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海难默娘羽化 感恩德乡亲建祠
第四十一回 救海难默娘羽化 感恩德乡亲建祠
诗曰:
生死都为救众生,廿八青春投海中。
乡亲追思情无止,祖庙从此立岛峰。
话说这一日,赤脚大仙在灵霄殿向玉帝禀报默娘如何修行,如何收服晏公,如何组建水阙仙班等情状,最后道:“纵观海神所为,心志弥坚,累有功德,小仙以为当该归班,请旨定夺!”
玉帝听大仙禀报,自是欣慰,道:“琼霄临凡二十八载,功德既圆满,准汝所奏,九月初九归位。”
大仙道:“遵旨!”
赤脚大仙离了灵霄殿,径直来到湄洲岛。默娘伏地拜道:“拜见大仙!”
大仙道:“起来吧!”
默娘起身。大仙道:“汝原根基深厚,临凡二十八载又坚意修为,现已功成,玉帝恩准归班!”
“二十八载,天心处处关顾,大仙时时悉心,默娘感戴无尽!”
“该为之事,无须感戴。”大仙说道,“明日申时,湄峰高处,吾自会前来接汝。”说罢,起身离去。
默娘躬身一拜,道:“谢大仙!”
送别大仙后,行将归班的默娘心情反倒复杂起来。修真了道是临凡红尘的归宿,但尘缘尽时,竟然又这般难舍难分。这里养育了自己二十八年,自己的心身已经完全融入这方水土。这里的乡亲,个个憨厚朴实,虽不是亲人,却早已将自己当成了至亲的人。现在要离开他们,突然觉得已然紧密得无法分割。
默娘此时的心境极为沉重。她起身在屋内来回走走停停,不时摸摸这床、这台、这凳,一股浓烈的离别之情汹涌袭来。父亲已近古稀之年,母亲早过花甲,哥哥海难,嫂嫂寡居,自己这一离去,这个家就少了一个能撑得起来的人。尽管父母因养育了自己,日后亦会位列仙班,但现时怎么办?人亦罢,仙亦好,孝乃天性,血亲浓于水,怎能撇得下、舍得了!她的心里满是酸楚,尽管强忍着,但还是禁不住流下串串泪珠来。
默娘心绪极乱。她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股略带咸味的夜风拂过脸庞,虽然有点潮腻却亦清凉,这海风的味道再熟悉不过。
默娘望着深邃的夜空,只见繁星闪烁,静谧安详,空寂中尽显无限广博。她猛然意识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需要解脱苦难,又何必拘泥乡土亲情!再说,自己二十八年所做种种,父母以及乡亲们的理解支持里,又何尝不饱含他们的心愿和期盼。想到这里,默娘的心情顿时轻松许多,一个极清晰的念头随之涌出——本已融入,又何谈离开!
天亮了。一早,千里眼前来禀报,午时将有大风,东南向数十海里处,有日前出海的船队捕捞。
巳时,默娘只身飞临渔船所在的海域。她要在归班前,将最后一件该办的事情办完。
九月的海面,微风习习,浪花朵朵,虽有浪涌,却也不大。默娘对正在捕捞的渔民们道:“午时将有大风,大家赶快返航!”
众人听罢,纷纷收网折返。不料仍有两艘渔船,因捕捞不丰,船主心里有点不甘,手脚上的动作自然迟缓,默娘再三催促,这才极不甘心地收拾渔具返程。
哪知这一拖延,却已近午时,海面上大风骤起,一阵比一阵猛烈,落单的两艘渔船,极其艰难地行驶在风口浪尖。默娘一边施展功法平息浪潮,一边助推渔船前行。
过了一个多时辰,风浪仍不见减弱。默娘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疲劳袭来,眼见渔船还未脱险,心里一阵焦急。她想喘口气,哪知刚一松弛,滔天巨浪顿时涌起,向渔船汹涌劈来。她急忙重施法,已然力不从心。此时,默娘已意识到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便用尽最后的法力向两船推去。随着一股强劲力道,两艘船如离弦之箭破浪而去。默娘功法耗尽,疲累至极。当她下意识看脚下的这片汪洋时,忽然觉得这海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湛蓝,自己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对它眷恋。许是昨夜“本已融入,又何谈离开”的那个念头原本就是她的谶语——身体随即坠入到生前身后都为之勤恳操劳的大海之中……
默娘一经坠落,海面上顿时溅起一硕大的莲台浪花。默娘元神自莲台浪花处腾升而起,向湄洲岛驰来。
回到家,见父母与侍女小媚正在说话,默娘先是鞠了一躬,这才道:“双亲在上,今日是九九重阳,女儿去远处登高,阿爸阿妈保重!”
