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拒阻清军 靖海侯鏖战澎湖
第五十五回 延平王拒阻清军 靖海侯鏖战澎湖
诗曰:
施琅劲旅征台澎,华夏疆域成一统。
天妃衣湿沧海水,功德彪炳千秋颂。
话说施琅在平海卫月余,到了同年十二月底,奉了总督姚启圣之命,率舟师向澎湖进发。行驶一夜一日,却才到乌坵洋面——姚总督预期的北风并未如期而至。因无风鼓帆,舟师不得不原路折返。
三百余艘的特大编队,后队变前队,缓缓回师。行不多时,日已西沉。随着夜幕降临,原指望的冬季北风没来,反倒是反方向的西南强风骤至。顷刻之间,海面上巨浪滔天,将那依序航行的编队颠簸得早已乱了阵形,继而又随波涛飘荡洋外。月黑风高,浪猛涌急,没有灯火,又无法联络消息,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了。
施琅心急如焚。皇帝的期许,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眼睁睁让这阵强风付水而流了。他现在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祷告。
祷告毕,这风并没有丝毫减弱,浪涛如山岳般劈船砸来,没得丁点消停。施琅心想,就自己而言,对皇上不可谓不忠——遇到这样的明君,才有自己的今天,上刀山下火海,肝脑涂地绝不会皱眉头;对天妃不可谓不诚——信奉敬仰从无半点动摇,生逢战乱,浴血沙场,在腥风血雨中过日子,大小战前祝祷,总得天妃助佑。而于天妃恩德,自己亦尽力回报。此次出征,尽管台岛早已有分灵,自己仍请了尊黑面天妃金身,待征战成功后,专修庙宇安奉,让岛上民众更多地沐浴圣恩、追随敬奉。常言诚能通神,自己似乎已将命运全交给了天妃啊,为什么此次出征竟然如此不顺?先是扬帆无风,后是强风摧残,能解释通的只剩最后一条——天不灭郑,人力何为?
施琅就这样在舱室里想着。他已无法管顾编队的生死去向了。
正当施琅祷告时,天妃率尚书、拿公、千里眼、顺风耳及海、潮全班莅临上空,吩咐拿公牵了楼船和临近的几艘战船送至平海港口,其余诸尊,各引业已七零八散的舟船,于湄洲澳集结。
还在施琅焦虑与无奈时,亲兵禀报道:“大人,坐船已抵平海澳。”
施琅几乎是从舱室里蹦出来的。当他隐约看到港口时,两腿顿觉乏力,双手紧抓住船舷护栏,这才没有倒下来。
次日,浪涛虽然不似昨日澎湃,但仍翻腾不止。施琅忧心水师,一早即遣随自己回港的左营千总刘春带领舟船分头寻找。依着他的经验,昨夜那风势,水师只怕能十存四五已是万幸。转而又想,自己能安然回港,肯定是天妃佑助。那么,自然就有理由相信,天妃会将整个船队拯救。
寻找编队的船行至湄洲澳,只见数百艘战船,密密麻麻拥在澳里。刘春忙令清点船只损毁及人员伤亡情况,竟然一船不少、一人未亡。只听得满澳军士纷纷议论昨夜遇到的奇异——
风浪之中,船队早已被吹散,随巨涛颠上簸下,随波逐流。众军士面对如此险境,想着只怕要成为鱼腹之物,胆小的竟放了声哭嚎。就在数万人同时绝望时,数百战船船艏即现灯笼火光,隐约有挽缆的动静,又过不多时,船队早漂到这湄洲澳里来。
正月初四,施琅率各镇营将领赴湄洲祖庙,捐金重修梳妆楼、朝天阁。不提。
过罢年,施琅重新起航,因无风助力,又无功而返。
连续两次出征,证明姚启圣借冬季北风征台的意图无法达成,总督乃至朝廷不得不放弃原航渡方案,全权交由施琅相机进取。这年四月,施琅移师铜山。
到了六月,期盼已久的西南季风终于到来,施琅即令编队扬帆,浩浩荡荡向澎湖列屿进发。先是,水师攻克花屿、猫屿、草屿,又乘南风进泊八罩,逐一攻夺澎湖外围岛屿,这是六月十六日的事情。
抵近澎湖,已是六月十八日。这天夜里,天妃至左营梦示千总刘春:“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可得台湾。”刘春将天妃圣言说与施琅,施琅不无感叹。
却说郑军守卫澎湖的是掌控郑氏集团军事大权的刘国轩。这位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战将明白,此役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役。输了战事,自然没有回旋余地,只有击败清军,台湾方可言守。为加强防御,他早已环澎湖四周筑短墙,配置腰铳,建立了数十里长的堡垒,专等清军到来。
待施琅夺取外围岛屿进攻主岛时,东南方风起云涌,刘国轩望见,道:“飓风发作,清军必翻覆汪洋!”言罢,又闻雷声滚滚,即拍案而起,道:“天命如此,今日必败无疑!”
却说天妃率海、潮众仙至两军阵前时,延平王郑成功已先一步到达。天妃再看东南上空乌云,心里已然明白,即对五水仙道:“速将云雨收去!”
