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深爱接之”
刘勰自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梁书·刘勰传》里曾经记载:“天监……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说明刘勰同萧统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萧统为什么尊重刘勰,对其“深爱接之”?可能主要源于文学。
萧统“好文学”,两人爱好相同或很接近。王筠所作的哀册文中,说到太子“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词婉约,缘情绮靡。字无点窜,笔不停纸;壮思泉流,清章云委”。萧统天赋聪敏,又勤于写作,所以在他仅有三十岁的短暂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所著文集计有二十卷,撰古今典诰文言十卷,五言诗撰录为二十卷,还有由他担任总主编的《昭明文选》三十卷。他除了写诗文编文选之外,又经常招纳文士,形成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文学沙龙,在他引纳的才学人士中,有刘孝绰、殷芸、陆倕、王筠、到洽、王锡、张缅等名人。刘勰和萧统志趣相投,为萧统所“爱接”,也在情理之中。
萧统对刘勰的文才甚为赞赏。萧统和刘勰,一个是主子,一个是臣僚,虽然两人有君臣为序,贵贱有别,年龄悬殊(刘勰比萧统年长三十多岁),但萧统对刘勰的“文才”甚为景仰。萧统读了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甚为赞赏。沈约谓《文心雕龙》“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萧统受了沈约观点的影响,对《文心雕龙》中诸多见解也是极为欣赏的。
萧统和刘勰还有着儒佛兼通的相同的思想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十分明确地表示,他崇拜儒家的正统思想,为文“原道”“征圣”“宗经”,尊周公孔子为师,而且为弘扬儒家思想“矢志不移”。他一生都力图为实现儒家思想而奋斗。萧统虽然也信佛,但他的骨子里还是崇儒的。他自幼遍读儒家经典,儒家的民本、仁爱、孝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萧统的理政和为人。比如他在参与理政以后,视察贫贱之民、体恤受灾之众等等。这些都说明两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的基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同道”。
两人的文学观点也很接近。萧统正聚集当时文士编纂大型文选。萧统主张选录“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优秀文学作品。这同刘勰在《文心雕龙》所主张的“情采相济”(即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萧统也是想让才华横溢的刘勰参与其事,听听他的意见。这也是爱接的原因。
他们之间还有个人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萧统心里也很清楚:他父亲萧衍之所以要选刘勰做“东宫通事舍人”,是想让他帮助这位王储处理一些奏章文书。僧祐是萧统母亲丁贵妃的佛教师父,有师徒之情。丁贵妃对僧祐的徒弟刘勰的事有所交待也是可能的。
正因为上述原因,刘勰同昭明太子成了“忘年交”。《梁书·刘勰传》里说道:“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这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少一长上下级间亲密关系的由来。
萧统对刘勰很为尊重。刘勰同萧统的第一次见面就使他很感动。
那天,在东宫紫云殿里,潇洒英俊的昭明太子,穿着宫内太子的长袍,在厅内踱步,等待刘勰的到来。
刘勰从家里乘一辆普通马车来到东宫。宫里的通事把他引到紫云殿。
刘勰在紫云殿见到年轻英俊的萧统太子,立即躬身作揖行礼。不料,萧统却谦恭有加。他见到比他年长三十多岁的“舍人”到来,知道这就是他所敬重的大文人刘勰,便迎上前去先行迎宾之礼,说道:“彦和先生,久仰大名,屈驾来到东宫,今后得先生相助,十分欢迎呀!”
萧统贵为太子,为什么那么尊重前来担任东宫通事舍人的刘勰呢?因为他知道,刘勰今后虽是下属,却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支使的仆从,他是一个大学者。
刘勰也不是庸俗地完全把太子作为自己的“上司”来侍候,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才有德的文人朋友相处。
刘勰到任以后,忠于自己的职守,每天都来到紫云殿。他坐在自己的案位前,翻查各种案卷,认认真真地把给皇帝的奏章、给太子的书札通通看一遍,分门别类地加以甄别,把他认为重要的都遴选出来,交给萧统太子一一过目。
紫云殿里忙得很,萧统忙得很啊!因为朝廷上下都知道,萧衍佞佛之后,常到寺庙礼佛,疏于朝政之事。许多重大政务都交给太子去处理。刘勰帮助萧统处理奏章,做得井井有条,太子对此非常满意。
刘勰也很钦佩太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一天,刘勰陪萧统到东宫的花园去散步,同去的还有当朝一些名人文士。他们同游东宫园囿美景,亭馆台榭,目不暇接。陪同游园的侍臣向前征询:“殿下,园中有丝竹管弦,有女乐美使,是否要他们专门为殿下奏乐,乐以助兴耶!”昭明太子回答说:“不必了,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太子和游玩的文士,欣赏着这园囿美景,乐不可支。刘勰平日管的是文书档案,并不管游宴,但是这回听了太子的回答,很是感动。听说太子小时候,皇帝敕赐《大乐女妓》一部,他连看都不看,丢在一边。这次拒绝丝竹管弦助兴,正是他的这种品质的发扬。刘勰赞道:“太子正派清廉呀!”
刘勰办事细密。每天从下面来的一大堆奏札中,挑选一些急需处理的或特别重要的奏章书札,交给太子过目定夺。有一次,东宫收到奏章一札,说的是:“近日天降大雪,城中百姓深受其害,切盼朝廷派官员视察,赈济百姓。”刘勰认为这很重要,是百姓的呼声,当即把奏章交给了萧统。萧统看了这个奏札,愁眉不展,马上把太子詹事叫来,说:“你率领东宫的随侍,立即到城内外受灾处所视察,如果见到有倒塌房舍棚户,即刻派人修复。如果看到有饿死冻死而无人埋葬的死者,即时备棺敛尸埋葬。没有粮食的,发放赈粮……”太子詹事接到指示后,立即率东宫随从人员冒雪下乡视察。过了些日子,太子又收到奏札,称道:“太子如此辅仁厚德,真乃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洪福。”刘勰把奏札交给萧统,他看后笑笑说:“应该的,应该的。”
刘勰由此了解到太子的秉性、喜好和仁慈义举。因之,凡牵涉百姓民生的奏章札帖,刘勰都于当天呈报昭明太子,太子必有回复。刘勰对其勤政爱民仁慈义举深为感动。
在紫云殿里,萧统和刘勰,一个是主子,一个是僚属。但他们相处得很默契。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成了“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