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遗憾未探龙窟

六、留遗憾未探龙窟

刘勰在任太末令时,正逢南北朝大建寺庙之时。朝廷下令各地都要大建寺庙。寺庙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建寺庙是需要银两的呀!上面不给钱,就从老百姓中摊派。可是像太末这样的穷地方哪里有钱建寺庙?

刘勰在想:如果能少花一点儿钱,让百姓出点儿力,建一点儿修一点儿,把一些旧寺庙翻修一下,也算是一个向上面交差的好办法。因此,他准备带着张水根到县内各村走走,了解一下寺庙情况。

有一天,刘勰到了龙游西北部凤凰山附近的一个村庄。进村后见村民们围在一起,不知在说什么。

刘勰和张水根走到近处,听到其中一个村民在哭诉说,他的牛在山上走丢了,他和几个村民一起在山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又打着火把到一些山洞去找,到现在也没找到。这个村民愁眉苦脸,丢了牛对他家来说是件大事,是个大损失啊!

刘勰还听到一个村民说:“我们为找牛,进到一个很大的山洞里去,但始终没有找到。看见那个山洞很奇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顶部呈‘倒斗形’,深度有几十米……”

刘勰听到这里,很感兴趣,不禁向这位村民发问:“你们看到洞里有什么东西?”

村民们一看,见是两位陌生人,大家都不说话了。张水根赶紧介绍说:“各位乡亲,这位是太末县令刘勰刘大人,今天来村里视察民情。”

村民们听说过刘大人,更听说过他开粥棚赈济百姓,减轻赋税,为百姓做了些好事。大家一下就变得活跃起来。刚才那位说话的村民接着说:“我们凤凰山人,过去只知道凤凰山下有个石门洞,洞口长满杂草。神神怪怪的传言很多。有人说这个洞进得去出不来,因此从来没有人敢进去。”大家都安静地听这位村民说。

村民接着说:“洞窟里黑压压,看不太清楚,寻牛的人用火把照了照,好像是石窟,顶部和四周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有朝向一致的平行斜纹……”

刘勰问:“能看清凿的是什么吗?”

村民答道:“看不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儿影子。”

刘勰听后,“哦”了一声,又问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在凤凰山发生过什么大事吗?”

另一村民说:“过去老辈人说,这石窟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挖洞屯兵的地方,准备将来复仇。”

刘勰接着又问:“还有什么说法?”

又一村民说:“还有人说这里是陵墓。但从未听说里面放有棺材葬物,也没听说过出现盗墓贼的故事。”

刘勰越听越觉奇妙,又“哦”了一声,似乎想起了什么,意识到什么。接着又“哦”一声,自言自语地说:“石窟,石窟。”

刘勰想起什么来了?他想起了汉时的“丝绸之路”,想起了东晋时期的魏国,想起了最近朝廷的诏令。这些都与“石窟”有关啊!

刘勰想起北魏的历史。刘勰虽然没有到过北魏,但他博古通今,对北魏的历史很熟悉。北魏灭凉后,因魏太武帝崇道毁佛,佛教一度衰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几代太后都信佛,佛教在北魏又开始盛行,洛阳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多座,北魏全境达三万多座。魏孝文帝还在龙门山开凿大小洞穴石窟,安放大小佛塑像几千尊,还有帝后礼佛图等。

刘勰想起丝绸之路。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敦煌成了从内地到西域的咽喉。西域北路的龟兹国,南路的于阗国,都开凿了石窟,供奉佛祖菩萨,其中有壁画、塑像,形成西域式和天竺式相结合的石窟艺术。

刘勰想起了敦煌东南的鸣沙山。那里开凿了六百多个窟洞安装佛像和壁画。

刘勰还想起了山西的大同。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那里共有大小几十个洞,安放着十万尊佛像。天山的麦积山,也有大石窟……

刘勰沉思了片刻,又问村民:“你们龙游的凤凰山洞窟有多少个?”

进过洞的那位村民想了想,说:“我们急着找牛,没有认真数过,估计有二三十个洞。他的牛进了哪个洞也不清楚,因此,牛一直没找到。”

刘勰再次陷入沉思之中,他想:这凤凰山下的“龙游洞”,莫非是南朝官吏准备用来礼佛之用而开凿的石窟?他觉得这很有可能。眼下,朝廷下诏要各地多建寺庙。要建庙就要老百姓掏钱。老百姓赋税已经那么重了,哪里还掏得起钱来建庙呀!如果这些洞可以利用,把它们建成庙宇,既可以应付朝廷,又可让佛徒供奉,那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吗!

想到这里,刘勰发自内心地喜悦,不觉露出笑容说:“你们这里有这么多石窟,好!过些日子,我带人亲自进石窟去看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到时你们可要好好带路啊!”

村民们见刘县令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也显得轻松愉快了些,说:“好呀!刘大人能亲自来看看,太好了。听说刘大人在寺庙里住过十多年,又精通佛理,如果能看出什么名堂来,我们凤凰山会更出名啊!”

刘勰和村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勰已经做好准备,择日带一些人去凤凰山看一看,考察考察。

不料过了几天,突然之间朝廷派来钦差,要刘勰急速返回京师。

刘勰最终没能到凤凰山亲自去看“龙游洞”。这也许是刘勰一生的遗憾,或许更多的是龙游这个地方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