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李光富

序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李光富

从古到今遇国梦,四海正气通乾坤。

百年巨潮,势凝一梦。此梦乃国家富强梦,全体炎黄子孙幸福梦,千古伟业,今朝憧憬,盛唐贞观何能与之比肩,大清康乾怎可相提并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伸手可触,变得越来越近。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有赖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党的宗教政策的真正落实,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比如道教)的蓬勃发展,成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多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此效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所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归结起来,其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从而整体达到一个“和”字。有了和睦和顺,社会才能和谐;有了社会的和谐,才会有社会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悌的倡导与奉行,是构建和睦家庭的必要元素;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讲求并遵从信、礼、义公德,才能有友善、和顺的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每个人抱持忠、廉之心,才能有昌盛与清明。显而易见,社会要达到“和”,必须要遵守道德规范。因而,道德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逐步构筑了中华民族独有而浑厚的底蕴,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血脉中值得延续和弘扬的正气。这种正气融化在祖祖辈辈的血液中,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传承,通达天地,浩荡乾坤,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及其践行的宗旨。言道教必言神仙。道教神仙生命价值理想是以长生、至真、至善、逍遥为生命之美。道教信众信奉的神仙之道,注重追求个人修为,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而这种修为,讲求的是真功真行,功德厚积。真功是修为的功夫或者功法,真行则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品行,二者缺一不可。原因在于,人们心中的神仙是道之使者,在替天行道,济苦救难中,彰显的是厚功大德。正是因为这种大德感召,才有了世人的信奉和崇拜。一言以蔽之,道教的宗旨倡导信众追求“道德神仙”。本书记述的是道教信众所敬仰的三霄娘娘,亦即传说中的送子娘娘,后来先后临凡人世,云霄为湖阳公主,琼霄为妈祖娘娘,碧霄为全贞娘娘。苏致雄先生依循这条线索,尽力搜寻三位仙姑的灵应圣迹和神奇故事,将数千年济苦救难的煌煌功德,用神话章回小说的手法加以描述,力求揭示出其感召世人的可贵品质——

慈心殷殷至善。三霄娘娘胸怀慈悲,守望红尘芸芸众生,深深关爱每一个生灵,展示了道教的神仙们替天行道的本质——济苦救难的至善至爱之心。这种爱广而无疆,凡信众求必应,应必灵,不因时空转换而减弱,不因贵贱之分而有别,王侯将相,士农工商,万千生命,一律平等,彰显出最伟大最可贵的品质。正是这种至善至爱,赢得了世人的尊崇敬仰。

无我利物厚德。作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之虚无与德之实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大道无形,唯德是依,德为道之体;大道无亲,润养万物,皆因德被而有情。可见,德在其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道经云:“厚德载物。”又云:“上善若水”。所揭示的是德的本质,即其本为真,其性为善,其魂为利物。数千年来,三霄娘娘御灾捍患,济苦救难,都是围绕依道行德,以德显道这一宗旨而施为。昭昭厚德,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必将永远激励世人。

宣化力行正气。倡导和践行道德,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教化风气,进而达到高尚和纯粹。数千年来,三霄娘娘弘法普世,护国佑民,伸张正义以除邪恶,劝人向善以彰正气,昭示着最为纯洁高尚的品质,对世人的影响极其深刻,起着无言的垂范作用。这里还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励志修真。三霄具有不同的经历,特别是临凡后面对种种艰辛,坚守信仰,坚贞不屈,始终以奋发向上、坚守不渝的精神向道修道,才成就了煌煌功果,读者当能从中得到深刻感悟和启发。

三霄娘娘正是践行道教宗旨的典范。她们用至善、厚德、正气教化、感召世人,世人也应该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

道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形成相互间共同遵守的准则,奠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并使之在全社会倡行,必然会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全民族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屹立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宗教之林,被人们推崇、信奉、敬仰,说明其本身具备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明相互冲撞、社会信仰多元的当今,从传统的民族宗教文化中汲取积极、向上、正义的文化力量,显然不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同时,与其他宗教一样,道教也有一个历史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宗教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将道教教义加以全面、准确、深刻的阐释,积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使其进一步弘扬光大,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提供正能量,这是宗教工作者及广大信众面对的新课题。无疑,本书的写作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

苏致雄先生虽身居上海闹市,但心向清静山林,常常往来于上海和宁夏同心莲花山三霄观两地,与莲花山管委会的同仁探讨道教文化,体悟娘娘功德,于是有感,流于文字,洋洋洒洒七十七回,彰显娘娘神功妙济,以净化人心,弘扬正能量。书成之时,索余为序,乐为之。

201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