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牵连彦和离宫

九、受牵连彦和离宫

刘勰受到皇帝器重,在东宫担任步兵校尉,真正成了太子身边的人了。他与昭明太子萧统因文学而走得很近,如今又成了太子的“保镖”,关系就更加密切了。萧统经常把刘勰叫到身边,请他出主意,名为“舍人”,实为“军师”了。

但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过去有句民谚:“伴君如伴虎。”刘勰同萧统走得近了,萧统有了事,刘勰也受牵连而倒霉了。萧统因“蜡鹅事件”而失宠。刘勰也因萧统的失宠而遭受牵连。

“蜡鹅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先从梁武帝与萧统的父子关系说起。梁武帝对萧统十分宠爱,萧统一岁被立为太子以后,受到良好的教育。萧统聪颖好学,十几岁能尽通经义、善作诗文,成为英明太子。武帝年事渐高,崇佛佞佛,意志衰颓,便有意让萧统参与料理朝政。萧统十四岁时便开始帮助父皇省理政事。太子宽厚仁慈,持成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对下人视如兄弟,情同手足,从不责罚苛骂。他处事谨慎,明察秋毫;评判刑案入情入理。他理政勤勉,事必躬亲,从不懈怠。每日五更入朝,守候殿外。他生活俭朴,衣着不求奢华。勤于读书做学问,从不淫乐;他还救助病弱者,赈济贫寒百姓,甚得民意。知情民众都称他为难得的好太子。

梁武帝还知道,这位太子十分讲孝道,也信了佛教。为此梁武帝还在东宫内设慧义殿,让太子从事佛事活动。经过十多年的教育训练,梁武帝就把朝廷政务交给他,并望子早日成龙。

统治者年纪老了,也常常心有变态。对自己一向信任的人,有时又产生怀疑,深怕他“抢班夺权”。梁武帝对太子本来很信任,想让他早日登位。但统治者总是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一旦听说太子有异心,想早日登位,他又警惕起来,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梁武帝萧衍当时就是这种心态。他听到手下人说萧统如何如何,马上就警惕起来。“蜡鹅事件”就是萧统的一起“飞来横祸”。“蜡鹅事件”让梁武帝心生疑忌,使这位青年俊才的太子蒙受了不白之冤。

“蜡鹅事件”是宫中小人制造的一次事端。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事情是这样的:梁武帝萧衍到了晚年,猜忌甚多。有一天,萧衍身体不适,欲请御医看脉服药。恰在此时,身边随从内监鲍邈见萧衍脸色难看,额冒虚汗,便凑到萧衍近前神色诡谲地说:“陛下,今日龙体欠佳,恐非药物能治。”萧衍见他的话弦外有音,便问道:“何故?”鲍邈故作玄虚,见妃子侍女在身旁,便说:“卑职不敢妄言!”萧衍感到此中有蹊跷,便挥手让妃子侍女们退下,言道:“快快从实说来!”鲍邈立即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说:“陛下,在下恐据实说来,引来陛下盛怒,有伤龙体。卑职罪该万死!”萧衍说:“据实说来恕你无罪!”于是,鲍邈便大进谗言,道:“自古立储,圣圣相传,班班可考,今东宫人主,自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也多年了。陛下春秋高迈,年已古稀,而殿下正当年华,却践祚无期,空怀壮志,能不寓情积怨,以求一逞?”萧衍问道:“你根据何在?”鲍邈接着说:“陛下深居内宫,不知殿下终日在东宫网罗天下名流,积蓄力量,以备日后。并常以小恩小惠施之于民,笼络人心。卑职曾服侍殿下多年,深知殿下早有怀才不能蹴就之忧。”萧衍听到这里急忙问道:“有证据吗?”鲍邈便把在丁贵嫔居处挖出“蜡鹅”之事说了一遍。鲍邈说:“去年丁贵嫔薨逝,东宫请道士陈羽生做道场。妖道陈羽生素来与东宫过从甚密。此人善识地理,精通阴阳,擅以异术中伤他人。丁贵嫔入葬时,陈道人见东宫志郁未伸,壮志难酬,便密与东宫计议,以压魇术咒陛下天年,以祈早登龙门,故此在临云殿里埋下蜡鹅。”把矛头直接指向萧统。萧衍听后,心里一片疑云,口里念叨:“这蜡鹅,这蜡鹅,他要干什么呢?”

鲍邈为什么拿蜡鹅做文章呢?事出有因。这鲍邈本是太子萧统的内监,料理太子宫内一切事务。萧统的生母丁贵嫔死后,萧统哀痛万分,一连几天水米不进,原来健硕的身躯瘦了一半。丁贵嫔入葬时,一个自称会看风水的道士,说此处坟地不利于太子,要制作蜡鹅埋于坟侧,太子听了此计,宫内为丁贵嫔做了蜡鹅以“压邪”。本来事情早已过去,平安无事。因为别的原因,萧统疏远了鲍邈。此奸人早想借机报复,于是制造事端,添油加醋地将以“蜡鹅压邪”之事密告了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听到在临云殿掘出魇物蜡鹅后,以为是太子萧统真的在咒他早死,想早日夺权,便对萧统十分恼怒。萧衍触景生情,想起很多往事。他想到:亲人又怎么样呢?子女又怎么样?他对六弟萧宏那么宽容,这六弟却与自己的女儿永兴公主勾搭成奸,并密谋弑君篡位;他对萧统太子如此宠爱,太子暗埋蜡鹅咒他早死……想到这里不禁大动肝火。亲人,不可信啊!

鲍邈的诬陷果然奏效,从此以后,萧衍对萧统太子开始疏远,事事见疑,处处提防。不久后,萧衍传旨速擒妖道陈羽生斩首示众,同时准备将太子废掉,命文武大臣入朝面议废储之事。

萧统受到父皇的怀疑以及听说废储之议后,便整日忧心忡忡。本来很想进见父皇把真相告诉他。但萧统是个孝子,他想如果解释不清,反而会更伤父亲龙体,便默默地自己担着不忠不孝罪名,隐痛于心。萧统从受诬之后,终日郁郁寡欢,饮食少进,只字不读,闭门忧思,终日卧床,一病不起。

萧统太子受到诬陷,作为太子的通事舍人,又是“忘年交”的刘勰,也见疑于萧衍。萧衍暗暗地想,刘勰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说不定会给萧统出什么歪主意,还是让刘勰和萧统分开为好。萧衍想了个“调虎离山”计,以派刘勰回定林寺撰经为名,先免去了他的步兵校尉职务,把他调出东宫。从此,刘勰离开了萧统。

刘勰离开了东宫,萧统病情愈重。东宫不敢报告他的父皇。直到太子危在旦夕,才把萧统“忍辱负重”的事禀报皇上。萧衍接报后,前前后后进行调查了解,知道自己上了当,他急忙赶到东宫去见太子。萧统已经病危,气息奄奄了。萧衍握着太子的手,掉下眼泪。此时太子已不能说话,只见太子微睁双目,头一歪,便溘然长逝。

事后有人疑问:萧统太子对刘勰“深爱接之”,为什么没有为刘勰写一句评价的话?刘勰在太子被诬后就离开东宫,死于太子之前。那时萧统自身难保,哪还有什么心思为刘勰写下纪念文字呢!这是笔者对一个历史之谜的解释。

萧统太子三十岁就过世了,没有成就帝业,却留下了一部《昭明文选》和后人编选的《昭明太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