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详解图谶 刘璜纵论复汉
第二十一回 李通详解图谶 刘璜纵论复汉
诗曰:
图谶奥秘寓深意,包蕴玄理应天机。
天地人和占尽时,刘秀原本只种地。
话说刘秀辞别张员外回到家,与姐姐合计后,便用大佬黑脚力,往来舂陵与宛城间,做些贩运买卖。也就在此时,刘秀拜了位至死也不知姓甚名谁的有道高人——师父不许他问姓名也不许对外人言说——为师,春秋早晚,暑往寒来,却也将拳脚功夫与十八般兵器练得精熟,不觉又过了数年。
二十岁的刘秀,中等身材,风华正茂,美眉俊目,鼻隆口阔,天庭饱满,生就日角,别有一番气韵。尽管日子过得艰辛,但娴都仍要他外出求学。这一年,刘秀辞别母亲和姐姐,到长安太学拜中大夫徐子威为师习研《尚书》。起先,他一边读书一边与同舍学子合钱买驴,赚点脚力钱补贴学费。因出钱乘驴的人太少,又随即作罢。后来,终因经济拮据交不起学费,《尚书》读个大概,不得不弃学回家。
不久,母亲娴都去世。在殡葬了慈母后,刘秀不愿在新室为官,便偕姐姐、妹妹来到新野,租借田地,侍弄起庄稼来。农闲时,仍赶了大佬黑,在宛城一带做些贩卖,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蝗灾,中原一带尤其严重。说来也是奇怪,天下遍遭蝗灾,这蝗虫独不啃刘秀的庄稼。田地里能产粮,一家人吃饭就有了保障。这期间,二姐刘元嫁给邓晨为妻,大姐刘璜仍待字闺中。
刘秀在宛城来往得久了,便与李通、李轶等人熟络起来。李通具经纬之才,懂图谶、相卜,早已观得刘秀尊贵丰仪,料定此人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大事。这一日,李通邀刘秀至家中,试探道:“王莽新室败亡之兆已显,天下行将大乱,不知文叔(刘秀字)作何想?”
刘秀道:“秀一介布衣,温饱足矣。”
李通道:“观文叔之相,富贵不可言。如若只为蝇头小利,实实惋惜。”
刘秀道:“说什么富贵!命中八两,莫求一斤。蝇头小利,能饱三餐亦好。”
李通知刘秀无意,却不甘心,又道:“此言差矣!文叔富贵之相暂且不说,我得一图谶,正应君身。”说罢,起身从密匣中取出一块不知什么年代的牛皮,展放几上,指着上面的字念道:“龙斗分野,四七三应。卯金刀,火为主。十八子,做梁柱。”
李通念完,刘秀不解,问道:“所言何意?”
李通道:“龙斗分野,说的是天下行将大乱,群雄争霸,自然真龙假龙争斗不休。四七三应,四七二十八,当有三应,一为高祖立汉至新政覆灭,计二百二十八年;二为灭莽之人,当是二十八岁;三为明主坐拥天下,应着二十八宿临凡。卯金刀,乃刘字;火为主,乃汉室;十八子,乃李字;做梁柱,是为辅佐。总括而言,莽灭汉兴,再明白不过!”
刘秀尚未完全明白。
李通接着道:“天下大乱,已成事实。恢复汉室,仍以汉室皇宗继统。四七三应,其中二十八岁之应,据我所知,宗室中只文叔年龄所属。所言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此李氏者,我李通当仁不让,一力承当。此刘氏者,君当应!”
刘秀道:“不敢当,刘秀不敢当!”
李通听后,仍不放弃,道:“图谶所言,实应天机,如若错失,悔之莫及,文叔应担当!”
刘秀默然。
又过一会,刘秀离开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还是另请高明吧。”
起初刘秀的确没有做皇帝的念头。他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仕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是统领北军八校尉的中尉,官阶虽同郡都尉,秩禄亦只两千石,却因内卫京师,外备征战,远比郡都尉光鲜神气得多,每逢皇帝出行,骑着高头大马走在仪仗队伍最前面,举着鲜亮旗帜开道,显耀尊严,威风八面。刘秀在长安求学时,曾经看到过王莽出行的场面,那时便将执金吾作为仕途追求的目标,只是后来他不愿在新室为官,这话说说也就罢了。阴丽华是新野有名的阴员外的千金,天生丽质,美貌非凡,且知书达理,极有教养,在一次偶然相遇后,刘秀便为其倾倒。那时家境贫寒,门不当,户不对,在刘秀心里,能娶阴丽华为妻,当是与执金吾一样高的追求目标。
这天晚上,刘璜听罢刘秀叙说李通所言图谶的事后,问道:“你真做如此想?”
“当真如此想。”
“为什么?”
