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主旨碧霄话水会 融古今孟吉创仪规
第六十回 明主旨碧霄话水会 融古今孟吉创仪规
诗曰:
苦心只为悲民情,寻访嘱托有心人。
庙会仪规成定制,青苗茁壮五谷丰。
话说自法驾安奉莲花山,碧霄娘娘慈心布爱,广施道法,威名随即迅速传播。人们不论是遇了干旱祈雨,还是逢了凶险祛灾,朝山祈祷屡屡显出娘娘的感应来。再者,人们将子嗣看得很重,祖祖辈辈遵循的是一条千古遗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无子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香火延续是大事,养老送终还是大事,总得要将儿女生出来,才能心里安稳,才能对得起祖宗。自然,求娘娘送子愈加虔诚。
却说距莲花山东向数十里有座王朝山,山下有一佟姓人家,祖辈勤劳,善持家理财,在远近是出了名的殷实人家。这佟家不仅富有,而且好施乐善,经常做些济贫帮困的事,在远近也是出了名的。到了佟宗耀这一辈,兄弟四人早已分了家。宗耀只生一子,名国荣,这年二十三岁,娶妻张氏,婚后三年,还未生得一男半女。佟宗耀抱孙心切,这天对儿子说:“今年莲花山庙会,与你媳妇去趟山上。”
乡村人传统守旧,老子对儿子不便明言求子,只能极含蓄地点到为止。国荣听父亲这样说,早已明白是什么意思,腾地红了脸低头应道:“嗯。”
这年的四月十五,佟国荣带着媳妇来到莲花山,依着拴儿女的习俗,先是在子孙宫壁上泥塑的百子图中,将一根拴有钱币的红毛线系在一男婴项上,然后上香焚表,正在跪拜时,一件极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国荣的媳妇月经来潮,而且不知怎的还将一滴经血滴在了子孙宫的地砖上。
此事非同小可!这不洁之物污秽洁净之地,不仅求不得福,反倒要降罪。张氏又窘又急,忙向国荣要来一枚铜钱刮那滴在砖上的经血,尔后又捡拾干净,毫不犹豫地将和着经血的砖粉喂进嘴里吞了下去,不言声地拉起夫君,急急回家去了。
却说年前天庭会议上,玉帝对万仙道:“清廷衰落,往后数十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众生灾祸连连。天意如此!”说到这里,玉帝看着碧霄接着道,“还得择一虎将临凡,以应时事造化。”
碧霄听玉帝说到虎将,猛地想起兄长赵公明座下的那只黑虎来,遂回禀道:“碧霄举荐吾兄座下黑虎应生。此虎已修行数千年,遣其临凡建树功德,以图日后了道。”
玉帝道:“公明意下如何?”
赵公明道:“回玉帝,如能了道,再好不过!”
玉帝道:“速着黑虎临凡!”
再说佟国荣小两口回到家来,尽管在子孙宫发生了那件极其难堪甚至是有罪的事情,但依然盼着生出儿子来——娘娘大恩大德,绝不会计较凡人的无心之过。这天晚上,劳碌了一天的小夫妻,早早上炕休息。睡着睡着,小两口不知怎的恍惚中下了炕,出了屋,打开大门,猛见一只黑虎卧在门口,夫妻俩不约而同地大叫一声:“虎!”随即从炕上坐了起来——原来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自此张氏有了身孕。
十个月后,张氏生下一体壮男婴。
张氏分娩的这一天,王朝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待婴儿出生,狂风顿息,一切又归于平静。这便是晚清力主抗击外侮、建立赫赫功勋的领尚书衔、荣封太子少保金锁侯的佟富强。
