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真性彻悟人生 择道场超度亡魂

第三十一回 显真性彻悟人生 择道场超度亡魂

诗曰:

尘缘尽时道性显,富贵荣华如云烟。

坚意修真为济世,超度忠魂筑宫观。

话说杜期杀人事件,对刘璜的冲击是巨大的。平心而论,以刘璜的秉性,卷入这一事件,实是始料不及。她明白,无论她的皇弟刘秀,也无论洛阳令董宣,起码主观上对她不存在故意伤害的意愿,但这心里头总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连她自己也品味不清。

不久又发生的另一件事,让刘璜无意中再次受得了屈辱和伤害。

却说光武帝刘秀对姐姐感情极深,在胡珍阵亡后,看到刘璜悲恸天地,哭得死去活来,便暗暗发誓,要尽一切可能让姐姐过上比一般人更幸福的生活。现在,自己坐了天下,赐封食邑之地,修建公主府,该配享的已经都有了,剩下来的当应为姐姐续了婚姻之弦,这才算完满。

刘秀知道刘璜的心性。“姐姐续弦,要让她在满朝文武中挑选。”刘秀暗定了这样一个主意。

这一日,刘秀派人接来姐姐,聊起朝中的事来。

刘秀道:“自朕登基,励精图治,中兴汉室。依着现时情形,姐姐以为如何?”

刘璜道:“武功文治,各有千秋。”

“具体而言呢?”

“就武而言,坐拥天下,恢复汉室,是打出来的。但陇西、巴蜀之地尚未一统。”

“将士正在征讨,假以时日,必能一统。文治呢?”

“文治初显成效。照此下去,中兴宏业,当会实现。”

“满朝文武,德、才、能、貌者,谁属?”

“外戚不干朝政,皇弟何必多问?”

“无妨,姐姐尽可直言。”

“武将个个耿忠英勇,出类拔萃者,邓禹运筹谋略,耿弇文武兼备,寇恂堪比萧何,马援忠智无双。”

“文臣呢?”

“观文治之大臣,亦是人人贤能忠勤,如皇弟所言,德、才、能、貌齐全者,当属大司空宋弘。”

刘秀点点头,又聊些别的事情,看看时辰不早,刘璜告辞回府。

过了两日,刘秀接来姐姐,正在说话时,只听黄门道:“启禀万岁,大司空宋弘觐见。”

“宣!”刘秀又对刘璜道:“姐姐暂避屏风后,待朕见过宋弘再叙。”

宋弘进殿,行罢礼,刘秀赐坐,询问一些纠察弹劾官吏、民间官司诉讼的事情,宋弘一一回禀。

“爱卿妻室何处?”刘秀将话题转到家常上来。

“洛阳。”

“子、女为几?”

“一双。”

刘璜在屏风后,听前殿君臣说话,先前所说都是些平常之事,知刘秀并无要事召见大司空,此时又聊起家常,只觉得皇弟倒是体贴臣子。

沉默一阵子,刘秀开始试探。

“朕闻富而易妻,贵而忘交,乃人之常情。爱卿以为然否?”

宋弘闻言,即正色道:“陛下,臣亦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为做人之本。”

刘璜闻言大惊。

刘秀心道:“此事撮合不成了。”

君臣均已知对方之意,又说些场面上的话,宋弘告辞。

刘璜从屏风后走出,有些生气地说道:“皇弟,你这是干什么!”

刘秀道:“本想为姐姐续弦,看来此事不谐。”

“这又是何必!传了出去,姐姐的名声、皇弟的名声何存?”

“管那些虚名做什么?朕只想让姐姐过得舒心。”

循着事情演变的轨迹,从中不难看出,刘秀人格上亦具两面性。首先,他对姐姐刘璜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同时对江山的稳固也是清醒的。江山与姐姐,当然是江山为重。对董宣的处置,一面是言语上的斥责,一面又在褒奖;一边强逼着董宣为姐姐赔罪,以期使事态得以平息,一边又在事件处置之后,特奖励董宣三十万金。其次,在对待刘璜的婚姻上,一方面,为着治理天下,为着江山稳固,极力倡导、推崇礼教。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受约束、不讲礼教——明明大司空宋弘有家有室,却要试探着让其富而易妻。本意是为了公主姐姐幸福,而事实上恰恰又给另外一个人提供了青史留名的机会。同样的原因——刘璜是公主,宋弘更易成名和留名。