五水仙答应一声,腾空而去。
郑成功见是天妃,紧趋几步至前,深深一揖道:“小王参见天妃!”
天妃道:“延平王不必多礼!汝来此地,想必亦是为着争战之事?”言语里含了责问的意思。
郑成功道:“反清复明,为吾遗愿。清贼犯境,如何能坐视不管!”
天妃道:“延平王,汝对明一片忠心,收复台岛,有功社稷……”
还未待天妃说完,郑成功即抢过话道:“天妃大恩,小王铭记在心!”这大恩自然是指天妃鹿耳门助潮之恩。郑成功抢着说出,除了谢恩,还表达出了一码归一码的意思。
天妃道:“言此往事,并非让汝感恩戴德,而是要汝明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爱新觉罗氏尽管非汉人,然其上应天命,继了大统;朱氏经历十数朝,已然寿终正寝。兴亡之事,天命所归。设若抱残守缺,将那腐朽之朝延续今日,社会还有得清明进步?天纲还能以继伦常?如汝这般,若是谓忠,彼时能说得耿忠,此时不过是愚忠。现汝已位列仙班,当该明白顺逆之理!”
郑成功道:“吾身为明臣,与清贼水火不容。只要有吾在,必要阻了清贼犯台!”
天妃不由有些愠怒,道:“延平王,汝现为在籍之仙,难不成要逆天而行?”
郑成功无言。
天妃缓和了语气,接着道:“顺势而行,方为道法。身为仙家,汝不是不知,而是另有怨心!”
郑成功被天妃说中心事,也不隐瞒,即道:“吾绝不容汉之奸贼在此张狂!”这汉奸分明是指施琅了。
天妃愠怒又生,道:“延平王,想不到汝仍是如此气量。汝杀其父兄子侄,这不共戴天之仇,施琅向谁去报?施琅为神州一统,捐弃私仇,拼身报效国家,这且不说,只那康熙帝面前,已立了誓言,平台之日,当祭拜汝延平王;底定之时,必善待郑氏血脉。如此胸襟,还要怎样才能顺了汝胸中之气?”
郑成功道:“挟公器泄私愤而已!”
话说至此,早已惹怒众仙,只听顺风耳道:“延平王,天妃一片苦心,汝却冥顽不化,多说已是无益。这样吧,吾和千里眼与延平王过上几招,若是延平王赢得,任凭处置自无话说;如若不能赢得,还请延平王遵天妃旨意,勿管此事!”说罢,也不管天妃是否允准,抡起手中法器,即向郑成功扑来。
东南向尽管响了雷,风雨却未至,乌云渐渐又尽行散去。刘国轩失算了。
却说施琅遣游击蓝理先行攻击。郑军见状,亦遣船乘潮四面合围,火炮震天,箭如飞蝗,厮杀得十分惨烈。施琅即命自己所乘楼船直驶郑军阵内,左突右撞,奋力冲杀,将郑军舟船冲突得不敢近前。正在此时,万万没想到的是,只顾了全神贯注指挥拼杀,如蝗之流矢,却有一支端端射中施琅右目——幸亏流矢飞至时已没了劲道。“哎哟!”只听他大叫一声,一阵钻心的剧痛随即袭遍全身。施琅忙掏出锦帕,捂了伤目,鲜血立时浸透,却仍然站立战台,号令水师激战。
郑成功的一柄掩月刀,神出鬼没,劈杀十分沉稳。千里眼、顺风耳虽是以二敌一,怎奈功法差了火候。战不多时,便已险象环生,只剩得招架之功,哪还有还手之力。郑成功却将胸中的怨怒之气尽用在了法器上,越战越勇,越战越狠。左边出击,千里眼手中法器差点被震落;右边击挡,顺风耳的虎口立时发麻。
如此境况,天妃想着该怎样了结时,施琅受伤大叫的声音传了来。天妃圣心一动,玄微秘法瞬时即松,郑成功与千里眼、顺风耳拼斗激荡的巨浪随之涌起。因天妃等众仙距离海面极低,那一堆浪涌卷来,直将天妃衣袍尽湿。
却说施琅率水师进驻平海卫后,尽管朝廷尚未行文,但在这段时间,原先内迁之民纷纷复归故居,修葺祖宅,重耕农田,人烟已稠密起来。这一天,平海一蔡姓乡民到天妃宫祈祷家中一桩事由,待燃了香,叩罢首,抬头正要诉说时,突然发现天妃衣袍如同从水中刚刚捞出,还在不停滴水,再看左右侍立二将,双手竟全是血泡!他飞奔出宫,唤来乡众,拥进天妃宫争相观看,谁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澎湖取捷,众人方知这一天正是清、郑两军鏖战最为激烈的时候。这是后话,不提。
施琅伤目,天妃感应。只听天妃喝道:“住手!”
郑成功与千里眼、顺风耳听得,同时停了下来。
“延平王!”天妃极力压着怒气道,“施琅已被流矢伤目,可平得汝之怨气?”
