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在世界飘荡
马克思在他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的怪影。”我们在这里借用马克思的“句式”来说《文心雕龙》,可否仿效说:“一朵彩云在天宇飘荡,刘勰所梦见的那朵彩云。”
“学术没有国界。”鲁迅先生在谈及《文心雕龙》时,把它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并举。中国学者眼界开阔,早就把目光聚焦到这位古希腊美学家身上。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三八四年,比中国孔子小一百六十七岁,比刘勰年长八百五十岁。亚里士多德早年在柏拉图门下求学,后来到雅典教书。他并非职业作家,他开始撰写有关动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著作,后来才从事文学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创作了《诗学》《修辞学》《工具学》《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等著作。在政治思想上他是折中的。在哲学上,他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来源于感觉,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但又认为灵魂不死,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因此,他的哲学思想是摇摆于唯心与唯物之间的。在文艺思想上他基本上是个唯物主义者,他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是针锋相对的。他的《诗学》奠定了西方现实主义传统。马克思称他为欧洲“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思想巨人”。
中国古代也出了一位可与亚里士多德比美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中国人研究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西方人研究中国的刘勰。这不是“戏剧性”巧合,而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
人类都在追寻他们的共同财富。外国学者注意到中国,注意到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他们开始研究《文心雕龙》就是有力的证明。中国学者们觉察到,《文心雕龙》具有国际意义,应该把《文心雕龙》研究推向世界,这应该成为一种责任。为了使《文心雕龙》研究成为一个国际性或者说世界性的学术活动,中国的学者必须“走出去”和“请进来”。
国际间合作进行《文心雕龙》研究首先由上海开始。著名学者王元化深刻地注意到这个趋势。中国改革开放使王元化已从“文字灾难”中解放出来,出任了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也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著作郎”一类官员吧。可贵的是他这位宣传部长还保留着学者本色。他不仅自己研究《文心雕龙》,还组织了一个“文心雕龙学术访问团”飞往日本。他们在扶桑之国会见了日本的《文心雕龙》研究学者目加田诚、户部浩晓、冈村繁、兴膳宏等专家。两国的龙学专家交流了研究“龙学”的经验和成果。
王元化等带着友谊和成果回到上海,紧接着是把日本学者“请进来”。王元化当时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但是仍然意气风发,他率领复旦大学的学者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周到举措,在当时算是很高档的上海龙柏饭店举行了一次中日《文心雕龙》学术研讨会。日本老资格的学者目加田诚、户田浩晓、伊藤正文,古田敬一、小尾部一、冈村繁、竹田晃、兴膳宏等教授飞抵上海,与中国专家王元化、杨明照、徐中玉、詹锳、吴调公、马宏山、郭晋稀、张文勋、牟世金等,在美丽的黄浦江畔共同切磋。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亲眼见证了会议的盛况,并向中日学者请教。这次国际性的“龙学”会议开了国际合作开展文学方面学术研讨的先河,树立了各国学者共同探讨某一学术问题的典范。
由于《文心雕龙》在世界影响的扩大,一些西方研究“龙学”的学者也加入到国际性的“龙学”研究的队伍中。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在我国南方大都会广州,召开了一次国际“龙学”学术会议,共同研讨刘勰理论的世界意义。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典、前苏联、联邦德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大陆学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学者,约一百人出席了会议。来自各国的学者聚会羊城,交流心得,切磋学术,增进友谊,互学互砺,标志着“龙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来自各国的专家摆脱了以往只从理论研究着眼的狭隘做法,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心雕龙》,以此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审美思想的民族特点,探讨《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指出在中世纪中国产生的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像一朵美丽的艺术彩云在寰宇上空飘荡。
在最近的三十年间,中国还举行过多次“龙学”研讨会,如一九八五年的安徽屯溪研讨会,一九九三年的山东枣庄研讨会,一九九五年在北京召开的“龙学”国际会议,都在中国龙学研究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为刘勰立志攀摘的这片彩云彰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