公主的种种不幸,她自己当真百口难辩,但绝不影响弟弟作为非凡帝王的形象。

刘璜明白,她的皇弟煞费苦心,全都是为了自己,尽管做法欠妥,但面对这份真情,还能说什么呢?当然,也怪自己,若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皇弟说明白,不也就免去了今天的尴尬?刘璜叹了口气,道:“皇弟费心,但大可不必。人这一生,匆匆数十年。于我而言,续弦之事已无必要,年龄且不去说,有生之年,当该做点自己该做的事情。”

刘秀道:“姐姐勿再说什么年龄大,也别再胡乱想些别的什么,何必心灰意冷?遭遇不幸,本就已苦,何必让这苦延续折磨?想法子改变,这才紧要。”

刘璜道:“皇弟,跟你说这些,绝不是姐姐心灰意冷,而是另有原因。遭遇不幸,说内心不伤痛那是假话,痛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这些日子我想得最多的是,汉室恢复是用万千将士生命换来的,而胡珍,不过是其中一员罢了。胡珍阵亡,我们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悲痛,而那些千千万万阵亡将士,他们的妻儿父母又何尝不是彻骨入髓般疼痛。况且,我们活着的人,比起阵亡的人何止是幸运!只是一味地悲痛,或者因此而消沉,那实实不可取,应当考虑为这些阵亡之人做点什么。”

刘秀对姐姐的敬重,又加深了几分。

刘璜继续道:“至于做什么,待思虑透彻了,再与皇弟商量。”

刘秀点了点头,只能顺着姐姐的意思了。

刘璜依循为阵亡将士做点什么这个想法,渐渐清晰起来。抚恤阵亡将士亲属,那是朝廷的事情,而自己要做的当是另一件事——超度这些亡魂。

这个想法一经确立,刘璜便一连数日在洛阳城访察打醮围坛做法事的场所。寻遍大街小巷,竟然没有一处如意的地方,这又使她陷入新的焦虑不宁之中。

这天晚上,刘璜又为法事场所困扰得难以入眠。鸡鸣前,这才进入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状态。不知怎的,她出了洛阳城,一路向南行来,也不知走了多远,却看到了一处所在。但见:轻雾似纱,瑞气如练,古槐粗犷,松柏苍劲,四周极是静谧安详。这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场所吗?心里还在想时,不觉醒了。

洗漱毕,匆匆用过早膳,刘璜来到皇宫,将超度阵亡将士的想法说与刘秀,最后道:“寻遍洛阳城,做法事场所总不遂意,我想走得远一点,看看能不能寻觅得到。”

刘秀听后道:“超度亡魂,是为善举,不论亡者之魂,还是天下黎民,必会为之称颂。不知姐姐到何地查访?”

刘璜道:“具体在什么地方,连我也说不清。依着感觉,总是向南吧。”

刘秀道:“我调禁军随车驾护卫。如若寻得,不论何地,朕定会遂了姐姐的心愿。”

刘璜道:“查访场所,全在心意;法事设坛,更在虔诚。禁军护卫却是没有必要,带上仆人便可。至于落脚何处,待查访后再做商议。”

刘秀点了点头道:“只是辛苦姐姐了!”

次日,刘璜带着车马随从,一路向南,夜宿晓行,对照着梦里的场景,走走停停,一路查访。非止一日,旅程也在数百里之外,却已到了封地的最北端——裕州。

第一次到食邑之地,心里自然有种亲近感,也说不清是什么缘故,刘璜便在这里十分仔细地察看起来。

裕州属宛城郡治。这里人口稠密,商贾云集,买卖兴旺,自有一番繁华景象。刘璜一行是由北向南而来的,在距离裕州城不远处,梦中的那幅画卷竟展现在了眼前——除了那松那槐,那云那雾,却还有修竹千竿,劲节凌云,杨柳摆风,水接垂枝。刘璜再看四周,北向为七峰山,峰顶紫气氤氲,呈现出无限祥瑞;东向有潘河水,经年滔滔奔流,更显勃勃生机;西向临古驿道,往来人流不息,通连地脉旺气;南向便是繁华古镇,早汇聚了腾腾人气。靠山,临水,傍道,人气,当是最为理想的建庙筑宫之地!