郑成功先是一愣,随即大笑一声,道:“好,好!箭伤一目,恩怨扯平。吾不再管清、郑谁输谁赢!”
原本说罢即行告辞,又想今日之事,于天妃多有不敬,遂道:“天妃,小王天性耿直,今日多有得罪,如何处罚,甘当认领。天妃大恩,日后若有用得着处,赴汤蹈火,必当以报!”
那一支流矢真正让郑成功放下了。尽管,施琅要受那伤目之苦。
天妃听郑成功如此言语,知其已完全释怀,原先的怒气不觉全消,道:“延平王就是延平王!忠心不二,堪称典范;明理晓义,坦荡胸襟。吾保汝郑氏血脉永续,子孙福禄绵长!”
郑成功几乎动容,跪伏叩了首,也不说告辞,拖着那把掩月刀回宫去了。
却说施琅伤了一目,仍是督战不退。正在酣战,总兵吴英率所属战船赶至,清军力量大增,奋力拼杀,斩首三千余,遂克虎井、桶盘二屿。
战至此时,施琅审时度势,将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战船东指鸡笼峪、四角山,令总兵董义、康玉统舟师西指牛心湾,分散郑军兵力,又作两翼掩护,自己亲自督五十六船,前后分作八队,又以十八船后继,直取主岛澎湖。
其时,天妃率诸神莅临上空,忽而催风推浪,忽而助威导引。清军将士切身感知天妃如在左右,群情激昂,士气高涨,杀声震天,勇不可当。总兵林贤、朱天贵随施琅先入阵,冒着炮火与如雨箭矢冲杀。朱天贵不幸战死,将士奋勇哀击。自辰至申,厮杀极是惨烈,浓烟滚滚,血染汪洋,日色无光,海水变色。清军击毁郑军舰船一百余艘,溺死者不计其数。眼看大势已去,刘国轩弃守澎湖逃往台湾。
一如施琅所料,攻克澎湖,郑军已无力抵抗。郑克塽不得不遣使至军前乞降。施琅上奏疏,言明情由,康熙帝下旨准其降。到了八月初,施琅统兵从鹿耳门进至台湾,郑克塽率族属及大小百官,剃了头发迎接清军。至此,台湾得以收复。
自海道报捷的奏章是中秋节前到达的。康熙心情极好,即赋诗旌表施琅功勋,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服。
施琅不爽诺言,亲赴延平王庙祭祀。
对台湾善后的处理,集中在两件大事上。一是,诏授郑克塽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以伯衔,隶属上三旗,其余官职于近省安插垦荒。二是在台设巡道,辖一府三县,并就防务按总兵、水师、参将等依次在台、澎两地建制设立。康熙帝宽宏大量,均采纳施琅奏议。至此,台湾的事情算是彻底解决。
最后,是如何报答天妃圣德。施琅首先上疏,言及天妃感应种种,奏请康熙帝褒封。其次,将南明宁靖王王府改建为天妃庙,并与诸将校捐俸禄资建。对于湄洲祖庙,亦做些准备,举心还愿,总是围绕一个报恩的意思,这是回去以后的事了。
却说康熙帝接了奏疏,诏旨闽浙总督姚启圣赴台祭祀,并在湄洲祖庙敕建天妃神祠,勒石敕文,以记功德。
这姚启圣身为一方大员,于天妃的灵应感知又非常人所能比。还在朝廷发兵平台前,身兼征台统帅重任的姚启圣便差官至湄洲祖庙许愿,恳祷天妃默佑,协顺破逆,特委派兴化府知府苏昌臣到湄洲岛设醮致祭,随带工匠购置材料,择日起盖钟鼓二楼及山门。
姚启圣奉颁恩敕前去台湾,因少西北风,又恐延误诏命,接旨后即起程,于八月二十三日到达湄洲岛,官袍顶戴,代表皇上诣庙具疏天妃前,称颂助攻平台,愿大辟宫殿,以报神恩。祭毕,又亲自上祈祷疏文,经筶杯圣允,将明永乐初年建造的朝天阁改建为正殿。因姚启圣身兼总督又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民间敬称其为“太子公”,因而人们便又将改建后的正殿称为太子殿。这是后话,不提。
在湄洲岛忙完,姚启圣这才起程赴台湾致祭,自有一番科仪隆重。不提。
过了一年,施琅回到大陆,专赴湄洲祖庙拜谢,因扩建了正殿,又与总督姚启圣一起将原正殿改为寝殿,重塑天妃金身及左右陪祀一十八位水阙仙班尊神,并倡议捐俸禄重建湄洲祖庙朝天阁与平海天妃宫,增建梳妆楼、佛殿、僧房,稍后又增建观音亭、中军殿、土地庙等。
至此,仅十六平方公里的圣岛祖庙,已拥有正殿、偏殿五座主祀庙宇,十六座殿堂阁楼,九十九间斋舍客房。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嵯峨壮观,金碧辉煌,犹如镶嵌在东部海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诉说着天妃的煌煌功德,映衬着天妃不朽光芒。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