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王引兼记室
刘勰“奉朝请”之后,在吏部行馆一边读书,一边等待尚书府任命。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尚书府通知刘勰,他被任命为临川王萧宏的“记室”。
“记室”是“主管文书”的官,是管文书的一个“大秘书”。官阶虽然不高,可是王室的要害部门。许多当“记室”的人都得到重用,很快做了大官。
刘勰任临川王萧宏的“记室”,也就是担任秘书兼档案室主任。这个临川王叫萧宏,是梁武帝萧衍的六弟。原来是南齐桂阳王功曹史,是个小官。萧衍平定建康(南京)以后,在朝廷握有重权。他用人唯亲,把这个弟弟提升为中护军、中军将军,负责卫戍京城,相当于今天首都卫戍司令,是个要害部门主官。
刘勰“奉朝请”之后,出任临川王萧宏的“记室”,算是高就。
当然,刘勰能担任萧宏的“记室”,与僧祐有很大关系。萧宏早年就信奉佛教,常来定林寺向僧佛顶礼膜拜,并拜僧祐为师。他们作为师徒,关系非常密切。刘勰写成《文心雕龙》之后又得到当朝宰相、尚书令沈约的推荐,在当时已有些名气了。萧宏信佛,需要找一个既通佛理又有文才的人做他的助手。经僧祐推荐,萧宏便让刘勰担任了“记室”这个职位。
刘勰担任“记室”之后,把萧宏的文书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为萧宏起草一些文书奏札之类的书奏,深得萧宏的信任。
萧宏步步高升,刘勰也因此得到升迁。萧衍当皇帝之后,萧宏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也就是大军区司令了。
不久,梁武帝举兵伐魏,任命萧宏担任前线总指挥,是伐魏大军的“统帅”。
萧宏觉得刘勰这个人可靠,便带他到了前线,并提升他为“车骑仓曹参军”,做武器弹药的登记工作,也就是梁军后勤部的“参谋”了。
刘勰主要工作是管理粮食和武器出入的账目,也就是相当于“后勤部长”的秘书或“副官”。虽不是要职,但也是能接近统帅的人。
梁武帝萧衍用萧宏做统帅统兵伐魏,其实是个错误的决策。萧衍手下本来有良将,如韦督就是统帅之才。但萧衍不用韦督,而用了腐败无能的萧宏。
萧衍如此重用萧宏,一个原因是他们有过一种特殊的关系。萧衍在登上皇位之前,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萧衍为了香火传承,便把六弟萧宏之子萧正德收为养子,做他的“接班人”。但事有凑巧。萧衍做上皇帝那年,丁贵妃怀孕生了个儿子萧统。萧衍便把自己亲生的刚一岁的儿子萧统立为太子,把萧正德送回给萧宏。因此,萧衍始终觉得亏欠了六弟萧宏的人情,处处顺着这个六弟,给他加官晋爵。派萧宏统兵伐魏就是明显的一例。
梁武帝本来雄心勃勃,要萧宏带重兵伐魏是想一举取胜。但萧宏实在不争气,与魏军刚交战接火,这个统帅一下子吓破了胆。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一战,两军还没有怎么对阵,作为梁军统帅的萧宏自个儿带着几个卫兵坐小船逃回了建康。统帅当了逃兵,数十万大军溃败,兵败如山倒。洛水一战,梁军一败涂地,把梁武帝气得死去活来。昏庸无能的萧宏这次惨败,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梁武帝无可奈何,只能撤了萧宏的职,让他赋闲回家。
刘勰自然也被搁在一边。不过还好,当时一位贤官夏侯详担任了“车骑将军”,把萧宏手下的一些低级官佐都保留下来。因而,刘勰也就被留下,成了夏侯详的僚属,在他的帐下过着一般的幕僚生活。
夏侯详深得皇上信任。当“车骑将军”不久,便调到湖南,任湘州刺史。《梁书·夏侯详传》曾记载:“天监元年,(夏侯详)征为侍中车骑将军,论功封宁都县侯……三年,迁史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详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
刘勰同夏侯详没有特别的关系。历史上对刘勰这段经历并无记载,只是夏侯详调任湘州刺史时,没有带刘勰去湖南。刘勰也只好留在建康,等待再分配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