这些年来,默娘所做的一切,林氏夫妇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女儿不说他们也不问。今日听默娘言说远处登高,反倒有些意外。只听林父道:“放心前去,我们会照顾自己。”
小媚听了,忙道:“我跟小姐同去!”
默娘道:“此次登高,云程万里,你还是代我在家照顾双亲吧。”
说罢,看看时辰尚早,默娘又回自己住的屋内收拾一番,这才辞别双亲起程。出得门来,却见平日里相处十分投缘的姐妹们,在听说默娘要登高远行后,早已齐聚门口等候送行。默娘一一道别,先行登上岛峰。
众姐妹正行间,忽见空中銮舆翠盖,仪仗幢幡,纷至沓来,又闻丝竹和韵,八音齐奏,五彩祥云降于湄峰。默娘缓步登云,冉冉上升天际,彩云随之布合。送行的姐妹们这才明白,平日里相处的这位默娘,原来是仙女临凡,无不惊异感叹。
默娘由仪仗导随正行时,却见赤脚大仙与碧霄陪着观音菩萨在前等候。赤脚大仙道:“观音菩萨专意等汝,默娘快快拜见!”
默娘忙跪伏叩首道:“拜见观音菩萨!有劳观音大驾,默娘诚惶诚恐!”
观音菩萨道:“休要惶恐,快快请起!”默娘复叩谢罢,这才起身。
待默娘行罢礼,碧霄一揖拜道:“恭喜二姐!”
“三妹!”默娘上前与碧霄紧紧拥抱,却激动得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姐妹俩相拥一阵,默娘恢复了平静。当她再次看向观世音时,却见这位万众敬仰、慈航普度无数生灵、于自己有再造之恩的菩萨,正微笑着注视自己,内心涌出无限感激,道:“默娘临凡,菩萨再造,大恩大德,永垂天地!”
观音菩萨端详眼前这位海神,自是与众不同。但见:
秀发高绾影成帆,裙纱飘飘似波澜。
美目清澈透灵性,慧心颖悟亦自然。
雍容华贵福报相,超然脱俗绝尘凡。
归得仙班司靖海,众生福祚永延绵。
观音菩萨微笑着道:“道德天尊悲天悯人,遣汝担纲海神,吾只是举手之劳,不足言谢。”又对赤脚大仙道,“海神临凡,悠悠二十八载,除开自身修持,大仙功不可没。”
赤脚大仙忙道:“菩萨过奖!此乃小仙本分。”
观音菩萨又对默娘道:“道佛两教同为拔苦救难,普度众生。汝既肩负使命,当应始终不渝,担得起天下苍生,担得起道祖期望!”
默娘道:“默娘定当牢记菩萨教诲!”
“当初道德天尊莅临普陀山,吾曾许诺赠汝玉佩,今日就此相赠,亦了吾之心愿。”观音菩萨说着,宽袖轻轻一摆,一只晶莹剔透的玉如意早已托在了手中,“此物随吾数千年,已具灵性。吾将其化成一柄如意,寄望司职顺心如意。”
默娘躬身一揖,随即上前双手奉接,道:“菩萨赠默娘宝圭,即赠慈心于天下苍生。默娘绝不负菩萨厚望!”
