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霄遣使请如来 大圣西天朝雷音
第七十二回 碧霄遣使请如来 大圣西天朝雷音
诗曰:
道佛并蓄又包容,莲花山峰最典型。
教义虽然有差异,普度众生同为本。
话说西北圣地莲花山,道佛包容并蓄,和谐共处,教化众生,闻名遐迩。何止是道佛两教,严格来讲,应是道、佛、儒三教共处于这方净土。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光佛、无量寿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伽蓝菩萨、眼光菩萨等;道则有三清始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雷祖、三官大帝、无量祖师、关帝、三霄娘娘、大王、大圣、药王和龙王、牛王、马祖以及众灵官等;儒有文昌帝君、圣贤等。道、佛、儒共处一山,不仅是一种形式,更为本质的则是道、佛、儒包容并蓄,诸多佛仙一身两教,信众一体供奉。比如,道、佛共同推崇的真武大帝,佛教尊为无量寿佛,道教则为无量祖师;孙悟空与佛教极有渊源,西天取经功果圆满,道教亦敬奉这位齐天大圣;碧霞元君道教尊为眼光娘娘,佛教称为眼光菩萨;文昌帝君则道、儒共同祭祀;关帝更是道、佛、儒三教推崇,佛为伽蓝菩萨,道为关帝,儒则称为圣贤,有一联做了精辟概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这就是莲花山有别于其他灵山的独特之处,彰显出海纳百川、大气和畅的品格。
却说碧霄娘娘早在莲花山遭劫时,曾立下愿心,待太平盛世,定当重修殿宇,再塑金身,请回诸佛菩萨。时下,千年盛世,国泰民安,众信士奉娘娘旨意,正在修建三清殿与大雄宝殿。显然,娘娘是要将道、佛两教至尊——三清始祖与如来佛祖都迎请到莲花山安奉。
对于如何迎请两教至尊法驾,碧霄娘娘这几日一直在思虑这件事。三清道祖金身莲花山从未安奉,迎请法驾绝非简单的事情,非得要周密筹划运作。而佛祖与众菩萨,是那年遭劫时离开莲花山的,现在派使者请回法驾,佛祖应当会体认。
娘娘这样想着,却又觉得不踏实,原因是那年遭劫前向佛祖禀报暂避灵鹫山后,尽管佛祖没说什么,但从沉默中能感受到佛祖的无奈——本是普救众生,但世事无常,众生又拆庙毁寺,连个奉香之所也无法留存。现在往回请,这里面多少就有些微妙的成分了。
就三教而言,佛修心,道养生,儒治世,三教不仅具有互补性,而且还兼具融合性。这种互补与融合,是基于三教共同的认知,即都重视内在的修养。显而易见,儒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道重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佛重在调节人与天的关系。世人同时需要三教,而三教亦因此长期依存。就信众而言,佛教信众不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敬奉,佛祖菩萨应民愿、遂民心,极是感应,人心思佛,这些都不消说。更重要的,以往道佛两教联袂普世济民、造福众生,存有累累功果,今后仍需继承弘扬。思虑至此,娘娘心道:“不论怎样佛祖必是要请回的。”
却说这年十月,耗资数百万元之巨的大雄宝殿落成后,信士请旨拟雕制佛祖等法像请回安放。娘娘交代只请阿弥陀佛与药师光佛金身,佛祖法像空留。为什么不一同请佛祖法像,众信士相信,如此安排肯定有娘娘的道理。出乎常人预料的事情在莲花山实在太多了。