此时的刘璜,觉得自己的心身已与这方天地完全融在一起,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安然。随即,她让总管实地做了丈量,便在心里勾画建造宫观的事来。

回到洛阳,刘璜将此行访查说与刘秀,因道场选址本就在封地,倒是省去了许多麻烦。光武帝从库府调拨银两,又诏谕宛城太守派工选料,巧匠精作,朝廷派员监造,兴建皇家宫观,务必三年内竣工,云云。

朝廷钦差拿着依刘璜想定绘制的庙工图,与宛城太守一道,大兴土木,督工建造,不出三年,这座占地四十余亩的皇家道观即告落成。观内沿中轴线依灵官、斗姥、真武、王母、天爷、三清等顺序,修殿建阁,装塑金身,座座金碧辉煌,幢幢雕梁画栋。右厢为禅堂,左厢便是专门做法事的道场。

刘璜是在接到道观落成的禀报后,即动身赶来的。

甫入道观,她便有一种如同回到家的温馨亲切之感。每座庙宇,完全依自己的构想建造,心中自是十分欣慰。待安顿就绪,刘璜即着手准备超度亡魂的法事来。

这一天是黄道吉日。刘璜着人早在道观内精心布置,只见数丈长的木桌上,端正摆放着神祇牌位。每个牌位前置一精致香炉,炉内早已燃了清香。木桌后边高高竖立着一面招魂幡。法事场所四周,白纱环绕,黑幛遮罩,松枝青翠,菊花鲜活,直把个超度亡魂的场所装点得格外肃穆庄严。除宛城太守、钦差督造大臣,还有随公主前来的专司祭祀的太常丞及太祝令,裕州“三老”和数千庶民,密匝匝在木桌前站立。

看看时辰已到,只听太常丞朗声道:“超度阵亡将士之法会开典!”

刘璜在坛前率众人行叩拜之礼。拜毕,太祝令即将光武帝的祝文朗朗诵读起来。

皇天后土,百神诸尊:

自高祖立汉,历经二百余载,莽贼逆篡,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朕承天应民,揭竿而起,诛灭逆莽,中兴汉室。然,依朕一己之力,何能成就汉室宏业?全赖民心支撑,将士用命,方始得以圆满。

呜呼!千万将士,前仆后继,血洒疆场,惊天地,泣鬼神。朕每每思之,寝难安,食无味。今湖阳公主专设道场,打醮诵经,凡诛莽阵亡将士,齐聚幡下,尽行超度。

待太祝令诵读毕,原本朗朗晴空,风和日丽,霎时,阴风飒飒,残雾团团,日无光泽,山河惨淡。分明是万千亡魂齐至,受领皇家诵经超度了!

刘璜又对着诸神位拜了三拜,道——

天爷、娘娘、诸尊神祇:

匡扶汉室,实为苍生,响应者何止万千。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幸存者成就栋梁,捐躯者是为忠魂。弃家扶汉,舍身为国,其情壮哉!既为忠魂,当应各有所归。

叩祈天爷、娘娘及诸尊神祇,告慰忠魂,超度亡灵,为刘璜之愿,亦为天下民之愿。今设此坛,以三年之期,专行诵经超拔。凡忠魂一日不得超生,刘璜便一日祈祷不止,直至超度尽净,方撤坛降幡!

刘璜刚祷毕,只见招魂幡被一阵大风旋起,在空中左晃右摆、上下起舞。许是亡魂们为公主的诚心感动,挥舞起这巨幡示意感激。

刘璜祈祷所说的天爷,亦即玉皇大帝,此时率众仙莅临宫观上空,闻刘璜说得恳切,知是红尘历练已得彻悟,真性已经显现,而超度亡魂之举,又是修行的一大功德,遂对众仙道:“云霄彻悟,心性向道,超度忠魂,真诚可嘉。汝等务以三载之期,圆其所愿!阎君掌管生死簿,可将征伐新莽阵亡将士尽行勾画,免去一切罪愆,以便早日超生。”

说罢,玉帝又对站立一旁的琼霄、碧霄道:“汝等执掌出生先后,阎君勾画亡魂之名,着其尽速转世。”

阎君与琼霄、碧霄齐道:“遵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