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奏疏潮神归班 下诏令雍正敕封

第五十二回 上奏疏潮神归班 下诏令雍正敕封

诗曰:

潮海合为一殿神,独显天妃匠心运。

汇聚仙家诸般力,康泰国土海宇宁。

话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还在顺治帝时,这天天妃对水部尚书道:“清已代明而立,将历二百余载。纵观大清一朝,盛世康乾成就,衰败西宫听政,总亦逃不过兴衰周期。”

尚书道:“兴衰更替,总归天数。”

“理虽如此,然外夷乘虚而入,裂疆割土,生灵涂炭,必是要受尽屈辱,于心又何忍!”

尚书无言,只是点了点头。

“盛极而衰,又衰极而盛,道法使然。数百年后,自应明主,复兴民族,强盛国力,贞观康乾何能与之比肩!”天妃停了停接着道,“王朝兴衰暂且不说它,眼下有一事需奏请玉帝裁定。”

“请天妃示谕!”

“海、潮两班当该合殿。前些时让汝查历朝历代褒封之潮神,可否查清?”

“回禀天妃,业已查清。”

“随吾觐见玉帝。”

天妃带水部尚书至灵霄殿,行罢礼,玉帝道:“海神所为何事?”

天妃道:“小神奉旨司职,水部尚书、水阙仙班等一应诸仙,恪尽职守,竭力不辱使命。然依趋势而言,无论现时与将来,亦无论朝廷与众生,沧海救助必将增多。请旨将历朝褒封之潮神与水班合殿,更显吾道宏法。”

“汝如何思虑,可仔细说来。”

“玉帝!”天妃回禀道,“海、潮两班往昔职司虽有分工,然使命却相同,统是离不开一个水字。再者,不仅众生商贸捕捞渐次增多,遇险救助频繁,进而朝廷于台湾,不论外夷内贼,必是要兵戎相见,武力一统。两班合二为一,届时或施救或襄助更为得力。”

玉帝点了点头,道:“海、潮理应一殿。”说罢又问太白金星,“历代褒封潮神共多少位?”

太白金星道:“回禀玉帝,共一十八位。”

玉帝又道:“速将诸潮神仙籍何处,又何时敕封查实报来。”

还未待太白金星回话,天妃道:“小神觐见前,水部尚书业已查备。”

玉帝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天妃,道:“甚好!报来。”

天妃侧脸对站在身边的水部尚书道:“将潮神之名禀报玉帝!”

尚书点了点头,声音不高不低,道:“小神所查潮神,一如太白所禀,共计一十八位。”说着,展开手中奏疏,却不读奏章事由——因天妃已讲得分明,直接简略禀报一十八位潮神由来:

“东周至今,历代所封潮神,或有功社稷,或有利于民,又多为治江海潮害,或生前立祠,或逝后追封,情形不一。分别为: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后为吴相国……”

玉帝打断尚书的话道:“吾知此神,越地钱塘江大潮与之干系,隋时封显圣大王,江南将其祀奉海神,其实是为潮神。”

“正是!”尚书回完话,接着禀报,“钱镠,后唐五代时为吴越王,在任治理江海潮害,累有功绩,逝后敕封潮神,御捍潮患,多有灵应。

文种,此神与伍子胥颇有渊源,亦为楚国人,事越王勾践,任上大夫,献计灭吴,功成,后为勾践赐剑自刎,葬于会稽山,从此消沉不振,独处而不问是非。伍子胥与其在世时本为敌国,却又彼此敬慕,缘为一殿之神。约一载,子胥驾潮冲开文种墓,偕其共游江海。后被敕封,司职潮神。”

玉帝身体略略前倾,听得十分仔细。尚书继续禀报:

“胡暹,义乌人,唐宪宗时以功升武任将军,世称胡令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在职钱塘,筑赭山东东塘和西塘。宣宗中期,奉命至海昌召安国寺齐安禅师,过长河海神祠,立化于庭,追封升平将军。

周凯,西晋横阳人,后居海边,居民屡遭海水危害,献策随地形导三江东注于海。永康年间,三江逆流,飓风挟怒潮为害,其张弓发箭,高呼冲入潮中。潮水当即分开,电光中乘白龙腾升东去,水势即平。后民众将当地改名为‘平水’,并建庙祭祀。唐时封平水显应公。

曹春,三十七岁时,对家人言将去婺源,言罢坐化。次年婺源灵顺庙派人送其像回家,其子挂于堂中,众人有事祈祷,每有灵验,封平浪侯、卷帘使者、大将军,立庙于海昌西南岩门山。

陆圭,宋时昭庆军人,宣和中为真州兵马都监,攻方腊,阵亡为神。南宋绍兴年间,江潮冲击尤烈,其与显济、通济、永济三位夫人佑助平潮,江塘始告筑成,封广陵侯。

黄恕,襄阳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任转运判官时,受命治理定海潮患,几度筑塘不成,骑马入潮中,堤方筑成,后立庙,敕赐名‘治水判官黄公永利之祠。’

