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殷切教诲 书绝句妙笔生花

第七十四回 论文化殷切教诲 书绝句妙笔生花

诗曰:

文华盖世绝凡尘,学富五车载无尽。

匠心运处精彩扬,书就锦章众口诵。

话说莲花山有一王姓信士,其父在圣山遭劫时,冒着风险将娘娘的印玺等神器珍藏家中,恢复重建时,因年事已高,便让小儿子将这些神器送回山上并为娘娘建庙出力。王信士却也虔诚,对山上的事远比家里的事操心。他这年三十多岁,先后生育两个女儿,膝下尚无子嗣。盼生儿子的心愿又不能说,因父亲叮嘱过,为山上做事不可有功利目的,心诚则灵,什么都不用说,娘娘自会关顾。这天午饭后趁着还没有上工的间隙,他到三霄洞里敬燃五炷香,默默跪了一阵子,起身继续干活去了——他什么都没说。

下午,娘娘起轿,指了指王信士掷出一卦。卦师看时,却是三阴三阳的上上吉卦,呈水火相济、金榜题名之象。卦师解析道:“既济者,既成之事也。这卦象昭示金榜题名之意。”

王信士心中纳闷,连儿子都没有呢,难道娘娘说的是两个女儿能高考中榜?

卦师见王信士不言,又道:“此卦有四句诗曰:‘金榜之上题姓名,不负当年窗下功。人逢此卦多吉庆,一切谋望大亨通。’”

王信士问道:“怎么说?”

卦师道:“昔日司马相如奋发苦读,得以遂平生心愿,即应了金榜题名之卦。”

王信士是个老实人,此时想女儿能高考中榜,也是娘娘关顾的大恩,心中感激,说声“谢娘娘”,叩了头又去干活去了。

却说卦师并不知道王信士当时的心愿,因而只从“既济者,既成之事也”的总体含义上,侧重“金榜题名”这一结果的解析,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娘娘所昭示的是王信士求子不仅“谋望大亨通”,而且,更还会“金榜题名”。

次年,王信士喜得一子。又过了十八年,其子高考中榜,宁夏得分第一名,被清华学府录取。

接到入学通知书后,他偕子急匆匆赶上山来,跪在大殿里直把头磕得咚咚响,流下激动的泪水,道:“娘娘感应啊!娘娘灵验啊!”本有一肚子感恩的话,一来内心激动,乱了章法,二来口齿差些,竟什么也说不出来,一个劲地只磕头。

这一天因是七月初一,一些文人信士也都上了山。众人打问根由,这王信士就将当年所卜的卦象寓意、次年得子以及儿子高考中榜的事从头至尾说个明白,众人啧啧赞叹。

还在众人赞叹时,娘娘起了轿,开手即掷出一大大的喜卦。卦师——自然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位卦师——看了,道:“王门弟子之子考取清华,娘娘向你父子道贺!”

王信士与儿子边叩头边道:“都是托娘娘的福啊!”

只见娘娘握了笔写道:“有子如是,一者督导勤学,时刻不懈;二来厚福须积德,造化乃自然。宣化大众,效法行之。”

众信士道:“谨记娘娘教诲!”

待众人说完,娘娘又将六只卦掷在香案上,卦师细细看罢,已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解析道:“娘娘此卦统为勤习文化之意,无论仙界红尘,人同此心,天同此理。”

卦师说罢,只见娘娘又掷一卦,卦师继续解析道:“仙家上至三清始祖,下至众仙,莫不学识渊博。《道德经》五千言,道德天尊之手笔,哲理深邃,精辟凝练,无超凡之才莫能及。由五千言衍生之各道经,莫不如是。”

解析至此,娘娘再掷一卦,卦师接着道:“世间上至朝廷命官,下至普通官吏,均具才学,绝非一般。所谓助国济民,不论文武,确实具备出众之才能方可担承。”

卦师刚说罢,娘娘再掷卦,卦师随即解析:“就信士而言,万莫说平民一介,温饱足矣。勤学风尚,于家于国皆有裨益。即使是温饱,高智与低智区别在于有无文化,由此决定了质次异样。况且,信士修真悟道,讲求的是悟性。此悟,有无文化则亦大是不同。此说只为自身修真。就所肩负使命而言,还有一宣教之责,意义更非一般。”

解析至此,只见娘娘掷出第五卦,卦师仍依卦象道:“莲花山经历千年,随国运兴衰,建而毁,毁而建,周而复始,往复循环。毁中失了文化,建时焉能轻易恢复?此说,尤其有文化之信士,当应重视积累,力求文而化之,让信众不仅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卦师言罢,当即灵醒,意识已十二分清楚,随即对娘娘道:“弟子解析是否有误?”

娘娘掷出本卦:“正是此意。”

众信士跪伏道:“娘娘高瞻远瞩,我等定当身体力行!”

待众人说完,娘娘又掷一卦,却是询问三清殿门楹联的事。

只听一尚姓信士道:“弟子拟得一联,请娘娘斧正!”

