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受命点化 索仙姑慧心彻悟

第十四回 张果老受命点化 索仙姑慧心彻悟

诗曰:

慧根生就深又深,灵性从来不灭泯。

参禅悟道天性属,原来索姑非凡人。

话说翠姑白天牧羊纺线,夜晚穿梭织布,从未得歇息消停,又紧着忙将里里外外收拾整齐,洒扫浆洗,缝补针线,做得妥妥帖帖,为的是换得嫂嫂欢心,少些辱骂痛打。这样的日子不觉过了七年,翠姑已经十四岁了。邻里的叔伯婶姨自此称其为索姑。

十四岁的索姑,仙影初露,不仅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模样越发俊俏,而且,从骨子里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独显清纯与超凡脱俗。只有一样没有变——头上仍是光秃秃的,白日里没得一根头发。

此时的索姑,所经苦难的磨砺,一方面养就了她对父亲、哥哥甚至嫂嫂薛氏柔顺孝悌的性情;另一方面亦恰是这种磨砺,又使她萌动了超脱红尘、离世弃俗的心念。这些时日来,每日里仍旧在鹫岭牧羊,索姑反反复复思索着这件已经有了朦胧意识但又无法完全明白的事情。八年前的寒冬夜晚,斗姥所言尽管不多,但留存的印象却如斧凿刀刻。是啊,苦是什么?甜又是什么?苦到何时才是尽头?由己及人,虽然苦的形式不同,有疾病瘟疫之苦,有奔波劳顿之苦,有潦倒贫困之苦,等等,但终归还是一个苦。索姑有时坐着,有时站着,怔怔地凝思。凝思的时候,时而睁着双眼,看那峰那岭那石那木,慢慢在眼前消失,空空静止,寂寂默然;时而闭起双目,斗姥、仙女以及瘸腿长者忽而飘然而至,忽而影踪全无,洒脱逍遥,自由自在。

“神仙!”索姑下意识地说出了这两个字。“对,只有神仙才没有苦难,还能帮助别人解除苦难。”继而又想,“既然神仙能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成仙呢?”

几个月来,索姑一直沉浸在苦思冥想中,而且越想越深,直至不能自拔。这一天,当她睁着双眼,目不见物地凝思,忽地,远远看见天际有一长者倒骑一头白驴,背负道情筒,不紧不慢地朝鹫岭行来。

索姑很是纳闷,人骑毛驴都是正面跨坐,这长者倒是稀奇,却是倒骑反坐,不禁笑出声来。

倒骑毛驴的长者听得笑声,转身拍拍驴肩,顺势下了驴背,那白驴即变成一张白纸。长者取下道情筒,将白纸重叠置入后,这才问索姑道:“汝这女娃,别是笑吾毛驴倒骑,笑吾有违常理?”

索姑不免诧异,早已止了笑,道:“明知有违常理,却是任性而为,实是可笑。”

长者道:“有些事,按常理往往不能通达,反逆着却可知晓。譬如这苦与甜,思苦寻不得根,反着思甜不就通晓?”

长者寥寥数语,恰恰点中了索姑所思之要害。索姑不禁肃然起敬,双膝微微一曲,两手在腰下合拢盈盈施了一礼,道:“长者高人,祈愿赐教!”

长者白发如银,面容慈祥和蔼,性情极是洒脱豁达,待索姑施罢礼,炯炯有神的双目将索姑从头到脚扫视一遍。只见这索姑,白里透红的圆脸上,杏眼灵气,柳眉秀美,鼻端玲珑周正,唇红齿皓,高挑身段,虽是粗布装束,却裹不住与生俱来的清纯品质。长者点点头在心里赞道,“果然不同凡俗!”随即顺着前面的话道:“世间之人,遇着苦难,总是无休止抱怨,却不思这苦的含义。苦与甜,一事之两面,无苦亦无甜,有甜必有苦。既然,苦是为着甜,那么受不得苦即得不到甜。显而易见,甜为根本,苦含其中;苦尽,甜自来。问题在于这苦的过程,有无吃苦的耐力至为关键。再者,如何经苦不觉苦,苦中作乐,苦亦能甜,这才有得乐趣。试想上一想,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不弃愁留乐,身心快活一些?”

索姑道:“长者此说,小女能否这样子理解,苦与甜,好比树木根与果,根之存在,本是为着果,中间却存着诸多艰辛,纾困解难,最终才得硕果,换得甘甜。纾困解难,需得坚忍不拔,是为必备之品质。又在此过程,苦中作甜,持有的是超然心境,虽苦犹甜。”

长者闻言,赞许道:“正是此意!”

长者继续道:“然而世间之人,为着这甜,总是一个劲地朝前想着、奔着,却很少有人向后看。殊不知,这前与后大有讲究。从苦到甜的过程,前后不仅是因与果,而且还是通达两端的中段之必须。通达的过程,走得正与走得歪,结果截然不同,需得时常检点与矫正。汝笑吾倒骑毛驴,有违常理。汝却不知,过去没有骑驴时,吾时常反思自己走过的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有走正的,有走歪的,正的坚持,歪的纠偏。不然,自是到不了目的地。后来有了驴骑,驴只会前行,不会倒着走,要倒着走,还不如反转头来走回头路。而这样一来,自然是返回原地,到不了目的地。以此,吾原来养就的后观检视之习性,在有了驴骑后,自然反坐倒骑,驴之蹄代吾之步,随时检视纠偏,是为顺利到达目的地。”

直到听得长者这一番说辞,索姑猛然醒悟,接过长者的话道:“人之一生,生与死,是为出发地与目的地。生为着什么,亦即到哪里去,去哪里做什么,是为目标与信念。确立了目标信念,除不懈追求,重要的还在于走得正。走得正,方可确保顺利抵达;走得不正,难免会误入歧途。以至,需要时常回过头来检视纠偏。”

长者欣慰地一笑,道:“汝这女娃,倒是聪颖得紧。”

索姑听得夸奖,脸上立现通红,不好意思起来,随即又恢复了常态,说出埋藏在胸中的另一番话来:“长者当是位列仙班,敢问仙号大名?若是为难,勿说无妨。小女只是想求教长者,怎的才能修成神仙?”