汤绍恩,安岳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十四年(1535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后移任绍兴知府。筑三江应宿闸二十八孔,解除萧绍平原涝害,内再筑经溇、撞塘、平水三闸以防大闸崩溃,又在大闸外两侧洼处筑石堤四百余丈,潮害始解除。绍兴民立生祠于闸左祭祀。

彭文骥和乌守忠,均从祖上居住海边。元泰定三年(1326年),海潮泛滥,彭、乌竭尽家财修筑海塘,发誓‘生不能修成海塘,死亦要抵御海潮之灾’。不久,彭、乌于筑塘时溺亡海中。逝后大显神灵,平息海潮,塘得以筑成。朝廷为彭、乌二神立祠庙祭祀。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塘又坍塌,二神再度显灵保堤,敕封‘护国佑民永固土地’彭乌庙。

霍光,西汉大将军,封博陆侯。三国时,吴主孙浩为其立祠于金山盐场,以捍潮害,当地民众奉为镇海之神。宋宣和二年(1120年)赐匾额‘显忠’,次年封忠烈公。

朱彝,北宋海昌人,经商逝于海上。南宋初显灵保境,敕封太尉。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涌潮为害,祷告有灵,封佑灵将军;元大德三年(1299年)建庙崇祀,加封护国灵感宏佑公。

周雄,新城渌渚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经商于衢州,母病,冒大水乘船探视,淹亡,为忠孝之神。民立庙于新城,后海昌亦立庙祭祀。

石瑰,生于唐长安三年(703年)。杭州江潮为害,其倾家财奋力筑塘,自冬至夏,筑塘不成,竟亡于潮。咸通中,封潮王。宋嘉熙加封忠惠显德王。

张夏,北宋雍丘人。景祐中,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运使,于杭州筑石塘,自六和塔至东青门计十二里,并设捍江兵士五指挥,共二千名,专采石修塘,随损随修。杭州民立庙堤上。嘉祐年间因功赠太常寺少卿,大观二年(1108年)封宁江侯,加封安济公。绍兴十四年(1144年)敕赠灵感。

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于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失足堕江溺亡,不见其尸。曹娥年十四岁,沿江寻找号哭,昼夜不停,十七日后投江而死,众人感其孝,遂将此江名曹娥江,并建孝女庙祭祀。

陈旭,明永乐新城茶商。仁和皋亭山一带屡受潮水之害,其出银筑塘,后塘再被冲坏,跃入水中而亡,尸随潮浮至皋亭山,沙随尸涨,塘始筑成,敕封茶槽土地兴福明王。

上述潮神,叩请玉帝恩准,与海神合为一殿,佐佑国运,更利苍生。”

“照准!”玉帝对太白金星道,“着诸潮神即日始,听从海神调遣。”

太白金星道:“遵旨!”

天妃与尚书齐躬身道:“谢玉帝隆恩!”

待天妃、尚书谢恩罢,玉帝又道:“此一十八位潮神,有历朝先后敕封,亦有民之祀奉,不论如何,现朝当会一律再行敕封。届时,从祀一庙,更显整齐精神。”

听玉帝如此说,天妃不禁问道:“再行敕封?”

“定当再行敕封!”玉帝的语气十分肯定,“统归为潮神,自会明白无误。至于为什么再行敕封,这里面又存着不为人间知晓的因由。顺治传位康熙,一甲子后,又传位雍正,潮神敕封便应了此帝。”

天妃即刻明白,遂与尚书辞别玉帝,回宫去了。

至于潮神重新敕封,数十年后发生的事确亦印证了玉帝所言——

皇权历来血腥。坐得了龙椅的是天命所归,坐不了的也会时常觊觎,不光有心怀不轨的朝中重臣,更还有皇室里的兄弟子侄,直将争夺皇权血淋淋演绎了几千年。以致坐在龙椅上的人,必是要有铁石心肠和霹雳手段,遇有苗头,概杀不赦,绝不手软留情。否则,掉脑袋的就是自己,龙椅的主人只怕要易主——改朝换代了。

清圣祖康熙子孙兴旺,殡天后传位四阿哥胤禛,纪元雍正。尽管有先帝的遗诏,但对皇位的争夺仍是暗流汹涌。不久,便有八阿哥廉清王胤祀、九阿哥贝勒胤禟密谋篡逆,却因事不机密,被雍正毒杀宗人府。

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初,两位皇弟昨夜是你、今夜是他,轮番前来索讨:“这皇位只你坐得,我就坐不得?你坐了皇位一天受朝臣跪拜一次,却把我送到阴间,还我命来!”后来,两个皇弟竟一同前来闹腾。