菩萨心愿已了,遂对赤脚大仙道:“汝等陪海神觐见玉帝,就此别过!”说罢,足踏祥云朝普陀山而去。
赤脚大仙、碧霄与默娘齐声道:“恭送观音菩萨!”
默娘随大仙、碧霄来到灵霄殿,只见宝殿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紫气氤氲,一派喜庆。四大天师、托塔天王、太白金星等早已列班恭立。默娘紧走几步至龙座前跪伏道:“默娘拜见玉帝、王母娘娘!”
玉帝道:“平身!”
默娘谢恩,起身站定。玉帝再看默娘,端庄文静又显睿智灵气,豁达干练不乏持重沉稳,内心赞许,道:“汝临凡二十八载,矢志不渝,真心向道,终得功果圆满,可喜可贺!”
默娘道:“默娘所做,谨依玉帝旨意而为。二十八年,大仙、太乙天尊、玄通道长等精心护持,悉心传授功法,实实劳苦!”
王母道:“赤脚大仙等不遗余力,确实有功!”
大仙忙道:“此乃属职本分!”
“大仙不必过谦,吾自有区处。”玉帝说罢,又对默娘道,“今日归班担负海神之职,尚有几事须明了。”遂降旨:“宣水阙仙班上殿!”
值日功曹传旨,只见晏公率众鱼贯而入,跪伏叩拜后,在默娘身后依次站立。
玉帝道:“水阙仙班共一十八位仙家。先前七位,今新入班十位,还剩汝之父待天年后再行归班。”
玉帝所说的先前七位,乃晏公、四海龙王、嘉应、嘉佑,而新入班的十位为毛竹五水仙、木兰陂三水神、伏波二将军等众仙。
玉帝接着道:“汝等当于怖畏急难之中,亦威力感应之灵,戮力同心,祛除灾厄,殄灭魔障。”
晏公等众齐道:“吾等定恪尽职守,不负玉帝期许!”
“既组水阙仙班,当应赐以宫殿。”说罢,玉帝将宽阔的袍袖一甩,众仙看时,湄洲岛上空早已呈现数十座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壮丽俨然。
默娘率众仙再次叩拜:“谢玉帝隆恩!”
“汝等职司,凡江河湖海及其沿岸,不论上国番邦,凡法力所至,尽行施为。”玉帝从龙案上拿起一个宝盒,接着道,“再者,玉佩宝圭观世音已赠汝,此二十四颗定海神珠,原为汝兄赵公明之法器,商周交替流落西方佛国,道德天尊已托观世音寻回,今一并授汝,以助平风止浪。”玉帝说罢,示意玉女将宝匣送于默娘。
默娘接过看时,只见二十四颗黑色神珠,莹莹光鉴,灵灵生辉,两千多年前的往事一闪即逝,复跪伏谢恩,道:“默娘与水阙仙班众等,谨记玉帝钧旨,以急救海难为己任,造福苍生为己责,殷殷护国,勤勤佑民,同心协力,恪尽职守,不负玉帝期望!”
玉帝龙颜大悦,众仙谢恩辞退。
话说自九月初九日后,有关默娘升天的事迅速传遍十里八乡。湄洲岛的乡亲们在称奇的同时,心里又有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这些年来,无论强风灾害,无论水怪鬼祟,只要有默娘在,人们便有主心骨。现在,失重的感觉让乡亲们突然明白,他们已经离不开默娘,不能没有默娘!人们对默娘的无尽思念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乡亲们为失去他们的默娘而忧伤,又为失去庇护他们的神女而忧郁,进而还为他们的未来而彷徨。一段时日来,人们相见,不再是相互探询捕捞多寡,也不是平日生活的相互问候,而是代之以对默娘浓浓的感念、称颂与日思夜想的离愁别绪。湄洲岛上,众人的这种思绪形成了一种强烈氛围,严严实实笼罩空中,弥漫在每家每户每个角落,挥之不去!