却说缺水少雨,莫过于宁陇一带。自平凉以北,吴忠以南,庆阳以西,彭阳以东的方圆数十万平方公里,少有河流,亦乏甘泉,是出了名的干旱地区。这一地区靠天吃饭,沟壑里流淌着从泉眼里泛出来的比海水还苦涩的咸水,如遇大旱,连这点咸水也都枯竭了。以致山峦上雨润时,便有些野草植被;没了雨水,光秃秃干山枯岭,苍凉空旷一览无余。芸芸众生在这旱地里打拼,老天不下雨,田里便绝产,时常饥荒自然难免。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为水而抗争,为水而活命,糊口生存极是不易。遇有旱灾,水比油贵。行人到庄舍讨要水喝,农家能拿得出食油,却拿不出半碗凉水。
却说莲花山一带方社,很久以前先民们知道龙王爷专司行云播雨,遇旱时求拜龙王也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后来除了求拜龙王,每年四月初村社还组织举办一次以打醮为主的集体祈雨庙会。每遇大旱,信众沐浴斋戒,在庙院围坛设醮,头戴柳枝圈,双手奉香,专注凝重,赤脚在香案前跪拜,任烈日炙晒,长跪不懈,辛苦至极。一炷香燃尽再换另一班人,轮流“跪香”,持续三五七天不等。
围坛数天如仍未降雨,再行“取水”仪式——信众在晚间抬上神灵轿楼,一路鸣炮,行进到附近村庄的井边或是沟壑的泉水边跪拜,将事先用布条缠绕红枣密封瓶口的空瓶放置水中,少顷取出,意即已经取到了水,鸣炮焚表跪拜后即返回,将水瓶置围坛上。翌日开瓶,瓶内已盛少许清水,倒入酒盅内,尽洒围坛中,再行祭拜后,眼巴巴等待老天爷降雨。
先民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一辈又一辈地生活着。到了清道光年间,因连年旱灾,瘟疫流行,信众便在这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围坛设醮,祈雨禳灾,并商定每年的这三天为莲花山庙会日,自此形成定制并传承下来。
自打法驾来到莲花山,这里干旱缺雨的情形娘娘感受深切,“水”字已深深地嵌在了圣心——当要想尽法子调剂足够的雨水润养众生,这是件极其紧迫重大的事情。
娘娘觉得,每次祈雨民众的愿心不可谓不诚,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庙会的仪规和程序存有问题,而恰恰这一点又关系重大,必得匡正不可。进而,娘娘便四处寻访能够承担起这件事情的人来。
娘娘的寻访应着了一名叫孟吉的人。这孟吉家居蜀地,因灾逃荒来到宁陇,同治年末被甘军招募,服役已有数年。孟吉原本信奉道仙,热心道学,从军后在营中常诵些道德之经,宣讲些大道之理,时日久了,人们不称其名,直呼为孟道。
这一日,营中放假,孟道将衣物换洗完毕,看时辰离吃午饭尚早,便坐在床铺上打起坐来,坐着坐着,竟昏睡了过去。这时,只见一身着白纱裙的女子,侧面凌空站立。孟道奇怪至极,伸长脖子想将这女子看个明白,却总看不到脸庞。只听那女子道:“孟门弟子,吾乃碧霄,有件事嘱托汝。”
孟道忙跪伏道:“弟子不知娘娘驾临,实是罪过!娘娘何事,尽管吩咐。”
娘娘道:“汝有道缘,宜退役去莲花山。道场之事,需汝作为。”
孟道听娘娘如此说,即道:“不知娘娘让弟子做些什么?”
娘娘道:“莲花山方社信众为求雨润,虽是虔诚,然收效却难如意。原因在于,其一,祈雨向谁祈尚不明确。龙王主司雨水,然雨水限有总量,其职司只依总量分布而行,却无额外降雨之便。至于方社众仙,法力亦难企及。因而庙会祈雨,必奉请具备调剂旱涝均匀法力之无量祖师。其二,既奉请无量祖师,仪仗规程便得重新布排。其三,祈雨既要庄严肃穆亦要隆重热烈,虽无天籁之音,然道曲总要有备。其四,道场设施、服饰用具亦得讲究。此等事需汝作为。”
孟道回禀道:“弟子能做之事,定当尽力而为。只是,弟子愚钝,还请娘娘明示!”