雍正受了惊扰,许是内疚,许是为摆脱皇弟纠缠,整日里在心里头盘算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却对那句“一天受朝臣跪拜一次”印象最深,后来只剩默默念叨“朝臣”两字。念叨念叨,无意中雍正将“朝”与“潮”、“朝臣”与“潮水”关联起来——朝臣每日上朝一拜,潮汐涨落每天两潮!这样子一联想,想不到竟然融会贯通起来。

雍正顺着“潮”字继续琢磨。“何不封潮神!”不知怎的,雍正突然来了灵感,“对,潮神,就封潮神。皇帝本来就可封神,封得潮神,你二人不仅配享人间香火,每日里亦各轮一潮!”这件闹腾已久的事情终于有了解决的法子,雍正禁不住兴奋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潮神庙庙址选择在哪里?又用什么理由建造?此事又实在不好与朝中大臣商议。雍正反复思虑,仍无法确定。恰在此时,浙江行省上奏海宁盐官一带因钱塘江潮毁坏堤坝的折子到了。

这折子来得正是时候!雍正即将庙址定在海宁盐官。这年九月,特恩发内帑十万两,诏令浙江总督李卫督工监造,主祀伍子胥、钱镠等海神。

还在雍正为亲王时,李卫是其潜邸奴才。在讲究门第的官场,李卫虽非科举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但精明能干,办差得力,深得主子赏识,一步一步晋封封疆一品大员。

自认为能揣摸得清主子所思所虑的李卫接旨后,觉得十分纳闷——海宁境内,多处建有天妃庙,再行修造亦并非不可,但问题在于既建海神庙,主祀非天妃而伍员等,于理实在说不通,却又无法说,直把李总督弄得云里雾里。

李卫弄不明白圣意,只得让师爷代笔,婉转上呈一道奏章:“兴建海神庙,此诚皇上怀柔百神,为民赐福,万古未有之盛典……又缘海洋神祇之中天妃为最……大殿自应列祀司海诸神,又须后面寝宫,并风伯雨师坛宇,其天妃阁并当另为创建壮丽,是以地基尚觉未敷,续后再行设法充拓。”

到了第二年三月底,李卫拓庙地,勾画蓝图,又上一道《敬呈海宁海神庙工图式奏折》,再次明奏海洋神灵天妃为最,历朝包括大清康熙俱有褒封,又南省各地庙貌辉煌,且内有楼阁台池、山石花木,极具华藻,云云。说了这许多,是为后面的主题做铺垫——“今日特旨启建大工,钱粮又多,自必更加壮丽,以肃观瞻。拟于正殿之东另建天妃阁,西筑风云雷雨坛,之后再配之水仙楼。是否有当,恭候睿鉴钦定”。

雍正御览奏章,只见李卫所进庙工图,除总山门外,共三条轴线:中轴线为五进殿,主祀伍员等;东轴线为天妃阁建筑群,亦五进;西轴线前为风云雷雨四坛,后为水仙楼。雍正览毕,心想,李卫还算聪明,主祀之神未作变更,又将天妃及风云雷雨及水仙拓地安奉,亏他想得出来。反正所拨银两充足,随他去了。

当雍正朱批“准奏”后,又觉还需将中轴大殿的建造交代得再明白些,随即拿过飘花笺自拟手谕,除了褒奖臣子忠诚勤奋、思虑周全外,特旨大殿之修建,依照皇宫式样,无论殿脊斗拱,不得有龙、虎、凤、象等珍禽异兽雕刻造型;又主祀之位,当另塑一顶戴冕旒、身着道袍、双手无物置膝盖之神坐像,眼脸之形,由雕师揣度雕成,伍子胥、钱镠侍立左右陪祀;再者,大殿两侧偏殿,必要留一十六座神台,候朕敕封后再行装塑,云云。

按着雍正的想法,此次修建海神庙全是为了安顿两位皇弟,因而在殿宇筑造上,似皇宫却供神仙;在主祀之神造型上,顶戴冕旒似坐享龙椅,但却非真坐了皇位,必是要身着道袍又似神仙;至于脸庞相貌,取二人相貌特点,由工匠去任意发挥吧。想必,两位皇弟自能明白。

李卫接了手谕,原本云里雾里,现又觉得神秘莫测,绞尽脑汁终是无法明白——只有遵从旨意,尽力而为了。

海宁盐官海神庙耗时三年竣工。

此庙却也奇特,庙貌看似皇宫又非皇宫,海神金身既像皇帝又非皇帝,便以如此况貌屹立于世。

又过一年,雍正重新敕封十八位潮神——其中十六位从祀中轴线海神庙偏殿;正殿左右两旁伍子胥与钱镠陪祀,主祀海神无名无姓,只含混封为“宁民显佑”的“浙海之神”,无非期冀保佑沿海(江)之民不受潮患侵害,安澜永固,云云。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