第二年农历二月,春寒料峭。南方一厂家为宁夏镇北堡影视城特制的数尊汉白玉佛像,运输路经同心县北沟桥时,突然接到影视城通知,所定制佛像因故不能履约,无须运达。厂家权衡再三,运回去枉花费用又无买主,遂让运输人员将佛像弃置在北沟桥下。消息传开,海原等地的信众将三尊较小的佛像搬走,高达四米余的佛祖像因无法搬动,仍留在河沟泥水之中。几天后,莲花山庙管会得知消息,当即派人赶赴北沟桥,从泥水中搬出佛像请回莲花山。这尊巨佛由整块汉白玉精工雕制,一经安放,尺寸大小似专意为莲花山大雄宝殿度量定做,与另两尊佛像相配极是协调。人们这才明白了空缺佛祖法像的缘由。碧霄娘娘遂将大雄宝殿北门命名为“飞缘宫”,意含飞来之佛像,缘在莲花山。
宝殿建成,金身已安奉,接下来便是派遣使者请回佛祖法驾了。碧霄娘娘反复思虑,派谁合适呢?“必是要与佛祖熟悉,又善言辞者方可。”娘娘将诸佛仙一一筛选后,最终确定在大圣与济公间挑选。
娘娘再三权衡,华夏民众交口称颂的活佛济公,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无畏无惧,功果煌煌,深得佛祖赏识,足能担当此任;大圣随玄奘西天取经,机警无畏,执着坚韧,佛祖赐封,深得圣心,这亦不消说。只是这些年,济公四处云游,大圣在莲花山朝夕共事,尽心尽力不说,更深知吾之所思,这一点济公比不上。权衡至此,娘娘心中较为偏重大圣,但未最后定夺。“还是请二位当面商议后再定不迟。”娘娘心道。
这一日,碧霄请大圣、济公同至大殿,道:“今请二位来,专为请回佛祖法驾事。吾曾发愿,太平盛世,重修宝殿,再塑金身,务要将佛祖请回。今诸事已齐备,当该遣使者前去,必要请得大驾回来。请驾使者谁可担纲,想听听二位想法。”
大圣、济公闻言,争相道:“吾去!”“吾去!”
娘娘道:“请二位细细说来。”
只见济公头戴破帽,身穿丐衣,手中的破扇扇了两扇抢着道:“碧霄,吾去最是合适。身在佛门,请回佛祖法驾,弘法利生乃吾之职责,诚心前往,自是应当,此其一。其二,吾与观音菩萨之渊源,汝亦知晓。届时,请观音从中斡旋,促成法驾重回东土。其三,佛祖圣恩,于济公厚重。圣心如何想,吾亦能明白几分。虽不能把话说得满满,然请回佛祖总是有些把握。”
在一旁难得静听一会儿的大圣,早急得抓耳挠腮,道:“碧霄啊,济公所说亦是稀松平常,吾去最合适!吾随玄奘西天取经,金箍棒荡魔除妖,谁不晓得;观音菩萨慈悲心肠,与吾最是缘厚;佛祖如来,独吾敢与之斗法。他那中指,上有吾留之墨迹,下有吾撒之尿水,闲来只需看上一看,嗅上一嗅,自能念及吾大圣来,这都不消说。进而,吾在莲花山与碧霄同殿共事,深知请回佛祖愿之诚,心之实,志之坚,切身体会,莫如老孙。打动佛心,邀动佛祖,非吾不可。济公啊,莫再争论,这趟差事吾自有十分把握!”
碧霄心想,大圣与济公说得都不错,但到底选派谁去,此时倒有些为难。
之所以为难,因为此事关系佛而非道,济公法驾又不在莲花山,尽管佛心早已四大皆空,但这里面仍有一个面子上的事。娘娘不得不周全思虑。
济公心里明白,即道:“请佛祖法驾乃大事,择谁担纲碧霄定夺,切莫为难。”
碧霄道:“济公热心大义,吾先谢过!就请大圣担纲前去,务要请回佛祖来!”
大圣道:“碧霄放心,吾请回便是!”
这一日,大圣离了莲花山,驾云向西方行来。正行间,远远望见那灵鹫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幽幽圣境,层层跌宕。大圣千余年前曾到过此地,自是十分熟悉,遂按落云头降至灵山之巅。大圣举目张望,只见这灵山正峰峰顶形如鹫鸟,东西长,南北窄,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慈云祥和,净土庄严,好一处佛家兰若!大圣行至众僧居修的石窟前,只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写着:“大唐僧人玄奘七世纪曾见过这些石窟……”内心不免涌出几分激动:“俺老孙今番又来了!”