正说话间,已到午饭时。众军士进屋,因以前曾见过孟道趺坐调息,今日倒是稀罕,竟然跪在床铺上打坐,指指点点笑得一阵,即唤孟道午餐,却不见应声。一军士上前推了推,还是没响应,再使劲一推,这孟道仍以跪姿斜倒在床。众军士甚是惊讶,齐上前边摇边呼唤孟道,总没有回音,忙禀报长官,任凭怎么呼唤,依然没有响声。
一军士道:“别不是死了?”
另一军士用手探了探鼻息,道:“气息还在,怎的没有动静呢?”
就在众军士和长官忙乱时,孟道仍在请旨庙会怎么举办。碧霄继续道:“莲花山庙会是为祈雨禳灾,其实称作水会更贴切,顾名思义,乃专门为水而会。水会择四月十五,恰逢其时,五谷果蔬,正拔高蹿长,最需要雨润。此时若欠雨泽,秋收便没有指望。而祈求雨泽,当求北方七宿。”
孟道道:“为什么求北方七宿?”
“此事说来话长。”娘娘即将极祖用真炁化生五老君,五老君依五行化生五方五老帝君和五老帝君又化生五德星君等由来讲说一遍,最后道,“不仅五德星君分别为五帝从祀星,另还有从祀三辰、七宿。其中北方黑帝从祀星为水德辰星,从祀三辰、北方七宿,玄武五行为水。主北方七宿之神,乃玄武。玄武者,真武也,亦即无量祖师,既主兵戈之事,又可调剂雨水,实乃御灾悍患福禄之神。定制水会仪规,当突出无量祖师总揆,极是紧要。”
孟道道:“弟子明白了。”
碧霄又道:“水会行祈雨,少不得音乐烘托。宁陇乃周文化浸润之地,不乏古老之禅韵、太极韵及祭祀韵乐曲,当以此为主韵律组谱。此事,日后自会有人完善,眼下水会暂用现有曲谱吧。至于服饰,以汉式道袍为主,回归原来制式。”随即,又将选择取水吉方、穿旗仪式、队伍规模以及水会所涉及其他事宜一一交代明确,最后道:“水会包括仪仗、仪规、设施、服饰、法器、乐器等等,非一朝一夕所能齐备,汝依此参酌,总体布排,逐步完善。”
孟道叩拜道:“弟子定尽力而为,不辜负娘娘期许!”待拜罢,却见碧霄娘娘早已离去。
在这个当中,众军士和长官仍不停呼唤孟道,直到此时才唤醒。孟道看了看周围的人,无任何表情。
众军士道:“醒来了,醒来了!快吃饭,快吃饭!”
却说孟道依着娘娘嘱咐,当年退役来到莲花山。原先,莲花山庙会由张姓和马姓两位会长主持。这一天,孟道与两位会长商量庙会的事。“莲花山庙会为民众祈雨禳灾,是件功德无量的盛举。”孟道首先充分做了肯定,“庙会既为祈雨,改称水会更富含深意。水会事涉祭祀祈祷,关系重大,因而现行的章程应做改进,形成系统完善的仪仗、仪规和程序。”
张会长道:“孟道见多识广,定有好主意。”
孟道也不客气,直切主题:“头一件事情,水会祈雨当突出无量祖师。”接着便将个中缘由剖析透彻。
“第二件,水会设全驾执事和仪仗队伍。全驾执事由专司侍神、奉香、化文、取水、献水、过关等科仪人员组成;仪仗队由旗幡队、法器队、鼓乐队组成。”孟道将具体设想细说分明。
“这第三件,是水会的服饰用具。”接着,孟道又将道袍道冠、旗幡盾牌、锣鼓乐器、轿楼法器、碟碗木桶等的制式、色泽、大小尺寸一一说明。
“第四件,便是水会的程序与仪规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至四月十六为水会日,十五日为正会,不做变更,但需另行编排内容。第一日,全驾执事、仪仗队员须前七日斋戒沐浴,忌五辛,于四月十三日天黑前集中,在吉方穿旗,参拜方神,选井封口。四月十四日拂晓,祈雨队伍排成双队前行至取水井(窖)边。行进时,一对虎头牌,两面大毂锣前巡开道;三名童男捧香盘跟进;四十八对彩旗,亦即祥龙瑞凤、神麟飞虎、周公、桃花、三十六灵官、雷公、电母等画旗紧随其后;再后是笙管笛箫、铰钗铙钹以及锣鼓器乐和十八般兵器。”孟道顿了顿接着道,“十八般兵器之后设引水幡和引水锣,有承前启后的意思。取水队员随引水幡和引水锣,肩挑小木桶,身挎‘朝山供水’黄布袋;取水队员后边,则为一杆皂色北斗七星无量大旗,座居壬癸水位,督军压阵;再后边,设一尊灵官轿楼,司监护圣水之职,行巡察仪队之权。这无量大旗为水会仪式之中枢,是尊奉真武大帝为莲花山水会总揆之神,向信众彰显这祈雨仪式祈于何神以及谁赐甘霖的意思。队伍最后面,设置一面催水锣。这便是全驾执事和仪仗队的整体铺排。”
