僧祐虽然是佛家之人,但他很赞同这个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便笑着对刘勰说:“彦和,‘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这才是你的真话啊!以你的才华天资,你应该在‘纬军国’‘任栋梁’上做一番大事业才对!”

师父这一番话,正是说到刘勰的心里,只好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说道:“不瞒师父,我是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只是眼下没有什么路子,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定林寺里虚度年华。”

僧祐胸有成竹。他作为定林寺的掌门人,不仅在佛界很有地位,而且在朝廷里也有说得上话的人,于是决心举荐刘勰去“入仕”,到官场去干一番事业。僧祐对刘勰说道:“路子是有的,你等待机会吧!”

僧祐离开刘勰的住所,回去忙自己的事。

僧祐走后,刘勰继续读他的书。每天都静静地等候着,真正“待时而动”了。

僧祐后来见到了沈约。沈约跟僧祐说:“我们老人应该扶助刘勰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过了几天,僧祐遇见刘勰,很有把握地对他说:“彦和,你等着吧,奉时骋绩的机会很快就会到来了。”

果然,过了不久,官府便知会刘勰,要他到吏部去“奉朝请”。

“奉朝请”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刘勰到组织部报到,等待分配工作。

刘勰得到吏部通知以后,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刘勰舍不得自己的恩师僧祐,也舍不得离开定林寺的读书环境。

人要离别某个地方,往往会对某个地方产生无限的留恋。刘勰也是如此。几天来,刘勰在定林寺周围行走,将大大小小殿堂走了一遍,同熟悉的高僧们道别。

刘勰离开定林寺之前,到僧祐的禅房告别。刘勰舍不得呀,他抱着僧祐大哭了一场,哭得很伤心。他依依不舍地同僧祐道别。他没有家眷,孑然一身,孤独地离开定林寺,搬到了吏部行馆。

吏部行馆住着一百多人。据说都是像刘勰那样,等待分配工作的“奉朝请”。

刘勰得到了“奉朝请”的虚衔,在行馆里待着。

“奉朝请”不是实职,只是当官之前一个过渡性的虚衔。“奉朝请”三个字,本为臣僚见皇帝时的一种提法。古时候,春季朝见皇帝为“朝”,秋季朝见为“请”,故名“奉朝请”。此名源于汉朝,当时退职的官僚多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相当于今天由在任的领导向离退休干部开通气会传达精神通报情况。到晋代,“奉朝请”变成一种有名无实的虚衔,官阶很低。但是要做官的人都必须先经过这一级。

刘勰在天监初“起家奉朝请”,就是离家到吏部领俸禄等待分配。

刘勰从此走上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