在中国,大凡道佛名山,庙门楹联与偈语,尽数收集一起,俨然一部浓缩的宗教史、神佛志,反映出极其深闳的宗教文化底蕴。这些楹联、偈语在点缀名胜景观的同时,对传承宗教文化、弘扬教义、宣化圣德,发挥着无以替代的重大作用。莲花山的庙门楹联,继承宗教文化传统,将教义的精髓、育化的警句以及心灵的祈愿,从珍如珠玑的字里行间流泻出来,又得名家高士泼墨挥毫,创造出与圣山相匹配的艺术佳作。楷书工整,中规中矩;隶书优雅,极具韵味;草书遒劲,飞龙走蛇;篆书勾画,模样奇异。直将圣山的深宏底蕴显耀无遗。

三清殿竣工后,这些文人信士纷纷推敲,吟诵对仗,廊柱上的楹联早已撰写书就,只剩下殿门门联,先后撰得几副,却都不尽如人意,一时还空在那里。这尚信士费尽心思又撰一联,今天特地送上山来请娘娘审定。尚信士回答完,即将拟就的楹联展呈娘娘:

道通天地福泽华夏风调雨顺;

德达十方恩养众生国泰民安。

娘娘看后示意:此联已近意,尚需改动几处。

尚信士道:“请娘娘斧正!”

刚说完,只见娘娘提笔一挥而就:

道通乾坤福泽华夏大哉无外;

德达万方恩养上下微乎无内。

娘娘写毕,尚信士便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复跪伏连连叩头道:“娘娘文才,凡人何能及,弟子万万不能及!”他仍跪着道,“就说这联,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把道教的精义镶嵌在内,将始祖的恩德妙含其中,实属绝句!”说着,起身边诵读边解释,“‘道通乾坤’,气势扑面而来,乾坤之大,茫茫无际,大到无边无界、无时无空、无穷无尽;‘福泽华夏’,说的是大道运行,广被我中华,国运永祚,繁荣昌盛;‘德达万方’,何止是十方,圣德遍及神州每个角落;‘恩养上下’,此恩包尽万类,细致入微,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这便是道之恩,始祖之恩。凡人如何能想到此句!”

还在尚信士解读时,有一丁信士却在心里推敲再三后,道:“娘娘,整联如尚弟子所言,精彩没得说。只是弟子以为有一字可否做以修改?楹联讲求对仗,此联上下最后四字,‘大哉无外’‘微乎无内’,无对有,改成大哉无外,微乎有内,是否更好?”

娘娘指了指丁信士,又写道:“道经云‘大无外,微无内’,可知否?”

丁信士看了,脸涨得通红。

拟就三清殿楹联,碧霄娘娘对一孙姓儒生示谕:“大殿院东西两侧门,门楣尚未题字,趁着现时吾与汝各撰一楣。”

这孙姓儒生年过古稀,广学博览,笔耕不辍,具深厚文学修养,其才学娘娘极是赏识。孙老先生不同于其他信士,在莲花山更多关注的是宗教文化,专做些文墨上的事,因而娘娘称其儒家门生。老先生去世后,娘娘特赐挽幛,上书“酣畅淋漓,墨香流芳百世;法古融今,文章道德清高”,旌表的是他在文章书法方面的功德。其实,莲花山本就道、佛、儒三教并立,信士也罢,儒生也好,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实则同是香门弟子。

见娘娘点了自己的名,孙老先生忙道:“不敢,不敢,娘娘文华盖世,凡夫俗子何敢对句!”

娘娘写道:“勿自谦,非汝不可。”说罢,即写出“慈澍”两个字。

在场的人明白,大殿院东西两侧门,不似正门宏阔,玲珑奇巧,造型美观,飞檐翘角,独具韵致,因而门楣不宜多字。

这两字一写出来,满腹经纶的孙老先生竟然不能完全明白蕴意,怔在那里,半晌,才对娘娘道:“澍,乃及时雨;慈,又作何解呢?”

娘娘写道:“慈荫。”

经娘娘点拨,瞬间,孙老先生已将含意贯通起来:“慈荫,及时雨。是了,是了,我等地处旱原,雨水为贵。娘娘肩担道义,普救众生,含着深沉大爱——庙门东开,东向为东海,祈望天恩慈荫,借东海之水,降洒及时雨,润养万物,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知此说可有谬?”

娘娘示意:“正是此意。该汝了!”

孙老先生道:“弟子才疏学浅,哪有如此意境,还请娘娘一气呵成,高悬庙门,方是我等心愿!”

娘娘见老先生说得诚恳,也就不再坚持,随即又写出“映霞”两个字来。

“映霞!”孙老先生不禁脱口诵念道,“是了,是了,非映霞不能对仗,非映霞无以达意!雨知时节,万物竞长,雨霁云散,绚丽彩虹映照在巍巍莲花山峰。此霞为祥光,映出的是祥和。而这祥和,根本又在于有了及时雨,物阜民丰,国泰民安。实在妙不可言!”

娘娘随即掷出一嘉勉的卦来:“才思敏捷,正是此意!”当即又谕孙老先生,“此四字,汝书就,拓上门楣。‘映霞’之句,仍然属汝。”

众人齐赞娘娘的文才与厚德,留下了“‘慈澍’对仗问儒生,‘映霞’仍还属孙姓”的美谈。

随后,孙老先生研墨挥毫,将大半生练就的功夫尽行挥洒,笔酣墨饱地书写出了那四个字,并拓在东西门楣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