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东宫通事舍人

五、兼东宫通事舍人

刘勰调回京师担任仁威将军南康王“记室”不久,吏部又任命他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刘勰听到这个任命,心头为之一震。这“通事舍人”与“记室”就不同了。他想,萧绩只是个“王子”,担任萧绩的“记室”,只是在皇族里面做事,做七岁王子的“记室”没有多少事可做。而做“东宫通事舍人”却不同了。这是因为昭明太子已经长大,参与政事,每天奏章很多,需要选任一位“东宫通事舍人”,协助太子处理政事。

“通事舍人”是什么官?《宋书·百官志》里解释说:“晋初,置舍人一人,通事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这就是说,原来“通事”和“舍人”是两个职位,到了南朝就把“通事”和“舍人”合并为一个,主要是掌管奏章呈递事宜。这样一来,刘勰实际上是皇太子的贴身“大秘书”了。

刘勰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是他一次难得的政治机遇,也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

“东宫通事舍人”顾名思义,既要通事,又是舍人,是个很有权力的官。东宫,是皇太子居住的宫殿。天监元年(502),萧衍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年仅一岁的萧统被立为皇太子。《梁书·昭明太子传》里说:“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萧衍)长子也。母曰丁贵嫔。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一岁当太子,还小,到了五岁,就让他单独住到东宫去了。到了东宫就需要有人招呼,萧统十四岁帮助皇帝处理奏章公务,于是就立了个“东宫通事舍人”帮助他。

刘勰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是他人生之幸。这是因为:

第一,萧统是个聪敏过人的太子。《梁书·昭明太子传》里记载:“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五年六月庚戌,始出居东宫……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第二,太子为政仁厚宽和。《梁书·昭明太子传》里说:“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性。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是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萧统小时候读遍儒家经典,到了十四岁,便参与朝政。他为政仁厚,宽和从容,值得称赞。

第三,萧统体恤民众、亲民爱民。太子为人俭朴,不爱宴乐,不养妓猎艳,对穷苦百姓施于仁爱。《梁书·昭明太子传》里说:“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力赈赐。又出主衣锦帛,多作襦裤,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确实是个受到民众爱戴的储君。

第四,昭明太子酷爱文学,与文人友善。他三岁能念《孝经》《论语》,五岁读遍《五经》,十岁尽通经义。他读书一目数行,过目能诵,难以匹比。萧统也善于吟诗作赋,每次游宴,他都要作诗赋词,随口成吟,不假思索。他与一般太子不同,他爱书不爱财,宫中不藏珠宝翡翠,却藏书三万多卷,宫中厅堂成了一个大图书馆。

萧衍下诏调刘勰来担任太子的“东宫通事舍人”,是因为需要一个有学问、能写文章的人来担此重任。萧衍是知道刘勰这个人的。在萧子良建“西邸”,与“竟陵八友”交往期间,因与定林寺的僧祐友善,曾见过僧祐的助手刘勰。后来刘勰写《文心雕龙》,受到沈约的称赞。萧衍是否读过《文心雕龙》历史并没有记载。他读过此书,也在情理之中。萧衍知道刘勰是一个“深得文理”“善于辞章”的大文人,既可以做太子的“舍人”,又可以当太子的老师。太子知道刘勰,刘勰也膺服太子。当了“东宫通事舍人”之后,刘勰便有了更多接近梁武帝和昭明太子的机会,成了皇室的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