大圣边行边看,不觉来到雷音寺前。韦驮识得大圣,双手合十,问询一声:“大圣久违!所为何来?”
大圣忙还礼道:“护法惦念,不胜感激!”正欲说明来意,观音菩萨自殿内款款而出,大圣急忙施礼,躬身道:“观音菩萨,悟空这厢有礼了!”
观音微微一笑,道:“汝这泼猴,不在东土闲耍,来此做甚?”
大圣道:“悟空没得功夫闲耍,今奉莲花山碧霄之命,前来请佛祖、菩萨重回东土,驾临莲峦。”
观音菩萨听大圣如此说,收了笑容,道:“随吾来。”
大圣点头别过韦驮,跟随观音进殿。
如来佛祖与阿弥陀佛、药师光佛及众菩萨正在殿内讲经说法,只听阿弥陀佛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将这佛法心得讲说透彻。
阿弥陀佛见观音出而复入,后面跟着孙悟空,知是有事,便住了讲。观音带着大圣,径直来到如来驾前,道:“佛祖,东土莲花山碧霄遣使者悟空,前来邀请佛祖重返东土莲花山。”说着,侧身对大圣道,“悟空,见过佛祖!”
大圣急忙跪地,道:“悟空拜见佛祖!”
佛祖道:“起来吧。”
大圣迅即起立,又双手合十,原地躬身转上一圈:“悟空参见诸佛菩萨!”
众佛菩萨亦以礼相还。
待大圣行罢礼,佛祖道:“这泼猴仍顽皮得紧,就地转上一圈,尽个礼数,唯汝方敢如此。”说得众佛菩萨哄堂大笑。
佛祖又道:“碧霄派汝前来,是什么说法?”
大圣道:“佛祖先不着急,容悟空呈上碧霄表文,看后再做禀报。”说着,从怀里掏出那道表文,双手呈给佛祖。
佛祖看时,只见碧霄在表文里写道:
伏
惟
如来佛祖圣鉴:岁在戊子年仲夏为请佛祖菩萨尊驾莅临东土莲花山事具表奏闻。莲峦遭劫,悠悠数十载。吾与合堂众仙及万千信众,无时无刻不念念萦怀。莲峦之劫,乃国之劫,民之劫,亦佛仙之劫,佛祖定当体认,感同身受。然,佛祖驾离,吾心如锥,凄惨之状,无以言表!遂发宏愿,定当重修宝殿,再塑金身。所幸者,欣逢盛世,太平岁月,芸芸众生,感念神恩,不忘佛祖,虔心敬奉,不吝寸诚,集万千财力,至今宫观殿宇大具规模,声名远播华夏,此愿尽得以圆矣。今遣使者,唯愿如来佛祖圣驾再临东土莲花山,宣恩演教,无量度人。广施佛法,拔除众生之苦难;弘扬教义,拨散信众之蒙蔽。恭望圣慈洞鉴,垂恩光降莲峦,宝山盛事,黎民有幸。吾等翘首以待,祈盼佳音!