乡亲们的思念之情默娘自然感知。除开海神的职司,湄洲岛的水土、湄洲岛的父老乡亲共同养育了自己二十八年,这份深情,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这些时日,自己又何尝不是被这种浓浓气氛所感染、所冲击!这天夜里,当默娘看见很多人在梦中呼唤着自己的名字时,即对全岛的乡亲们道:“在吾升天的地方建祠,乡亲们遇事祈祷,便会得到庇佑帮助。”
第二天,乡亲们不约而同来到湄峰默娘飞升之处,说着同样一个梦,随即商议如何将神女祠盖起来。商议停当,大家即动工修建,东家搬砖,西家添瓦,他家献椽,你家出工,没用几天峰顶就矗立起了一座祠堂。祠堂既成,乡亲们出于对默娘的无限崇敬,取名“通贤神女祠”,并安置牌位称作“通贤神女”。从此,人们在香火供奉中感念默娘,浓浓的思绪得以慰藉,找到了一种新的寄托和希望。
却说这一天,兴化东向的宁海桥头突然漂来一根巨木。这巨木不知从何处漂来,也不随流漂走。乡人合力打捞,只觉沉重无比,一时竟捞不起来。
这天晚上,当白日里打捞巨木的乡人带着疑惑进入梦乡时,只听默娘对他们道:“此木乃吾送来备刻金身之用,汝等速告知湄岛乡亲。”次日,这些乡人相互叙说梦中情景,惊奇之余,却也不敢怠慢,专门派人登岛传言。
岛上的乡亲们听得此事,即派人带上香表之物,前来迎请神木。一行人到了桥头,燃香焚表,叩头祷告毕,用绳索系木,呼号一声,没费多少力便将之拖上舟来,随即运抵湄洲黄螺港。众乡亲又是一番鸣炮燃香,便将巨木拖上岸来,早请得工匠,依着巨木形状纹理,竟然将神女的金身雕刻得栩栩如生。众人恭恭敬敬奉至牌位处,早晚香火不断。
话说湄洲岛众乡亲所建神女祠,因经济贫弱,不免简陋,但却十分灵验。何止是岛上民众,十里八乡前来参拜卜断的人早已络绎不绝。
也是造化定数。有位叫三宝的人,常年南来北往穿梭海上,做些贸易买卖。这年三月二十三日,三宝日前停泊湄岛的货船离港起碇时,这碇却起不上来。
看官当要明白!舟船在水上停泊,必得用一根绳索,一头系了粗重石墩抛在水中,另一头系于船上,这舟船才不会随水流漂走,如同北方牲口的笼头系在桩柱上一样。
货船上的人接连起碇,这碇像是生了根,任你再三使劲,仍胶着不动。船工潜入水中察看,只见一怪物黑魆魆,难辨头尾手脚;圆滚滚,却又似物非物,坐在碇上一动不动。船工慌恐,急报三宝。三宝大惊,自忖走南闯北,海浪穿行,从未遇见过这等蹊跷之事,忙上岸询问湄岛乡人:“此方何神最灵?”
乡人指着峰顶道:“有神女最显应。”
三宝又问:“何为神女?”
乡人遂将默娘灵异事迹说与三宝。三宝谢过,即到祠堂祷拜。
三宝祷毕,回到舟中,恍见神女飘至船上。船工重新起碇,一如从前,不费周折便起了上来。
三宝复至神女祠前,请来三炷香插在石缝间,跪拜道:“祈愿神女,此香为证,佑三宝一帆风顺,大获赀利,愿捐巨资修建宫殿,酬谢神恩!”
三宝是个守信的人。至此,他的心里头便有了对神女的信仰,率舟行驶汪洋,每遇风浪危急,或拈香仰祝,或跪伏祷告,果然一帆风顺,生意极是顺遂。
三年后,恰逢三月二十三日。三宝又回湄洲岛,即至神女祠还愿,却见三年前所插三炷香,悉数盘根萌芽化成三棵树,树树枝叶茂盛,郁郁香气缤纷,内心何止是震撼!遂捐重金,将原先简陋的祠堂重新扩建,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湄洲岛第一座祖庙更显恢宏壮阔。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