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道诫勉众生 布蛇阵吓阻官兵

第六十五回 重孝道诫勉众生 布蛇阵吓阻官兵

诗曰:

兵戈纷扰殃连灾,世事不平祸根在。

道义昭昭纲常伸,遣得法蛇救厄来。

话说全贞娘娘在盖顶弘法济世,功果累累,灵应昭昭,人们敬奉愈发虔诚。这年的正月初五,有位姓常的哑巴早早地赶上山来,将一只口径一尺五的铜磬放在供桌旁,敬了香,便在殿门外跪着没再起来。常言道,十聋九哑。但这个哑巴虽口哑耳却聪,因原先会说话,十二岁时不幸得病致哑。

约摸过了半炷香光景,上山的人越来越多,连同常住道观的道长道士,见哑巴长跪不起,纷纷围拢过来询问缘由。

哑巴并不搭理,只是一个劲儿地跪着。又过一会,娘娘传哑巴进殿。

哑巴进殿叩了头,双手比划着:“高烧不退,浑身乏力,求娘娘医治。”

娘娘掷出一卦,卦师看时,哑巴的病因是由祖坟而起。卦师再问缘由,娘娘又掷一卦,卦师看了一会儿,问哑巴道:“今年年三十没有给先人烧纸?”

哑巴点了点头,并用手比划着:“大年三十晚才回的家。”

只见娘娘握玉笔写道:“弟子长安制铜磬,除夕之夜才返程。其兄往年祭先祖,去岁得病离世尘。祖上节令无人问,生了怨气找子孙。”写罢,又掷一卦——赐灵丹医治。

众人看罢,才晓得这黄澄澄的新磬,是哑巴去长安定做的。只见哑巴又磕了三个头,仍然跪着没有起来。

一道士拿张黄表折成三角袋状,递给哑巴,让其双手向上撑开,娘娘即将两粒粉红色丹丸掷入袋内。哑巴知是娘娘施舍了灵丹,忙将裹着灵丹的黄表喂进嘴里,咀嚼一通便吞咽了下去。

哑巴服了丹,少顷,再磕了头,这才站立起来。

娘娘为哑巴治了病,又觉此事蕴含的道理必要讲说得仔细透彻些。卦象虽简却含意深奥,写字太过繁长,正在思虑怎么讲说,却见驾前站立一尹姓道士,圣心便有了主意。

却说这尹道士平时寡言少语,性情看似有些木讷,尽管居住道观修持已经十数年,但依然重孝行,每月里总要回家几趟,探望已上了年纪的双亲,将家里的粗重活料理整齐,才又上山修持。刚才,当他看到娘娘为哑巴治病,忽地感到有一肚子话要说,却又不知该说不该说,直憋得脸上通红通红。

娘娘示意尹道士:“弟子可有话说?”

“不知当说不当说?”

“直说无妨。”

尹道士得了娘娘许可,说出了他平时无论怎样搜肠刮肚也绝无可能说出的一段话来:“我道教讲求阴阳平衡,凸显一个和字。此和,乃和谐。天生万物万类,唯有和谐才能和顺和畅。天道昭示大道,万万违拗不得,务要顺应天道才可和谐。如若违和,水涝旱魔,霜冻虫害,冰雹风灾,等等,天象自会警示。”

尹道士停了停接着道:“阴间与阳间亦何尝不是如此!就这常姓弟子而言,虔心敬奉娘娘,专程去长安制磬,耽误了祭奠祖先。按理,为娘娘的事,不可谓不大,亦不可谓不诚,但其祖先仍是不依不饶,闹出常信士患疾的事来。此事的根由在于阴间与阳间有了障碍,失了和顺和畅。修道须行善。为人子者,当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世,晨昏定省,嘘寒问暖,侍汤奉药,必得要十分细致周到。辞世之后,年终节令,定时祭奠,泼洒浆水,献食供币,亦万是少不得。如此慎终追远,礼孝才能得传承。细细想来,千生父母,有夙世之良因;万劫子孙,亦三缘之和会,共业所感,聚为一家。所谓三缘,乃父、母、子三大因缘,三者合和,方成一家。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为治,称子。子者,受命于父,恩养于母。因而,为人子者,必得十分珍惜,晓得孝顺。此说有着三层含义。其一,人无礼则不生,国无理则不宁。祖祖辈辈香火传承,一代一代延续,必要榜样子女,典范后人,这才会老有所养,终有所奉,家方能和,业方能兴。其二,养育之恩,天高地厚,世间恩情,唯此为重。父精母血,诞育生命,谈何容易!十月怀胎,吃尽百般苦楚;呱呱坠地,万千辛苦,方才拉扯成人。其间,冬怕冻馁,夏怕暑热;食少了宁可自个儿饿着,食多了又怕撑着;遇着疾病,恨不能以身替儿女分担。这份疼爱浸透在饭食里,缝补在衣衫内,融化在呵护中,真正无微不至,悉悉深沉!为人之父母者,所作所为,视作天经地义。为人之子者,当常怀知恩报恩之心,时时刻刻铭记,无论做什么,都无以报答这养育之恩。如若忘了祖宗,忘了自个儿从哪里来,那真正禽兽不如。羊有跪乳之礼,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乎?其三,信奉道教,必要讲求孝字。自古至今,成圣成仙者,多有孝子贤孙。原因在于,孝悌作为必备条件,贯彻修行之始终。殊不知,大孝可感动天地,惊泣鬼神!如若缺了孝心,即便将娘娘的青山踩踏得平了,修行无论多么用功,只怕也是白搭。”说罢,又叩头道,“弟子是否准确表达娘娘圣意?”

