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游猎翠峰山 索姑献茗煎茶坪
第三十三回 秦王游猎翠峰山 索姑献茗煎茶坪
诗曰:
深闳道行苦修成,煎茶坪上遇隆恩。
君王脱口称娘娘,全贞仙号后敕封。
话说自索姑得道羽化后,青山一带民众感念无尽,便在盖顶修建庙宇,装塑金身,香火供奉起来。索姑慈心依旧,凡医病祛灾,调风顺雨,送子赐福等随祷随应,功法愈加显扬,恩德泽被更加广泛。
却说青山下有一李姓人家,娶媳后多年不曾生育。这一天,夫妻俩来到庙里,祈求索姑赐子。索姑知是妇人患有疾病,遂即赐药化符,处方医治。过了半年,李家媳妇如愿妊娠,及至分娩,喜得一子。待到出了满月,夫妻二人至盖顶还愿,逢人便说索姑如何灵验,如何赐子,就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早传颂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后来,上山求子者络绎不绝,虔心膜拜,自也各有所得。从那时起,关中一带的人们纷纷修建庙宇,迎请敬奉索姑。祈儿求女的人,孩子出生后,取乳名均冠以“索”字,“索娃”“索成”“索虎”“索喜”“索春”等等,除了感念,还有寄望索姑护佑成长的意思。
说话间,不觉又过了数百年。索姑在关中一带施惠布泽,教化黎民,累积起无数功德。沧桑是人间正道,盛衰乃历史常规,这时,唐已代隋而立。高祖李渊生有四子,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封秦王:三子元吉,封齐王;四子元霸早逝。四子中,秦王最是智勇双全,南征北战,功勋赫赫,封王后在武功县设府,名庆善宫。
这年盛夏的一天,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早膳罢,秦王骑上青骓马,带着家将,率领众军士跨渭河,过官村,一路向青山游猎而来。至青山口,早已是午时。
秦王对家将道:“将大家散开,扎堆一起恐难有收获。”家将即将众军士散开,朝着峰顶巡猎而上。
还在家将布置时,秦王便已独自先行。行不多远,早见一只梅花鹿从一箭之外蹿出,朝着山顶奔动。秦王见得猎物,急忙跃马追捕。青骓马虽有力气,却因满山丛林荆棘,又崎岖不平,脚力无法施展。梅花鹿山间走得惯了,奔窜轻盈,远远将秦王甩在了后面。秦王催动坐骑急追,却越追越远,待青骓马喘着粗气,紧着力跃上一亩见方的平地时,梅花鹿早已逃得不见了踪影。
秦王下马朝山口看了看,却不知这一阵急追,已跃出五六里路来。这时,炎炎烈日当空,山坳如同蒸笼,没有一丝凉风,人马俱大汗淋漓。秦王便将马牵至一棵树下系了缰,坐在树荫下乘凉,等待家将军士们到来。
却说自秦王从王府出发时,一只喜鹊在盖顶庙前喳喳叫个不停,索姑早已知李世民将来青山游猎。待秦王到得山口,索姑便在盖顶采一树叶,化作一只梅花鹿,将秦王引至那块平地上来。
秦王在树荫下左等右等,家将与众军士迟迟没有音信。按说,只一会儿工夫,距离又不是很远,早就能赶了来的。这时,秦王口干舌燥,身边又没带水,“有杯香茗饮才好!”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地就打起盹来。不一会,便踏实地睡着了。
却说索姑见秦王已到那块平地,便自泉中取了水,带上贡茶,一手托盘,一手执壶,从盖顶飘临至秦王歇息处,放下瓷盘和铜壶,拣几块石头垒一灶台,将壶放置端正,拾些干枝枯叶点燃,用文火煎起茶来。不一会,壶水沸腾,茶香四溢。索姑熄了火,又施法调适壶中茶温,直到热而不烫,温而留香,这才挽壶执盘来到秦王面前,将茶盏斟满,道:“请王饮茶!”
秦王是被伺候惯了的人,便如在府中一般不问由来,从盘中取盏一饮而尽,说声“好茶”,将盏放还盘中。
索姑复斟,秦王再饮,又赞声“好茶”。
连斟连饮,待饮得足了,秦王这才看眼前献茶之人,道:“尔是何人?怎在此为本王奉茶?”
索姑道:“吾乃青龙村索姑,因前世道缘,转世红尘至青山修真,千余年前已得正果。”
秦王道:“尔怎知本王今日巡猎,又怎知急等茶饮?”
索姑笑了笑,道:“汝吾有缘,即是今日。梅花鹿引导,峻岭中相逢。酷暑最闷热,当以茶奉见。”
秦王还待要问时,不觉醒了,口内留有茶香,茶壶茶盏仍放在脚前,索姑却已不见了。
秦王抬起头来,只见索姑足踏彩云,道发高绾,仙容俊秀,不觉脱口道:“原来是娘娘啊!”
索姑凌空向秦王盈盈一拜道:“谢主隆恩!”
秦王道:“我为秦王,并非帝君,谢主隆恩却是承受不起!”
