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现青岛上空
我们回来谈中国。我们把目光移到青岛。这块齐鲁之地不无巧合地与《文心雕龙》发生了戏剧性的关系。
青岛,我国山东半岛美丽的城市,离刘勰祖上故乡——古代莒国只有一湾之隔。刘勰逝世一千五百年之后,青岛上空闪现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在刘勰的故乡,一个有关《文心雕龙》的历史性会议在这里举行。
我们翻开八十年代的日历:
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刘勰的祖籍地山东省首府济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心雕龙》学术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温习了鲁迅名言:“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鲁迅把刘勰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相比,对学者们深有启发。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会议上,成立了以王元化为组长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筹备会”。山东大学的中年“龙学”专家牟世金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学术盛举敲响了开台锣鼓。
一九八三年八月,全国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齐集山东青岛。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青岛地处我国黄海之滨,南濒黄海,太平角、汇泉角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环列于北。地势起伏跌宕,紫薇、紫荆、海棠、碧桃、雪松等花木分片集中栽植,灿若云锦。八十多座别墅式楼房因形就势,色调和谐,红瓦绿荫,山光水色。龙学家们徜徉在这美丽的仙境般的土地上,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这一年,也就是一九八三年八月,美丽的青岛迎来的这群特殊的客人,一批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他们不是来享山乐水,而是要商讨一件大事。这批专家们笃志学业,振兴文化,他们在这里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心雕龙学会”,试图把《文心雕龙》的研究推到一个新境界。
青岛一次非官方的学术会议,却成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也就是这时,中国学者们不仅增加了研究“龙学”的力度,而且有意识地要将《文心雕龙》推向世界,让这颗文艺理论“皇冠上的明珠”在寰宇的星空闪耀。
挚爱《文心雕龙》的理论家周扬来了。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提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他就提倡大家读《文心雕龙》,并在他的提议下成立由何其芳主持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研班,号召每个学员都要读《文心雕龙》“。文革”结束,周扬复出后初衷未改。他在青岛这次召开的会上发表了推介《文心雕龙》的演讲。他说:“《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是中国古文论中内容最丰富、最有系统、最早的一部著作。在中国没有其他的文论著作可以与之相比。在外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当然比《文心雕龙》产生得更早,他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诗艺》和郎吉纳斯的《论崇高》都比《文心雕龙》早,但都不如《文心雕龙》完整绵密。……这样的著作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文心雕龙》是一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理论著作。”周扬的讲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引起了来青岛参会的龙学专家们的共鸣。
正在青岛休养的理论家张光年也被请来了。张光年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抗战时期他的激情诗篇《黄河颂》由冼星海谱曲之后,成了鼓舞全国民众抗战的响亮的号角。张光年后来也沉下心来做学问了。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在中国作家协会向青年编辑们讲授《文心雕龙》,并以优美的诗的语言翻译了《文心雕龙》的部分章节。青岛会上他又发表了既热情洋溢又有实际内容的演讲。他成了普及《文心雕龙》的一位功臣。
国内当代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王元化、杨明照、王利器、周振甫、詹锳等诸位先生都来了。笔者有幸与老、中、青学者一起参加了这次盛会,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全国老、中、青专家们的聚会成为一次全国性民间学术行动。在这次聚会上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专家们发出了一致的呼声,于是大会通过的会章把学会的“宗旨”定为:“团结全国研究《文心雕龙》的力量,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把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开创新局面,从而促进整个中国文论的特点与规律的探讨,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把研究中国古典文论同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说得深入人心。宗旨是如此明确,决心是如此坚定。这次聚会推举周扬为名誉会长,张光年为会长,王元化、杨明照为副会长,牟世金为秘书长,还有一批《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王利器、周振甫、詹锳、祖保泉、王运熙、孙昌熙等为常务理事。一批学者的自发研究变为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此,我国《文心雕龙》研究走上了一个自觉的轨道,“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诚然,我们在谈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时,不能忘记港澳台地区。从一九四九年起的几十年间,数以百计的台湾学者以他们的大量智慧和精力,研究包括《文心雕龙》在内的理论财富。
人们获知,台湾大学和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两所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成立了《文心雕龙》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学院的潘重规教授首先开始了台湾“龙学”的研究工作,不久又设立了国学研究所。台湾的几所大学如成功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都开始了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台湾大学的齐益寿,台湾师大的王更生、黄春贵、沈谦、王金凌等学者精心研究,互相切磋,为“龙学”研究创造了新的契机。台湾学者关于刘勰的论文颇多,而黄春贵的《〈文心雕龙〉之创作论》、沈谦的《〈文心雕龙〉与现代修辞学》,为“龙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在台湾学者中,对《文心雕龙》研究用功颇深而成果颇丰的则有台湾师范大学的王更生。他发起并在台湾举行过两次的“海峡两岸学者《文心雕龙》研讨会”,几十位大陆龙学专家到台湾参会。王更生对在大陆举行的“龙学”会更是每会必到。他对于台湾和大陆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香港虽为“弹丸之地”,在回归祖国之前,在国学和“龙学”研究方面也成为一片热土。香港地区的“龙学”研究以饶宗颐教授的《〈文心雕龙〉与佛教》为开山之作。饶氏认为,刘勰“长于内典,乃取资佛氏之拜条,以建立文学之轨则”,“刘勰之著作,不特大有造于艺林,抑亦六朝时代我国与印度文化交流下之伟大产品也。”此言独树一帜。香港学者石壘的《文心雕龙》的研究与饶宗颐同一思路,都想证明《文心雕龙》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后来,饶宗颐又多次发表论文和编写典籍条目,论述《文心雕龙》在六朝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澳门的《文心雕龙》研究起步较晚,但后来者的研究也值得关注。
海峡两岸都在同一蓝天下。刘勰所钟爱的那朵彩云,在两岸飘荡。在青岛上空飘荡的彩云,多美!
如果刘勰有知,他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他梦中攀摘的彩云飘荡在祖国上空,飘荡在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