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小贩挡于车前
刘勰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写的《文心雕龙》送到沈约手里,确实也是个大问题。南朝门阀制度极严。刘勰出身低微,虽然与沈约有过某种机缘见过几面,但要把书送到当时“贵盛”的沈大人手里,也是很不容易的。
那时不兴“走后门”,也无后门可走。刘勰的师父僧祐是认得沈约的,但《文心雕龙》成书之时,沈约当了宰相,公务繁忙,不轻易来西邸会“八友”了。因此,僧祐也不是当年会“竟陵八友”那样容易同沈约见面了。刘勰献书给沈约纯属“私事”,僧祐不敢“假公济私”。
如何把书送达沈约的手中并引起他的关注?确是难题。刘勰苦思冥想反复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一介书生想出了个歪点子。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沈约的官邸在建康城西南角,他每天早上都坐着朝廷的官舆从官邸出发去上朝。沈约虽身居高位,但为政清廉,自奉节俭,起居出行都轻车简从。他没有前呼后拥的卫队,坐着不太豪华的官舆,静悄悄地走街过巷,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坐在官舆上的人就是左仆射沈约。
刘勰耍了个小计谋。他干脆等候在沈约的家门口。沈约的官舆刚刚走出宰相官邸,装作小贩的刘勰,就推着一辆平板推车挡在前面。那时街道很窄,前面有人挡道谁的车子也过不去。
沈约的随从看到有推板车的挡道,赶忙让车夫停车,下车跑到前面吆喝道:“推车的,找死呀!敢挡住尚书令的车子。”
这推车人见有人搭话,并言明被挡的是尚书令的车子,就更来劲儿了。他干脆把小板车横在街中央,挡住沈尚书的车子。又摊开双手说:“我不是摆小摊的。实话说吧,我想见一见尚书令——沈约沈大人。”
随从官员喝道:“你是何人?敢指名道姓要见尚书令,还挡住他的车子。”
推车的人说:“鄙人是定林寺的刘彦和,我以前认识沈尚书,请您禀报沈大人,我想见见他。”
随从官员回到沈约的车子前,掀开帘子低声道:“禀报尚书令大人,前面有个推车的人,自称是定林寺的刘彦和,他说认识您,一定要见一见沈大人。”
沈约听说一个叫刘彦和的人要见他,脑子里立即有了反应。他想起来了:定林寺掌门人僧祐有个助手叫刘彦和,他虽无什么官职,但在定林寺甚至在建康已有不小名气,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许多名僧甚至是朝廷命官死后都请他撰写碑文。如今听说刘彦和要拦官车求见,必有要事。于是便让这个随从再去问问他有什么事。
随从官员听沈尚书说知道这个人,也就不敢怠慢,赶忙又走到这个推车人的身边,问道:“请问这位先生,您有什么事要见尚书沈大人呀?”
刘勰连忙作揖感谢道:“晚生最近写了本书,是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书,书名叫《文心雕龙》,想送本书请沈大人指教。”刘勰随即将自己花了许多精力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手抄本《文心雕龙》呈送到随从官员手上。
随从官员拿到书,立即回到沈大人的车子上,并将书呈送给沈约大人。
随后,沈约的坐舆又启动驶往皇宫。
沈约接过书,翻了一下书目。看到书中第七卷有《声律》一篇,停住了:“呵,刘勰在这里也谈了‘声律’呀!”
沈约一下子想到自己研究声律多年,提出“四声说”,颇受争议。南阳长社有个叫钟嵘的人就写文章对“四声说”提出非议,说“四声说”“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沈约说:“我倒要看看这位刘勰是怎样谈论‘四声说’的。”
车子很快到了皇宫殿宇前。沈约把书放下,整了整衣冠,准备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