“恢复汉室,谈何容易!一来,王莽势力何其强大,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得了的,必是要有相当实力方可言恢复,而这实力从哪里来?二来,即使推翻新室恢复汉室,各地群雄争霸割据,称王称帝,又何谈一统?三者,即便有兵有将,支撑战事的钱粮又从哪里来?而所费钱粮又绝非一郡一地所能够解决。再者,我既非将才,更非帅才,何以能统军打仗?因而,无法办到的事情还是别去想。”
刘璜听刘秀一席话,觉得兵员、粮秣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个弟弟对恢复汉室没有信心,这才是根本,即道:“弟弟,我却不这样看,与你的想法恰恰相反。第一,王莽势力虽强,但人心思汉,不满当朝却是事实,且已成趋势。放眼神州,遍地烽火,不论占山称王为寇,还是举兵起事反莽,都是不满朝政所致。这些力量所以目前处于分散状态,恰是因为缺少一位登高一呼的人物领袖,而领导群雄者,又非刘氏后裔莫属。第二,只要领导群雄的人登高一呼,能人贤士、各路豪杰自会聚集麾下,将帅当亦不会缺乏,时势造英雄,英雄当亦造时势!”
刘璜继续道:“至于钱粮,天若兴汉,必当助之。况且,人心思汉,厌恶莽政,只要打出反莽兴汉大旗,天下人自会响应支持。”
刘璜所言,早已惊动天庭。
刘璜看看身旁仔细聆听的刘秀,接着说道:“第三,也是至为紧要的一点,作为刘氏后裔,堂堂七尺男儿,恢复大统,救民于水火,当应义不容辞,全力担当。以你所言,只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少的是自信!千里之行,第一步尚未迈出,却已胆怯畏惧,试也不曾一试,怎的就知事不能成?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自然成不得大事,只好也只能这辈子在黄土里刨食了。”话说至此,刘璜责备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
刘秀脸上红红的,仍是低了头不言不语。
刘璜从未这样责备过弟弟,今天兹事体大,实在不得不说。刘璜深知她的这个弟弟天赋悟性极高,响锣不用重锤敲,点到即止,继而,又换了一种口气道:“依我看,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一样不比别人差。心慈,律己严,稳重厚道,却又不乏睿智,正是领袖的品质,我这当姐姐的相信弟弟比一般的豪杰更强,能成事,能成大事!”
刘秀脸上的红色渐渐褪去,仍是不言声地听着。
刘璜继续道:“一个人身上的潜能,连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大,只有在遇事时迸发出来才能知晓。弟弟,我深信你身上有足够潜能,只是没有机会释放出来而已。待到这种潜能完全得以释放,你定会有十足的自信。再说,来新野这几年,你所结识的李通兄弟、邓禹、冯异、表弟来歙等,绝非等闲之辈,这是你起事已有的基础。李通解析图谶,所言二十八宿在不在其中暂且不说,只上天造物,妙在不言,让你坐拥天下,那文臣武将,自然会应明主而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家国之事,同为此理。眼下机会如若失去,必当留憾千古!”
听闻姐姐这一番信任与激励的话,刘秀的自信心开始萌发,周身的热血随之奔涌起来。同时,又想起哥哥刘縯这几年已在舂陵一带,广结天下豪杰,秘密筹备起兵之事,遂对刘璜道:“姐姐胸怀天下,对我的期许和激励,犹如醍醐灌顶。从今始,恢复汉室,此生不渝之目标,定当竭力担承!”
刘璜心中十分欣慰,又激励道:“弟弟定当成就大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坚信!我虽女流,但为了弟弟恢复汉室,姐姐亦当会冲锋陷阵,不遗余力!”
刘秀闻言,已然动容。
“至于解决群雄割据的问题,”刘璜继续道,“这是第二步考虑的事。第一步先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聚合力量推翻莽政。待到汉室恢复,必具相当实力,徐徐图之,实现江山一统,当亦不是什么难事。”
刘秀道:“姐姐虽为女子,胆识谋略绝不逊须眉!”
次日,刘秀找到李通等人,言明心志,众人皆欢呼雀跃,又商议如何招兵买马、购置兵器,忙着筹备举义的事。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从这时起,二十八宿亦相继应时投奔,辅佐刘秀成就帝业。
再说图谶所言“十八子,做梁柱”,恰应了李通与其弟李轶、李松。李通字次元,文韬武略兼备,且敦厚正直,朴实低调,在恢复汉室的过程中,起初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后又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功勋赫赫。更始时,李通被封柱国大将军、辅汉侯;李轶封舞阴王;李松拜为丞相。刘秀登基后,李通任都尉,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征讨四方,常令李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实为兴汉之栋梁。这是后话,不提。
在宛城筹备起事期间,有日南太守胡珍等先后投奔。尽管是在秘密状态下准备的,却还是走漏了风声。随即,宛城莽军大肆抓捕,刘秀等人拉起的近千人的举事义兵,被杀得只剩百十人。李通在长安的父母亲属全部遇害,在宛城的族人六十四口被焚尸闹市。刘秀、李通等人不得不逃往新野,举义随之夭折。
举事失利,逃出来的百十号人马在新野难以立脚,这一日,李通对刘秀道:“我夜观天象,有孛星于张,其光虽短,却四处蓬勃。张者,南方三宿也,位应楚地;孛星者,乃彗星。此象兆示,楚地将有兵乱。我等当前往舂陵投伯升(刘縯字),共图大事。”
刘秀道:“就依先生所言。”
刘秀、刘璜离开新野,率众抵达舂陵与哥哥刘縯汇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匡扶汉室的宏业。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