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辞如镜需博观

二、照辞如镜需博观

僧祐同刘勰进一步讨论“知音”问题。

僧祐很赞成刘勰在《知音》里对三种偏向进行的批评。接着又问道:“彦和,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三种偏向呢?”

刘勰回答说:“解决的办法是有的。我在《知音》篇里也谈到了。我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嵝,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就是我提出的解决办法。”

刘勰解释说:“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过一千首琴曲的人才懂得音乐,观看过一千把宝剑的人才懂得剑器,登过五岳的人才知道小山的矮小,到过大江大河的人才知道小溪的低浅。”

僧祐说:“你这些比喻都很好。你还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应该没有私心,在爱憎取舍上没有偏颇,然后才能像秤杆那样称得准确,像镜子那样照见内涵。文艺鉴赏、文艺批评中的不良现象就像佛家对待尘埃一样时时打扫,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地。”

刘勰点点头,感激地说:“师父说得对,您的这些话说得很确切,很有道理。我在《知音》里就是想讲清没有私心偏见,才能有正确欣赏、正确评论作品的道理。”

僧祐又说:“你《知音》篇里提出鉴赏家、评论家要‘博观’的观点,也很有见地。”

刘勰说:“是呀!做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都要懂得这个道理。”

刘勰文艺鉴赏的“博观论”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第一,刘勰认为一个评论家鉴赏家要做到“知音”,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刘勰在《神思》篇中曾经谈到作家要“积学以储宝”。评论也是如此。作家批评家要认真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要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对作品进行透彻的理解。刘勰在《体性》篇里说:“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在《通变》里谈道“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在《事类》篇里,刘勰还进一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是心和笔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而评论家要加强修养和提高学识。坐井观天是很可笑的。“博观”才是评论家的第一要务。

第二,刘勰还认为批评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在《议对》里说过“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刘勰在这里所强调的“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这些话说得很精彩。作家批评家要进行创作和评论,都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评论什么就应该熟悉什么。正如他所说的,写评论郊祀方面的文章就要通晓祭礼;写军事方面的文章就要熟悉兵事;写田谷方面的文章就必须懂得农业;写诉讼方面的文章就必须精通法律。只有先熟悉了这些方面的生活,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

第三,刘勰指出为了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家必须开拓眼界,丰富阅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刘勰用“观千剑”和“操千曲”做比喻,说明知识的获得全靠实践。作家批评家如果不经过“操千曲”“观千剑”的艰苦锤炼和广闻博识,是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社会阅历的。刘勰一再强调作家应该博见,指出:“博见为馈贫之粮”(《神思》)、“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奏启》)。如何“博见”?刘勰认为,“博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向古人学习,即所谓“采故实于前代”;另一方面要向今人学习,即所谓“观通变于当今”。“采故实于前代”是说学习和继承过去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前人一切有益的经验。“观通变于当今”就是要观察现实事物的发展变化。他认为“通则不乏”,“变则可久”。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使文学批评得到健康发展。

僧祐对刘勰提出的这些见解都非常欣赏。僧祐对他说:“做到这些才是知音啊!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