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飘处陈询脱险 神火明时陈侃离凶
第五十回 红灯飘处陈询脱险 神火明时陈侃离凶
诗曰:
使者往复通和好,难测风云浪与潮。
拿公匆匆摇橹来,蝴蝶翩翩舞吉兆。
话说明、清两朝使臣出使东洋皆从福州台江出发,出五虎门抵长乐石澳,候风信开洋东渡。明朝的使船形制为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共竖立五桅杆,舟后建黄屋二层,上安诏敕,以尊君命,中供天妃,以顺民心,彰显天妃与皇帝同等地位。到了清时,使船形制又作改进,船形如梭子,上下三层,长一十八丈、宽三丈二尺、高二丈三尺,中官厅,次房舱,后立天妃堂,船尾设战台。天妃是在出发之前由正使迎请上船的,少不得燃香焚表,宣读祝文一应科仪。
到了成化年间,一面倭寇屡屡侵犯,一面朝廷与日本国时有使者往来。于宪宗帝而言,派遣使者无非让日本国约束犯我朝边境的贼寇,使大明海疆得以安宁。这一年,便派了给事中陈询出使。
陈询奉了圣旨,来到闽地福州,依朝廷惯例,先是到天妃宫祈拜后,极为恭敬地将天妃迎请到使船上。
开头几天,使船一路顺风顺潮,无浪无涌。这一日正在行驶间,忽然风雨大作,巨浪滔天,偌大的舟船在茫茫大海上犹如一片浮叶,随浪涛剧烈起伏颠簸,又被狂风裹挟得顺流漂移,反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起初,船工凭着水里练就的功夫尚能支撑,后来随着狂风暴雨越刮越猛、越下越大,船体左歪右斜,直将那海水推涌着灌进舱来,继而越灌越多,船体越来越沉,境况已是十二分危急。
这使船上的船工均为沿海一带渔民,连日雨浇浪劈,汪洋之中不见能够停靠下来躲避的岛礁,又眼看暮色渐浓,只怕熬不过今晚,一起对陈询哭喊道:“大人快祈求天妃啊,晚了就来不及了!”
陈询头一回出使,从未经历过如此险境,心里发慌,早已汗如雨下,全然没了主意。此时船工们催他祈求天妃,这才忙不迭地到黄屋祷告。
因风急浪高,船体颠簸得无法立脚,陈询几乎是爬着去后船的。祷告毕,当他爬出黄屋门槛,下意识地抬头看那晦暗天空,却见两盏红灯自天而降,飘至使船上空,即止而不动。
这时,只听一声音传来:“救人不救船!”
陈询闻声,还在纳闷时,只听众船工欢呼道:“天妃派船救我等来了!”听得众人欢呼,陈询立时站了起来,踉跄走到船舷,却见六只渔舟早已停在使船旁。
“救人不救船”的声音正是从渔舟上传出的。陈询看时,只见六只船上各立一人,一色蓝袍,正忙着招呼使船上的人放缆索滑溜下来。六人中有位领头的,四十多岁光景,黑发高绾,蓝带束就,浓眉大眼,一团和气,海蓝袍衫,赤脚稳立。海蓝袍衫汪洋魂,赤脚稳立救急难。
众人分乘六只渔舟,穿蓝袍的六人齐将桨橹摇上几摇,霎时箭飞一般,不一时便驶到岸边。众人登上岸,陈询对那位领头者道:“救命之恩,天高地厚!还请恩公留下姓名,容陈某日后报答。”
只听领头者道:“汝要言谢,谢天妃好了。”
陈询等听了,不禁齐道:“天妃娘娘!”
领头者又道:“汝等现在粤地陆岸,由此向北,自有驿站,就此别过!”
不待陈询开口,六只渔舟悄无声息瞬间隐去。陈询等又是一惊,待反应过来,这才跪地磕起头来。
陈询叩完头,仍跪着侧脸问身旁的船工:“天妃感应这不消说,送我等抵岸的是谁呢?”
一林姓船工道:“我等听说有一拿公者,天妃娘娘派其专事引导迷航遇险的舟船,只怕就是了!”
