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艰辛体察民间苦 拜尊师无畏路途遥
第三回 历艰辛体察民间苦 拜尊师无畏路途遥
诗曰:
蓬莱昆仑两相远,万水千山亦等闲。
从此踏入大道门,修得正果归仙班。
话说三霄姐妹辞别极祖,离开蓬莱,一路向西行来,寻那昆仑山拜师。从蓬莱到昆仑,相隔万水千山,横贯华夏大半,遥遥路途,艰辛自是必然。这三霄姐妹,依极祖所嘱前去拜师,因尚无功法,自然不能腾云驾雾,也无坐骑代步,只得靠双脚跋山涉水,奔投目的之地。好在仙体为灵骨应化,不食人间烟火,倒是省去许多麻烦。
三姐妹离了蓬莱,一路夜宿晓行,有时借住村民茅屋,有时露宿荒野,风吹日晒,雨淋霜打,时而酷热难耐,时而寒冷难挡,历经说不尽的艰辛。这种艰辛只是体力和意志的历练与磨砺,而让三霄姐妹心灵产生震撼,并由此而生发出慈悲心、怜悯情的则是一路的所见所闻。所到之处,那些以部族划分而成村落的人,用石刀石具种植谷粟蔬菜以维持生计。有的地方久旱不雨,土地龟裂,有的地方阴雨连绵,洪水泛滥,田地里正常年景本就收成不丰,若遇旱涝,谷蔬不熟,自然饥馑。还有的村落靠捕猎维持生计,猎人时常遭遇大虫侵袭,伤害自是难免。人们耕作、捕猎,常年辛劳奔波,却又难得平安温饱。尽管已经有了织布的技术,但原料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穿衣需求,一路上曾遇见不少人仍用兽皮御寒遮羞。
这一日黄昏,三姐妹来到一数百口人的村落投宿。
三霄穿着鲜亮,与当地村民衣着反差悬殊,人们既羡慕又惊异,禁不住啧啧赞叹。到了夜晚,只见全部落男女老幼,燃着松明火把,跪在一空地上,先是由首领祝祷一番,随后众人齐叩头膜拜,拜罢又祷,祷完再拜,极其庄严诚恳。
碧霄问一老者道:“何以跪拜?”
老者道:“村里孩子出痘,祈祷天神消瘟祛灾。”
云霄道:“已祈祷几日?”
老者道:“三日。”
琼霄道:“可济得事?”
老者道:“这一带瘟疫频发,每遇瘟我等便祈祷……”话还未说完,人群里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显然是有孩子夭折了。
老者朝人群里看了看,接着道:“这次遭瘟,虽已祈祷多日,但不知怎的,唉!”说着不由叹了口气,内心的无奈尽显于那张沧桑的脸上。
这天晚上,三霄第一次看到人们祈祷,也第一次目睹四名幼童因痘而亡。当人们焚烧幼尸时,失去孩子的母亲们撕心裂肺地哭嚎起来,那哭声撕破夜空,传出很远很远。看着这景况,闻听这哀嚎,三霄姐妹内心积满了痛楚,却是不晓得用什么办法解救,更不晓得拜师修行与眼前所发生的事又有什么关联。
三姐妹就这样迤逦西行,非止一日,来到昆仑山下。鸿钧极祖一气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将道法传三门徒,分上清、灵宝、太上三派,亦即阐、截、人道三教。阐教由元始天尊统属,截教为灵宝天尊统辖,人道则由道德天尊统领。
这昆仑山横亘连绵,却分东西两向。东向为东昆仑,阐教宗师居玉虚宫;西向为西昆仑,截教宗师居碧游宫;人道宗师则在大罗宫玄都洞。三霄看这西昆仑,奇峰突兀,迥然卓立,雄踞于起伏连绵的群山中,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紫烟缥缈,瑞气涌传,玉宇琼楼,巍峨壮观,好一处道仙宜居之地!
三姐妹边观赏边赞叹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喝:“何人在此窥探?”
三霄循声望去,见一面目狰狞的壮汉正盯着她们。
这情状早已惹恼了碧霄,道:“汝是何人?如此凶巴巴作甚?!”
壮汉紧跨几步来到三霄面前,道:“吾乃护法灵官,闲杂人等勿得擅入!”
云霄见状忙分解道:“这位灵官,吾等奉鸿钧老者之命,前来昆仑拜师,初来不晓得规矩,还请包涵!”
灵官闻言道:“投拜灵宝天尊,可是三霄?”
云霄道:“正是。灵官能否代为禀奏?”
灵官道:“天尊已嘱咐过,原来却是汝等三位。请随吾来。”说罢,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碧霄,这才前面引路,朝碧游宫行来。
就在灵官的目光投过来时,碧霄微笑着向灵官点了点头,刚才的那误会算是化解了。
三姐妹随灵官行至碧游宫,一童儿早已在门口等候,灵官如此这般地向童儿说了一通,即转身离去。
三姐妹随童儿进到宫来,只见一长者双目微闭,趺坐莲台,三花聚顶,毫光隐现,浓眉美髯,鼻挺口阔,左手掐诀,右手执拂尘,以万劫不坏之体,激风雷荡乾坤,参天地玄黄之理,大无外微无内。三姐妹未曾开口,就先已感受到了天尊透出的强大震慑力,还有种不怒自威、令人仰止敬畏的强烈感染力。这便是灵宝宗师的风范了。
就在三姐妹打量时,只听一旁的护法天君道:“来者何不跪拜天尊?”
三霄闻言,急忙跪伏在地,齐道:“吾等拜见灵宝天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