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启示洛阳纸贵

二、受启示洛阳纸贵

《文心雕龙》到处受冷遇,刘勰心里闷闷不乐,常常寝食难安。

刘勰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读书解闷儿,捧着自己的书自娱自乐。突然间,他想起了自己山东老家同乡作家左思。左思的《三都赋》开始也是“无人问津”的,后来人人争诵,争抄成风,形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最初被冷落的《三都赋》,是怎样变成“洛阳纸贵”的?刘勰早已了解其中缘由。他从书架上拿下刚刚问世的《晋书》,翻到了《晋书·左思传》。刘勰轻声自言自语地念着:“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绝叹服,以为不能加也。”

刘勰读到《晋书》中的这篇《左思传》,讲的简直是一个传奇故事。它描写了左思改变命运的过程。刘勰自言自语地叹道:“左思呀,左思,你虽不好交游,却无意中遇到好人了,真是天助你也!”

刘勰想,左思确是走了好运,命运之神使他突然发达起来了。左思出身寒微,貌丑口拙,也不喜欢交游,却由于他妹妹左芬之贵而得贵。左思的妹妹左芬长得美貌,又有文才,被召入宫,拜为贵嫔。左思因妹妹之荣贵而得益,全家移居京师。

左思在京城居住,花了十年时间构思写出了一篇《三都赋》。赋写成后,开始时文坛并不重视。当时有个文人叫皇甫谧,他名声大得很,左思便借故去拜访皇甫谧,把文章送给他读。皇甫谧读了之后,认为这首赋很好,便为它作序向当时文坛推荐。不久,当时著名诗人张华看到皇甫谧的序,也拿《三都赋》来读。张华是个大官,很有文才,对促进南北朝诗歌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张华读了左思的赋,十分赞扬,立即写了文章推荐。赞美道:“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由于有了皇甫谧作序,张华写文章称赞,左思的《三都赋》便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豪门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霎时间,左思声名大震。

刘勰想,左思本人遭遇坎坷,但他的《三都赋》却走了好运。他作为太康时代的“一代作手”,仕途虽不得志,只做过短期的秘书郎便赋闲在家,晚年病死于冀州。可是他的《三都赋》却由于文坛名流的推荐而流行开来。

刘勰想,左思的《三都赋》如果不遇到皇甫谧作序和张华的推荐,不仅造不成“洛阳纸贵”,也许就永远被埋没了!

刘勰想了几天,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命运不可选择,但人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人的际遇吉凶难料,作品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呀。

如何改变作品的命运?当然靠作品本身的价值,但也要有机遇。这种机遇有时自然而来,有时靠主动争取。

刘勰想,自己花几年工夫辛辛苦苦写的这本《文心雕龙》,千万不能“以人废言”,让它变成一堆废纸呵!何不找一个有威望的文人推荐一下呢!刘勰想,应该找谁来推荐呢?

他想到了谢朓。谢朓是“竟陵八友”之一,是谢灵运的族子,当过尚书吏部郎,也是大官。在诗歌创作上同沈约一起,创造了“永明体”。他也是有资格有能力推荐的。但他也很不幸。当时受官场牵连,因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终年三十六岁。当然,他找不到谢朓了。

刘勰遇到难题,总是去找他的师父僧祐出主意。刘勰到禅房去找僧祐,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他,请他出主意。

僧祐同刘勰反复商量,僧祐出了高招说:“若找人推荐,还是找沈约更好!”

僧祐为什么推荐他去找沈约,认为找沈约更为合适?因为沈约不仅是当朝宰相,还是文坛一代领袖。如果能找沈约推荐他的《文心雕龙》,那就太好了。

沈约是宋、齐、梁“三朝元老”,在宋、齐时代就担任过尚书度支郎、国子祭酒等重要官职。齐梁嬗交之际,由于他的机敏和善于审时度势,参与了萧衍嬗代夺权的机密,为萧衍夺权出谋划策,所以到了萧梁时期又当上了大官,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沈约不只是个宰相级的大官,而且是个大学问家、大历史学家。他在萧子良的“西邸”同萧衍、谢朓、萧琛、任昉、王增儒、范云、陆倕等人交游,成为“竟陵八友”之一。他的诗很有创造性和社会影响,他与谢朓等人首倡“永明体”,在诗歌创作上讲求声律对仗,使诗歌走向格律化。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和历史学家,在永明年间他继前人之绪,撰成《宋书》百卷,体例齐备。后来,他又撰写了《晋书》《齐纪》《四声谱》等著作多种,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刘勰听了师父的话,决心去找沈约。

刘勰“欲取定于沈约”,还有自身的需要。刘勰早就想通过著述《文心雕龙》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进入仕途创造条件。刘勰在定林寺十多年,由于齐末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使他始终没有仕进的机会。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想通过著《文心雕龙》来立身扬名。书写成了便想借助沈约推重,而提高自己的声誉,为进身仕途创造条件。他选择沈约,不仅因为他官大,还因为他在文坛有重要的影响。沈约是著名诗人,他有诗二百四十多首,文章近二百篇。史称为“一代词宗”或“当世辞宗”。

沈约德高望重,还十分乐于提携年轻人,大力奖掖延誉年轻文士。像谢朓、任昉、陆倕、张率、王籍、吴均、何逊、萧子显等,他都给予过评论和帮助,有些年轻人经沈约提携而受到了提拔。

刘勰写《文心雕龙》之后得到入仕的机会,固然不能说完全是因为沈约的推重,但与沈约对他著作的高度评价不无关系。沈约对《文心雕龙》的赞誉,至少对此书的推广流传,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勰同意师父的提议去找沈约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勰与沈约有过一段文字之缘。沈约在创始“四声说”时,刘勰专门写过文章,赞成沈约的“四声说”,在学术上可谓“同道”。刘勰对沈约诗歌上的成就也很称赞。他读过沈约的许多诗作,尤其是对他的《早发定山》背得烂熟:“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刘勰认为,沈约是个真正懂得文学艺术的行家。如果将自已的理论著作送给沈约,他会认真去读。他期望得到沈约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