莲花山三霄观碧霄敬呈
佛祖阅览此表,内心百感交集,除开往事浮沉,很是感念碧霄一片盛情。“悟空!”佛祖道,“碧霄表文,言词恳切,汝身为使者,将那东土莲花山境况细细说来。”
大圣道:“佛祖,现时莲花山已今非昔比,盛况空前,首先得益于政治清明、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当政者尊重、保护信仰自由,佛、道、儒信众再无禁忌,悲剧当不会再重演。其次,莲花山遭劫后恢复重建,信众响应者不计其数,募捐之金以亿元计。原有庙宇,先是恢复,后又重新拆除代之以玉宇琼楼,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所有宫殿皆起脊走兽,飞檐斗拱,画梁雕栋,金碧辉煌。”大圣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将莲花山这些年的建设成就一一道来。
未及佛祖询问,大圣接着道:“佛祖,悟空前面所说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碧霄与信众思佛重归,有如大旱望云霓,盖吾佛感应感召所致。尽管佛祖驾离莲峦数十载,然佛之恩德、佛之光明依然留驻信众心田。碧霄早发心愿,请吾佛重回东土莲峦。此心此愿,点滴体现,悟空观在眼里,感念在心。重建之初,财力极度困难。碧霄对佛仙奉香之所,不分彼此,妥为安置,应时重建佛殿。前些时日,又大兴土木,修建与三清殿相仿的大雄宝殿,气派雄伟,精美壮观,比之这雷音寺亦不逊色。碧霄对佛祖之虔诚礼尊,可见一斑。”
大圣说着,不觉又抓耳挠腮,“再者,这请佛祖使者,还有个济公与吾相争。吾在碧霄面前,可是拍了胸脯,打了包票,必要将佛祖请回去!”
佛祖听大圣述说,本就欢欣,重返东土的圣意已定,只是听闻大圣这最后几句话,佛祖还想专意逗上一逗,遂笑道:“汝这泼猴,胸脯拍得山响,包票打得再满,便能说得吾去?还是缓缓再说。”
大圣听佛祖如是说,这回真是急了,道:“佛祖,悟空再不济,总还有个颜面,除非……”
佛祖道:“除非什么?”
大圣道:“除非佛祖将悟空再压回五指山下,不然,真没个颜面回得莲花山!”
此言一出,又引得众佛菩萨哄堂大笑。
佛祖收了笑容,道:“碧霄盛情,信众虔诚,实属难得。吾意再返东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观音菩萨听如来佛祖如是说,忙道:“悟空,还不谢过佛祖!”
大圣急忙跪伏于地,双手合十,叩头有声:“谢过佛祖!把俺老孙逼得尿都急了!”
本相又出,不自称“悟空”而溜出“老孙”,再次引得哄堂大笑。
佛祖对大圣道:“悟空,汝告知碧霄,吉月吉日,吾等起程,驾临东土。”
大圣再拜道:“遵命!”悬着的那颗心此时才得以完全落地。
大圣辞别佛祖回到莲花山,将请驾经过一一向碧霄禀报。碧霄十分欣慰,道:“亏得有大圣,此事才办得如此精彩!不过,还得有劳大圣,届时再去趟西天,接引佛祖法驾。”
大圣道:“自是应该。”
到了佛祖起驾的这一天,大圣早早来到灵鹫山,向观音菩萨作了禀报。不一会,佛祖率众菩萨与十八罗汉起驾东来。只见神州上空,金霞溢彩,祥云吐瑞,佛祖慈眉生喜,罗汉欢悦评说;大圣忙前忙后,细心殷勤照应。又见莲花峰巅,殿宇俨然,鼓乐喧天,巨鼎香炉早已燃着高香,香粗如碗,直接云天。碧霄娘娘偕众佛仙恭立山门礼迎佛祖,仪仗极是隆重。
佛祖法驾刚降临,碧霄紧趋几步,深深一揖道:“碧霄率合堂诸佛仙恭迎佛祖大驾!”
佛祖摆了摆手道:“碧霄不必多礼!”
碧霄遂将诸佛仙一一介绍,诸佛仙对佛祖恭谦施礼,不在话下。
碧霄陪同佛祖从山门缓缓向峰顶行来,佛祖边走边道:“碧霄,莲峦这数十载,地覆天翻,汝之殷殷心血,换得累累硕果。”
碧霄忙道:“佛祖如此说,真正折煞碧霄。能有今日,全赖众仙努力,仰仗佛祖恩德!”
佛祖道:“汝之虔诚,可嘉可慰!吾既返莲峦,有事尽管说来。”
碧霄道:“碧霄谢过圣恩,定当随时请示法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