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粥棚施舍民众

五、开粥棚施舍民众

刘勰从乡下微服私访回到县衙,好几天没有到公堂视事,一直待在行馆里冥思苦想。

他在想什么?他看到“民有菜色”“野有饿殍”的景象,心里在隐隐作痛。他想,朝廷把他从京城派到这个小地方做县令,也就是把这个地方交给自己治理了,如果在自己的治下还是“民不聊生”“野有饿殍”,不仅自己面上无光,简直是对老百姓犯罪啊!

怎么办?怎么办?

刘勰一直苦苦地思索这个问题:如何“救人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刘勰想到,在定林寺跟随僧祐十多年,从僧祐大师那里得到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一些启发。

刘勰不完全信佛,但又想起佛家语言:“救苦众生,阿弥陀佛!”

刘勰想,老百姓都嫌赋税太重,怨声载道。能不能减轻一点儿赋税呢?他想,赋税是皇上定的。当今皇上颁布什么法令是皇上的事。我们这地方“山高皇帝远”,皇帝也有“鞭长莫及”之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太末县减少一点儿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呢?

刘勰便想如何减少赋税,减少徭役。刘勰想到的较为平等的办法,就是按耕种田亩多少来交税,一个农户耕了多少田就按规定交多少税。过去一些大户靠“依附户”而逃了很多税,使衙门税收损失。现在县衙规定每户种了多少田就交多少税,不管小户还是大户人家,也不管你家里有多少口人,都按耕种的田亩数来交税。这也不失为“公正”之举。

刘勰开始按这个办法推行,不久便遭到许多原先逃税的大户人家的非议和反抗。但是当地人慢慢了解到:这刘大人也是有来头的,他是从皇帝身边来的人,他敢于在赋税上做一些减免,不让大户人家逃税,他这种做法是不是来自皇室的主张?一般地方富户人家也摸不着头脑。如今刘大人执行这种办法,也许有些来历,下面的土财主不敢反抗,都乖乖地给衙门纳税。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刘勰的减赋税的措施得到了太末百姓的拥护。

刘勰还想“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今太末县许多穷苦百姓揭不开锅了,能不能想些临时办法,解决他们面前的困境而不至于饿死?刘勰想起建康一些寺庙搞“舍饭施粥”的善举。建康一些大的寺庙,每天做几大锅粥摆在寺庙门口,凡有饥饿而难于度日的百姓,每天可以到这里领粥。老百姓的愿望容易得到满足,每天能领到一碗粥,能保住性命就满足了。

刘勰决定在太末县实行施粥。在哪里发粥呢?总不能在县衙门口设“粥棚”,让老百姓到县衙排队领粥吧。他想到了乡间的寺庙。南北朝时期由于皇上信奉佛教,各地都建有许多寺庙。这些寺庙一方面盘剥百姓,一方面又搞些“施舍”善事。刘勰决定,由县衙出资,各地寺庙承办,在寺庙前搭些粥棚,每天由寺庙出面施粥。这样一来,各地真正穷得难于度日的老百姓都可以到粥棚领粥,渡过难关。

太末来了刘县令,太末县便兴起了一个“施粥”的行动。寺庙给穷苦百姓“施粥”成为习俗。中国寺庙施粥的慈善事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刘勰当了三年太末令,留下了“慈善”的习俗,留下了“好官”的清名。所以《梁书·刘勰传》里留下了“为太末令,政有清绩”八个大字。

刘勰,这个以《文心雕龙》名世的人,三年“太末令”留下了一世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