陈询听后嘴里反复念叨“拿公、拿公”,半晌,止了念叨,又朝拿公隐去的方向磕了头,这才站起身向北行来。不提。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这一年,世宗帝派遣给事中陈侃为正使、高澄为副使赴琉球册封。这琉球与台湾以东的钓鱼岛列屿隔一海沟,原来分为中山、山南、山北三个政体,后为中山所统一,故而又称琉球中山国。琉球中山国东临日本,为防倭寇侵略,早奉大明为正朔,以求得天朝保护。每逢琉球国王逝世和新王继位,朝廷便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册封。从明初至清末,先后共册封二十二位国王。
陈侃抵达福州台江,即迎请天妃,备足淡水食物等,择了吉日,起航朝琉球国而来。
前几日行驶倒也风平浪静,谁知还剩不到三天的路程,海上突然狂风骤起,而且逆向发作,使船无法前行,滞留在巨浪中颠簸。又过两个时辰,风浪仍不见减弱。此时,船上发生了件麻烦事——靠近船底和船帮连接处多处破损漏水。船工忙搬取备用的辘轳,使劲将灌进船舱的海水汲倒海里。汲得一阵,却是进水反比汲出去的多。其时,狂风又加些力,浪势比先前更猛,船体震荡得左右晃动几近翻覆。汲水的人无法立脚,不得不停了下来。满船人心里明白,进水不能排出,漏洞无法堵塞,用不了多久,船体便会随着吃重而自行沉没!
陈侃闻报,几乎是爬到供奉天妃的黄屋门口,硬撑着跪在船板上祷告的。众人见主使祈祷,全都跟着跪在了船板上。只听陈侃道:“天妃在上,救我等危急!大恩大德,日后必报!”
听了陈侃的祈求,众人齐道:“天妃若救了我等,赴汤蹈火,追随天妃!”说罢,只见一蔡姓船工将紧束于头顶的长发松散后,用剪刀噌地剪断一截。随后,众人一个接一个,将那自出生一直蓄留的头发毫不犹豫地剪落。这是一种无言的重誓——如若有违,头如发断!
却说前些时日,天妃在灵霄殿向玉帝禀报了与救助海难关联的两件事。第一件,为便于海上救护,举荐卜福专事引导舟船脱险。这卜福居邵武拿口,既有道根又有济世之心。原本祖祖辈辈水里为生,后来海难多发,卜福便专事拿舟,救助过的舟船数不胜数。多年前,天妃已将其录籍在簿。
玉帝准天妃举荐,封卜福为神,名曰拿公,昭示海上多礁雾,专借神力引导的意思。
第二件事,随着威灵显应,感召范围愈来愈广,不仅神州江河湖海沿岸,就连漂洋迁徙番邦的民众,亦多于当地建庙求拜。天妃觉得,虽然水阙仙班诸神与千里眼、顺风耳等,勤恳职守,不遗余力,但力量仍显薄弱,最好是将潮神与海神合为一殿。如果两班合为一殿,当设水部尚书,统筹处置海难救助。现时的问题在于,海、潮两班合殿事涉复杂,时机尚未成熟,不得不先缓一缓。因而,天妃只请旨确定水部尚书。
天妃向玉帝举荐担任水部尚书的仙家是时任兴化、福州、杭州三地城隍的陈文龙。这陈文龙与天妃同乡,亦为兴化人,南宋度宗咸淳年状元,端宗景炎时授参知政事。元军入闽后,陈文龙在家乡兴化军举兵抵抗,城破被俘,坚贞不屈,后在杭州绝食归天,敕封三地城隍。
玉帝听了天妃禀报,降旨照准。
再说使船在海上情势危急,陈侃与满船人跪伏祷告,天妃圣心早动,即传水部尚书陈文龙进殿。
尚书行罢礼,道:“天妃传唤,可否为着使船之事?”
天妃道:“正是。”
尚书道:“此事千里眼已报吾,正要前来请旨。”
天妃道:“随吾前去,汝施行救助。”
尚书说声遵命,即随天妃赶赴使船上空。
俄顷,怒涛连天的海面狂风顿息,船体恢复平稳。众人忙燃烛在水中摸寻船帮漏洞,一一堵塞结实,又将灌入的海水汲完,这才歇息。
直到船体修复后,尚书才陪了天妃法驾离去。
回到宫来,天妃着千里眼、顺风耳继续查看使船,务必一个时辰一报。到得次日上午,风浪又起,天妃率水班再度莅临救助。随着浪涛平息,众人忽见数不清的彩蝶绕船翩翩而飞。陈侃纳闷,茫茫大海,哪里来的蛹化之物?忙问船工道:“此为何意?”