长者听了索姑的对答,已知其不仅领悟力非凡,现又言修道成仙,更是志向高远,心中十分欣慰。只是还有一点,这志向的目的动机又是什么,还得再问上一问:“吾乃张果老。汝所言修仙,不知所为何来?”

索姑闻言,随即一揖拜道:“小女有眼不识仙尊,还请恕罪!”拜罢接着道,“小女修仙,为的不仅使自己脱离世尘苦难,还为拔除人间之苦难!”

张果老继续问道:“如此怎说?”

索姑道:“先说使自己脱离尘世苦难。自从出世,小女两岁丧母,生逢不幸,遇着悍嫂,尝遍苦辛。小女所经所历,其情何堪?其苦何堪?年幼时曾遇斗姥、仙姑、瘸腿老者,现在想来,这些仙尊没有烦恼、没有苦难,由此萌动了修仙的心念。这段时日,小女反复思虑仍不能明确,今日所幸遇到仙尊,聆听教诲,豁然贯通,修仙的信念终得确立。明白了这一层,回过头再看,自己所经苦难,又是值得!说是值得,不仅在于性情得以历练,意志得以磨砺,更还在于透彻感悟人生,今后的追求再无更易。再说这拔除人间苦难。世间之人,经历苦难何其多!这些苦难虽形式不同,质苦却是一样。世人怎的才能少些苦难?小女亦思之许久。如前所说,斗姥、瘸腿长者等,既然能帮助小女解除苦难,自然也能为世人解除,不正是唯有神仙才可作为?这样说只是一层。另外一层,则是如仙尊所言,怎的让世人踪正不歪,随时纠偏,不误入歧途。而这又非小女所能力及,唯有神仙才能做到。小女斗胆,将自己所思尽数坦言,对与不对,请仙尊赐教!”

听索姑娓娓道出真言,张果老已完全明白了,眼前的这位仙界临凡的女子,修真悟道慧根极深,超凡脱俗之志已坚,遂道:“索姑听令!吾奉玉皇大帝之命,又受斗姥之托,前来点化于汝。汝所言修仙,乃修行悟真。此真,乃吾道之真。吾道之真,在于济世救民,普度众生。汝本位列仙班,肩负使命,降生红尘,本性不移,其志可嘉。从今始,吾传授道法于汝,汝须静心习研,以图功果。”

索姑听罢,内心万分激动,自己的愿望终于能得以实现!至于什么位列仙班,什么红尘使命,尽管听得一头雾水,但此时她顾不上多问,紧要的是既然仙尊传授功法,自当要行拜师之礼。当索姑正要跪拜时,张果老阻止道:“拜师之礼行不得!灵宝天尊已为汝之尊师,吾只是受命点化而已。至于汝之身世,待功果圆满,自会晓得。”

索姑一怔,随即盈盈一揖,道:“小女谢过仙尊!”

随后,张果老将悟道至理与修行之法,依先易后难教授些与索姑,最后道:“修真悟道,非一日之功,须得恒久毅力,坚持不懈,勤勉习研。汝为初修,又还需循序渐进,不可企图猛进。”

索姑拜道:“谨遵仙尊教诲!”

待索姑说罢,张果老从道情筒里拿出那张白纸摊在地上,只见右手向沟底绕了绕,早有水喷雾般均匀地洒在纸面,那白纸被水汽湿透,又变成一头白驴。张果老跃上驴背,依旧是倒骑反坐,背负道情筒,微笑着向索姑点点头,这驴就迈着不紧不慢的蹄步离去了。

索姑惊异,忙躬身道:“仙尊慢走!”直起身来目送张果老消失在天际,这才依着所传功法练习起来。索姑,也即碧霄,与张果老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这是后话,不提。

话说这段时间,索姑日夜勤奋习研,本就生具慧根,悟性极高,又加上张果老勤勤指点,功法已大有长进。

这一天,索姑依旧赶着羊群到鹫岭放牧。早饭后出门,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谁知午后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一场暴雨骤然而降。哥哥索朗担心索姑无处躲避,忙忙披上蓑衣,带着雨具朝鹫岭奔来。

就在索郎喘着粗气冒着大雨狂奔到鹫岭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索姑坐在一棵槐树下,盘腿闭目,双手合十,羊群静静围卧树下反刍着草食,槐树周围的地上竟然是干的!

原来,索姑在天空乌云翻滚时,便将羊群归拢槐树下,随即用功法罩住上空,倾盆大雨没有一滴飘落进来。索郎哪会晓得其中的道理,不禁在心里头存了疑问,不言声地折返家去。

晚上羊群归圈,索郎问索姑道:“今日骤雨,怎么没有淋到妹妹?”

索姑笑道:“哥哥还是莫问的好。”

索郎是个实诚人,果然就不再问。只是,这心里头的疑问却是已变成了一团疑云。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