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圣旨返寺撰经
萧衍对刘勰并非“冷酷无情”,他还考虑刘勰的出路。他罢了刘勰的官,总得给出路呀,于是给刘勰派了新的活计,要他同定林寺的慧震沙门一起撰经。
新年刚过,刘勰接到朝廷钦旨:梁武帝钦点刘勰与高僧慧震一起撰经。这一年,是天监十七年(518),刘勰五十四岁。对刘勰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
梁武帝钦点刘勰回定林寺撰经,虽是冠冕堂皇地处置刘勰,但也确有萧衍自身的需要。
一是梁武帝本人在这年四月正式受戒入佛,对佛经越研修越起劲了。他认为自从僧祐带领刘勰第一次校经、整理佛典已经过了十多年了。十多年来,西域的佛典以及国内佛徒的著作越来越多,这些经书需要重新整理一下,以利佛徒学习。
二是梁武帝本人受到“侯景之乱”的困扰,为后事担忧。如今僧祐已经过世,唯恐以后再没有人过问这些佛经了,“虑其散失”,不能不派人“抢救”这些文物,以保存佛教经典。
梁武帝一心要抢救佛典,撰写经书。谁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呢?他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当时定林寺的掌门人慧震沙门,一个是“精通佛理”的刘勰。
梁武帝欣赏刘勰,认为他是当时很有才华而且很可靠的文人之一。刘勰写的《灭惑论》他很欣赏。特别是陈表言“二郊”祭祀改革立了大功,梁武帝提升刘勰为步兵校尉。刘勰掌管东宫警卫工作,也很细心。萧衍最忧虑的是佛经后继无人了,因而想起刘勰并正式下了诏书:“着东宫通事舍人刘勰回定林寺与慧震沙门一起撰写佛经。”《梁书·刘勰传》里“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记载,说的就是这回事。
刘勰在接到梁武帝的圣旨之前已经回到定林寺居住。他送走了他的师父僧祐,如今是孤身一人。真如后人所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刘勰站在他生活多年的定林寺,凝视着寺内山门,感触颇多。这里已经物是人非了。
想当年,僧祐如父如兄地帮助自己,同心协力地整理经典,亲如一家人。
想当年,僧祐为他提供食宿,让他安安心心地写完了《文心雕龙》,圆了他的一个梦。
如今定林寺景物依旧,但高僧们一个个都过世了。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他感到悲哀呢!
现在定林寺的住持是慧震沙门了。
沙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熟悉,今后如何相处也是一个未知数。
刘勰第一次同慧震见面,印象不错。那天,慧震身着绛红色的袈裟,在经堂门口迎接刘勰。刘勰一到经堂前的甬道,慧震就谦恭地双手合十,拜礼相迎:“阿弥陀佛!欢迎彦和归来。”刘勰是老前辈了,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
刘勰也双手合十以佛礼回敬慧震,答道:“慧震师兄,我离开定林寺多年,对于这里的佛经、经藏都已经生疏了,圣上下诏让我们俩撰经,今后要向您请教呀!”
慧震作为定林寺的新掌门人,也快五十岁了。他已接到诏书,要自己与刘勰一起撰写佛经。
慧震把刘勰请进佛殿西侧的大师经堂,让他坐定,寒暄了几句,便进入主题。
慧震说道:“如今圣上对于佛经典籍十分重视,上次僧祐大师整理经藏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这些年来西域有许多佛经传入中国,国内在佛学研究、佛学阐述方面又有许多著作散在各处。圣上为了在全国推行佛教,决心要保护好这些著作。圣上让我们两人来住持注经和整理经书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要不辱使命,全心全意做好这件事啊!”
刘勰真诚地回答道:“是呀,是呀,这些年我担任通事舍人和步兵校尉,在东宫协助太子整理奏章,后来又管理太子的警卫工作,知道如今圣上愈来愈重视佛教了,要我们两人住持撰经,也是皇上对我们的信任呀!”
慧震点头,表示赞同刘勰的看法。他对刘勰说:“彦和先生,圣上对我们如此信任,亲自下诏,我们要尽心戮力去完成这项圣上交给的事业啊!”
刘勰赞同地说:“是啊,是啊,我们一定要通力合作,完成这项事业。”
这是刘勰第一次见到慧震,也是合作的开始。两人谈得投缘,也很愉快。
话毕,两人双手合十,互相拜辞,各自回自己的居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