船工曾见过大海上飞舞蝴蝶,道:“此蝶为天妃在此之兆!”
陈侃听了,半天合不拢嘴来。
又过两天,使船平安抵达琉球。尚清国王对天朝使者自有一番盛情款待。陈侃宣读册封诏书,祝贺新王继位,不在话下。使团休养几日,添了淡水食物,这才起航回国。
行至第五日夜晚,突遇飓风袭来。一时间,黑沉的海面上,狂风咆哮,巨浪翻天,生生将张悬主帆的大桅杆折断。这桅杆为篷帆所系之柱,所谓扬帆,是要将那帆绳系在桅杆上才可撑挂,帆借风助,乘力而行。船舶若没有大桅杆悬挂的主帆,只凭小帆借力或是人力摇橹划桨,那航行十分费力不说,行程也是要慢了许多。
偏偏祸不单行,船上舵叶又被巨浪击损。
看官!舟船水中航行,全要靠舵来操控航向,此物一旦损坏,便无法按着预定航线驾驭行驶,只能任其随波逐流、自然漂移了。
船上两个关键部位出了毛病,动无力、进无序。满船之人此时都明白,身处绝境,已无生还的可能,一起扯开嗓子,边哭边呼唤天妃显灵,搭救一船性命。数百人哭声震天,在夜晚极其瘆人。
众人正在哀嚎祈求,黑沉的夜空忽地红光闪耀,随即飘来两盏红灯,悬于使船上空。众人立时止了哭,齐道:“天妃已临,我等性命得保矣!”言罢,齐齐跪伏,数百颗头颅直将那船板叩得咚咚作响。
红灯飘至上空,俄顷,风势减弱,船体虽仍颠簸,却稳便了许多。
待风浪减弱,船工知道,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易换损坏了的船舵。众人正要将备用的船舵抬出时,谁知狂风复至,船体又不停地剧烈震荡。船工自然清楚,这舵当易而不敢易——风中易舵,船身必覆无疑!
众人不得已到后舱黄屋求天妃卜断。
卦师跪着将易舵的事向天妃祷告后,随即抛出两只筶杯——赫然得一吉兆!众人起身,急忙准备易舵。
这船上舵柄极重,约有两千斤——风浪里换舵船易翻覆,便因这物什太过沉重所致。就在众船工搬举时,海上风停浪止,不一时便将这沉重之物易换妥当。
舵甫易定,风浪再起,船复颠簸。只不过,船体歪斜早已不如先前剧烈。满船之人觉得天妃与他们同在,再也没了张皇失措。
使船回程又过七八日,再未遇风浪。这天傍晚,忽有一只通体黄毛的雀儿,绕着使船叽叽鸣叫不停,状似惊惧,又像要对满船人说些什么。盘桓良久,复不知去向。
随着夜幕降临,海面上忽然劲风一阵猛过一阵,顿时白浪拍天,涌动如山,使船左倾右斜,犹如一苇,情势危急至极!
陈侃惊恐,汗如雨下,忙到后舱黄屋跪伏道:“此次出使,一波三折,每次求助天妃,总能解了危急。圣天子威德泽被海内外,百神皆为之效职,天妃自当救我等性命。如此风涛中而能保我数百民命,是为奇功!陈侃若能平安回朝,定将大德厚恩奏闻圣上,为天妃立碑!”
使船返航的过程,天妃无时不予关注。临近大陆沿海,遇着劲风前,已差了黄雀报警,却满船上无一人明白。待到风涛袭击,早已知使船险境,遂传尚书、拿公道:“使船三番遇险,合着陈侃该当磨难。汝等前去送达港口吧。”
尚书与拿公领命,先施法平了风浪,又借众人之手,将那桨荡得极是有力,使船在海上如飞行驶。待到天亮,众人已然看见青翠闽山。
陈侃禀报出使经过,世宗大为感动,降旨除派员专门祀典,又重修广石庙,立碑志记。不提。
却说云霄天性聪颖,悟性极高,自到极祖身边担纲录编,常年聆听圣训,勤加思索领悟,早已将大道通透彻悟。这一日,在不经意的论谈中,极祖这才晓得云霄已具深厚底蕴,遂给她布置了一道功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