索姑道:“黄袍加身,面南称孤,只待时日而已。只是皇帝口中无戏言,方才赐封娘娘,届时还请专行敕封。”
秦王道:“若是有那一天,定行敕封,绝不食言!”
索姑正要说保重时,秦王又道:“娘娘为我奉茶,消暑解渴,感激不尽。只是还有众多兵马,酷热难耐,也需要水喝。这山岭间又无泉水,如何是好?”
索姑道:“秦王不必忧虑,人马自会有得水饮。”这才说出保重二字,驾云朝峰顶去了。看官!索姑为秦王献茶之处,后人由此称为煎茶坪。
正在这时,家将与众军士一边呼唤秦王,一边找寻而来。待到秦王歇息的平地上,见主子安然无恙,这才松了口气。秦王看众人个个汗流浃背,湿透衣衫,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下山吧。”
众人簇拥着秦王正要下山时,却见七八个乡民由盖顶而下,相距两箭远近。秦王对家将道:“着人请他们过来。”家将便派了两名军士,将乡民带至秦王面前。
乡民们见是将军,又有众多兵马相拥,个个面露惧色,战战兢兢。只听家将道:“尔等听着,秦王有话要问。”
乡民们一听是秦王,忙跪拜道:“小人们不知王爷在此,请王爷恕罪!”
秦王道:“起来说话。”
待乡民们站立起来,秦王问道:“尔等到山顶何干?”
一大汉壮着胆道:“小人们今到盖顶,因大庙里神明灵验,有还愿的,也有祈愿的。”
秦王又问:“所供何神?”
大汉道:“是位女神,名索姑。”
秦王点点头,又道:“这索姑是何时到青山,又是如何灵验?”
乡民们见秦王刨问根由,也就不再拘谨,放开胆,七嘴八舌将索姑身世从头至尾叙说一遍,又将如何羽化成仙,如何祛病消灾、赐福送子等造福黎民的恩德,绘声绘色说与秦王。
秦王一边听着,一边不时向盖顶望上一望,末了,对乡民们道:“这索姑既然如此灵验,尔等当好生敬奉,本王自有区处!”说罢,挥了挥手,让他们下山去了。
待乡民们离去,秦王若有所思,又向盖顶看了看,这才解开马缰,道:“下山吧。”
走出两三里路,来到一处较为平缓的山地,家将小声禀报道:“所带之水俱已用完,天热难耐,人困马乏,如何是好?”
秦王看时,人马确实疲惫,一个个干渴得早少了精神。心里正在计较时,座下青骓马却原地兜起圈子来,兜着兜着,右后蹄猛地陷了下去,深没膝盖处,秦王差点被摔下马来。待马拔出后腿,一股清泉随之汩汩冒了出来。众军士齐道:“泉水!”纷纷下了马,双手掬起泉水,大喝一通,只觉甘甜无比、清凉解渴。人喝得足了,又牵来马饱饮,再将所带饮水器具盛满,这才作罢。
秦王因吃过茶并未下马,此时看着众人痛饮,想起索姑“人马自会有得水饮”那句话,不禁自言自语道:“真神啊!如若有朝一日登基,定当敕封索姑!”
玄武门事变后,秦王登基,是为太宗。这太宗是位从谏如流、勤奋治国的明君,又善用人才,招揽聚集贤良能臣,二十多年时间,便将国家治理得百业兴旺、昌盛繁荣,成就贞观盛世。
这日早朝,群臣三呼万岁后,只听侍班太监道:“有事禀奏,无事散朝!”
房玄龄出班奏道:“启禀皇上,有雍州、凤翔两府,因青山索姑屡显感应,奏请吾皇敕封,吁求朝廷调拨银两修建庙宇。”
太宗闻奏,猛然记起二十多年前青山相遇索姑的事来,便对满朝文武道:“寡人为秦王时,去青山游猎,曾遇索姑献朕香茗,又言及身世,因有道缘,转世青龙村索家,历经磨难,后到青山修真,羽化成仙,屡显感应。寡人当初曾有口谕,称之为娘娘。登基以来,忙于政务,竟将此事遗忘!今两府既上奏,当该正式敕封,众卿以为如何?”
满朝文武于索姑灵验多有耳闻,现听了太宗所言,皆极力拥赞。房玄龄道:“皇上英明!崇尚道教,为吾皇制度国本之一。索姑圣德,关中一带遍传,京都长安大街小巷,妇孺尽知。臣以为,索姑当应敕封,一顺民愿,二为褒奖,于教化民众、弘扬道德大有益处。”
太宗道:“仙号何定?”
房玄龄回禀道:“观索姑修为,诚心向道,真心为民,坚贞不屈,臣曾与礼部商议,拟仙号全贞,请皇上圣裁!”
太宗道:“就是全贞娘娘吧!”遂降旨礼部正式拟制敕封诏书。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春,太宗遣钦差专程赴青山宣读诏书,敕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同时,从库府调拨银两,自遇仙宫至盖顶,凡索姑留有圣迹之处均修建庙宇,总共达十数座。一时间,青山俨然为皇家祭祀场所,索娘娘英名亦随之响彻中华大地。至唐高宗时,又加封索娘娘为圣母。这是后话,不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