“水会队伍抵达日前选择的水井后,”孟道继续道,“即参拜五岳,齐诵取水偈子和祈雨词,开封取水灌入小木桶,取水队员挑水上山,一路上目不可斜视、口不可传言、行不可换肩。仪仗队伍中途行进,须燃香焚表,高颂道(佛)号。上山后,先向玉皇献头水,后到各殿堂降香。当日晚,祈雨队伍依旧下山,同日前一样,参神封井。”
“十五日是正会,这一天最为紧要。”孟道士娓娓道来,“早晨,依日前程序取二水,队伍将近山顶时,须鼓乐齐奏,鸣放礼炮,选八名青年,着甲士盛装,抬三霄娘娘轿楼出宫迎水、检水,突出娘娘为民祈雨赐福的浩荡神恩。尔后,凡参加水会的信众,排队跪伏,头顶表花,恭迎神驾等待过关。三霄娘娘轿楼、无量大旗、灵官轿楼与旗幡、法器等在鼓乐、诵念偈语声中从信众头顶悬过,以禳灾赐福。过关后,祈雨队伍行至大殿向雷祖献二水。中午,进行抬供仪式,向各神佛殿敬香、花、灯、水、果、茶、食、珠、宝、衣等供品。下午,在山顶窖内依科仪取三水,于围坛前向三清道祖献水后,至各殿堂降香。
四月十六日是水会最后一天。早晨,依前科仪于山顶窖内取四、五、六、七水,分别向三霄、佛祖、无量祖师、观音菩萨献水后,搭醮诵经,祭祀完毕,收存器物用具,齐诵消号词,水会即告结束。”
最后,孟道士又说到水会音乐:“水会音乐亦极为重要,凡重大祭祀礼乐不可或缺。眼下缺乏音乐干才,只能暂用现有的曲谱,日后再行弥补,务必形成与祈雨祭祀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相匹配的乐曲。不论如何,紧要的是我们先做起来,先易后难,边做边补充完善。”
一百多年后,经由几代人不断提炼改进,博取宁陇道场音乐与民间祭祀音乐之精华而形成极具地域特色、富含最古老禅韵调和太极韵的莲花山水会音乐,最终得以完善,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公元一九八七年秋在湖北襄樊召开的全国宗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上,播放了莲花山青苗水会的音像实况,引起极大震动,与会者专门对莲花山水会音乐进行研讨。碧霄娘娘嘱托、孟道士所关注的水会音乐,终以高亢激越、悠扬婉约、悲壮肃穆的混合艺术美感,伴随水会全过程,流淌在干旱山区人们的心田。又过二十八年,莲花山青苗水会这一宗教文化沃土化育的寓教化崇尚节俭、启迪感恩良知、凸显和顺和谐、传承传统礼仪、净化心灵境地的民俗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后话,不提。
后来,孟道又与众人购置器具,精心编排,水会仪仗、仪规和程序随之完善并成为定制。
孟道自退役到去世,一直没有离开过莲花山。临终前,再三嘱咐道友,务要将他的尸骨安葬在莲花山。
清末以后的数十年,水会因战火与灾祸不断,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莲花山水会才得以大放异彩。在此期间,尽管国难深重,动荡不安,碧霄娘娘仍慈心依旧,竭尽全力为旱原的众生护持操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