“正是此意!”

众人听了娘娘这番教诲,一个个折服得跪伏在地,心底里涌动着只有自个儿才能体会到的那份感悟。

却说这一日,娘娘在盖顶正为众人卜断事由,忽地一缕信香飘至,早已知舅舅家所在的村镇遇着了劫难,遂嘱众人歇半炷香,即驾云向终南镇而去。

民国取代大清王朝初期,群雄割据,烽火连天,华夏大地一片混乱,民众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靠近终南镇的一座山岭上,驻扎着隶属陕西都督府的国民混成第七师。这第七师师长姓黄名成,早年为土匪,靠两把驳壳枪拉起了一支队伍,是位打杀抢掠不惜命的主。黄成如是,手下匪徒也个个凶悍——却是因为每攻夺一地,便放三天假,名义上休整,实则抢掠奸淫。匪卒为利欲驱动,自是玩命地打仗,疯狂地抢掠。没过几年,黄成的队伍迅速壮大,从最初的几百人扩展至数千人。后来,陕西都督府便将黄成的队伍收了编,并给了番号——国民混成第七师。

民国初期的军队,政府很少下拨军饷,一则因地方税赋无法收缴,国库空虚,无饷可拨。二来军队建制混乱,互不隶属,且各自占地为王,到底有多少兵马谁也说不清,即使有饷也无法下拨。如此一来,军费只能自谋——掌握枪杆子的人,要么让县、乡(镇)募集,要么自己搜刮,兵民由此冲突纠纷不断。

这一日,七师派了二十多名官兵,到终南镇催款要粮。娘娘舅家大坚石村在终南镇内,摊派的粮款自然免不掉。这些官兵分头挨家挨户催讨后,又在镇上满街撵猪逮羊,弄得鸡飞狗跳,乡民怨声载道。最终,却因另一突发事端引爆了这只火药桶——黄师长的亲兵当街侮辱一位赶集的村姑,村姑闹将起来,乡民们忍无可忍,带头的发一声喊,便将这些官兵团团围住动起粗来。乡民人多,又多有怨气,下手就没了轻重,黄成的亲兵生生被打断了腿。官兵跪地求饶,作揖磕头,叫爹叫爷,众人这才住了手。这群官兵忙架起断了腿的亲兵,也顾不得抢来的猪羊,如漏网之鱼仓皇而逃。

官兵逃回军营,急忙向师长禀报。黄成勃然大怒,即带领队伍下山,将终南镇团团包围,要镇上的人给个说法。包括镇长在内的全镇乡民,知是惹了祸,忙将四面城门紧闭,任凭城外官兵喊叫,不敢有半点声息。

却说娘娘舅家终南镇内,很早以前即建有娘娘庙堂。这天官兵围城,情势紧迫,众人急慌至庙里祈祷,一缕信香早飘至盖顶。

官兵在城外喊话,镇内始终没有回音,黄师长心里的火又蹿长了几分:“这终南镇的刁民胆儿也忒大了,打了我的兵,本就不可饶恕,现在竟敢闭了城门拒阻,这口鸟气实在难咽!”当即下令攻城。

看官!这终南古镇历史上曾为周山至水而得名的周至县府,魏晋时升为终南郡,城墙高厚,且沿城四周建有护城河。官兵接到攻城的命令,一时间枪声大作,纷纷越过护城河,架云梯准备登城。

正在危急关头,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随着狂风卷过,霎时万蛇蠕动,寒气袭人。怎见得:

柔软身段,阴气森森。

齐头并进,动魄惊心。

沙沙有声,嗖嗖火信。

法遣即来,何惧兵勇。

只见护城河内侧的城墙下,数不清的长蛇自成一阵,齐齐仰着头,口吐火信,蠕动着向攻城的官兵逼近。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如果碰见一条或者数条蛇,即会产生本能的惊惧。现在,沿城墙四周突然涌出千万条蛇,早让攻城官兵惊悚得僵立原地,不知所措。

黄成骑在马上,也被蛇阵惊得呆了。他弄不清楚这无数条蛇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更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在此时突然现身摆阵!当他还在惊异时,只听得半空传来斥责声:“身为军人,理当履职守保境,尽责任安民;既为长官,本应严律部属,不滋事扰民。尔匪性不改,恣意妄为,天理何存?今遣法蛇,以作警示。如若再无端生事,定当严惩不贷。还不快快退兵!”

黄师长循声望去,只见娘娘面现怒色,凛然站立彩云上,慌忙滚下马鞍,磕了三个头,起身对传令兵只说了一个字:“撤!”

娘娘见黄成撤兵,将宽袖微微动了动,口中念念有词,狂风顿时止息,护城河四周千万条长蛇随即没了踪影。

乡民们观娘娘显圣,遣法蛇退了官兵,一齐跪伏在街道上直叩头。镇长边叩拜边道:“娘娘让全镇人免了一场兵灾,我等当永远铭记大恩!”

娘娘站在五彩云上,慈祥的面容微微含笑,慢慢隐身而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