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仙宫斗姥赐佳肴 青山口索姑降群魔
第十六回 遇仙宫斗姥赐佳肴 青山口索姑降群魔
诗曰:
施展法力初显功,降魔伏虎传芳名。
潜心青山峭壁下,静音洞内修真身。
话说索姑渡过河,谢过渭水龙王,重上马向终南山方向进发。在经历了哥哥嫂嫂的重大变故,身心已是极度的疲惫,索姑行至一村落,将白马系在一棵槐树上,一边休息,一边观察进山的路径。终归是已经离开了家,不用着急赶路。再说,马也确实累了。
春天的气息很浓。这种气息索姑十分熟悉。十一年的牧羊生活,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夏日里的百花争艳,从秋天的果实丰硕,到冬日里的萧条肃杀,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地经历过。今天,当春意正浓的时候,她已不是在鹫岭,而是永远地离开了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融融春日,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季的万物,空气里弥漫着柔软的潮湿,山坡、原野披上了新装,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索姑的心似在这广袤的大地上,随着复苏的脉搏一起跳动。她坐在槐树下,打开携带的包袱,准备梳理有些散乱的秀发。当她拿起木梳时,刚刚轻松了一点的心情又沉重起来。这是一把嫂嫂用过多年的桃木梳,纹理清晰,手指、头发上的油渍早已将木梳浸润得手感极是柔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哥哥嫂嫂饱含着深情,饱含着悔悟,为了追回自己,生生搭进了性命,结局竟是如此惨烈,自己何止是揪心,那是深切的痛啊!再者,哥哥嫂嫂这一离去,孤零零剩下父亲一人,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过法?父亲尚不知这场变故,若是知道后,又怎样面对和接受?她不敢往下想,再也没了梳妆的心情,即匆匆收起梳子,结束包袱,解开缰,复上马踽踽而行。
巍巍苍翠延绵千里的秦岭,是由东向西横亘在中华腹地的一条山脉。这条山脉将神州疆土南北隔开,它像巨人一样,一手执着黄河,一手牵着长江,又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东的老君岭北麓,群山起伏,峰峦叠嶂,中有一峰,名翠峰山。因山清水秀,当地人又称为青山。索姑时而跃马疾驰,时而松缰缓行,不觉已至青山下。
这一带偏僻人稀,尽是些羊肠小道,行走起来极是不便,找人打问路径也是寻觅不得。正在踌躇时,却见前面不远处有座茅屋,烟囱正冒着袅袅轻烟。有了人家,看到炊烟,索姑的饥饿感突然强烈起来。这两天,一是经历哥哥嫂嫂的变故,一是只顾着赶路,不曾用过一餐,此时的饥饿提醒她,确实该进点食物了。
索姑下了马,牵着缰绳行至茅屋前,见一白发婆婆坐在门口。索姑上前,恭敬地道:“婆婆,敢问青山还有多远?”
白发婆婆道:“前面便是。汝这女子,单身匹马,打问青山做什么?”
索姑道:“婆婆,实不相瞒,小女专为投奔青山修行而来。”
婆婆道:“黄花妙龄,貌若天仙,不择个如意郎君好生过日子,却要修个什么行?再说,这青山少有人烟,虎狼出没,妖魔作祟,汝一个女娃娃就不惧怕?”
索姑道:“小女既然立志修真,又怎么会留恋红尘?既然选择悟道,又何惧虎狼妖魔!”
婆婆见索姑如是说,便不再多言,随即进到屋内,搬出一张小方桌,复进屋,一手拿一个小木凳,一手端一碗温茶递与索姑道:“坐下喝口茶。”索姑接过,先放下小木凳,站着将那碗茶一饮而尽。
婆婆又进屋端来饭菜放在桌上,道:“吃吧,孩子,素食淡茶,却亦能填饱充饥。吃得饱了,才有力气顾汝那修行。”
索姑确实饿得慌,说声谢谢,便大口大口地吞食起来。待到吃完,口内的余香才提醒她,这饭菜是如此美味,平生别说是吃,闻也未闻过这样的异香!
只听婆婆又道:“老身此处不留客,远去自有留客处。沿门前小径直上,右侧入岭,便可寻得汝之归宿地。”
索姑起身正要作谢时,忽地一阵清风掠过,银发婆婆与茅屋、桌凳、碗筷全没了踪影,原来却是站在一块平地上。索姑知是斗姥又在帮助自己,忙向着北斗方位拜了三拜,这才上马沿小径向青山口行来。
看官!索姑在青山脚下遇斗姥,待到敕封后,人们便在此处修建庙宇,取名遇仙宫。这是后话,不提。
行得三五里,青山口即呈现在眼前。索姑看这青山,南依龙山,北望林壑,东揽紫气,西怀霞光。山中溪流潺潺,满山气象万千。溪流潺潺,九曲十八弯,山环溪流,水抱青山;气象万千,松柏榆槐柳,苍劲挺拔,林荫遮天。说不尽青山绵绵,道不尽清净幽幽。索姑正在看时,突然一阵怪风刮过,山口闪出四个怪物来,只见两个牛头人身,两个人身马面,身长俱在一丈六七,甚是怪异凶煞。
只听一马面怪物道:“兀那女子,姓甚名谁,到得此地,怎的不下马拜求我等,却是如此大胆,莫非活得腻了?”
索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等怪物,心里不禁发毛,便怯怯地道:“列位,小女子翠姑,今到此地,是为修真悟道。我与列位无冤无仇,还请行个方便。”
一牛头怪物哈哈一阵大笑后,道:“妙龄女子,修什么真悟什么道!我等在此修行已有几百年,观你这女子,当是贞洁之身,喝得你血,吸得你髓,融到我等体内,也是一样修真。”
索姑听后,知这些怪物今日绝不会善罢,横竖是个死,放手搏上一搏,或许还会有生机。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一直让索姑处于懵懂状态,当她想到“放手搏上一搏”时,立时记起仙尊张果老来。那是在鹫岭牧羊的最后几个月,仙尊嘱她赴青山修行前,因修行尚未功成,特地教授一套降魔伏妖的功法,法器是一百枚银针,让她用以防身。索姑依所授之法,勤勤练习,却也是熟记于心,百枚银针就藏在袖内,以备不测之需。现在记起来,当即足了底气,道:“修行悟真,首先须得有慈悲之心,就你等也配修行?茹毛饮血,残忍本性,即使再修个千年万载,也褪不去兽面人身!你等如还存一点善念,皈依正道,勤加修为,或许还有个正果,若是执迷不悟,只怕是枉坏了性命!”
只听另一个牛头怪物道:“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在我等面前竟敢如此狂妄,还不速速下马受死!”
索姑道:“善恶在一念之间,若是非要一意孤行,只怕污了我这清白之手!”
那牛头怪物道:“好大的口气,有什么本事尽管施来,死也要让你死得服气!”说完,施起妖法,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逼得白马连连后退。
只见索姑边施法顶住狂风,边迅即翻身下马,将右臂衣袖抖了抖,十枚银针早已攥在手里,随即手一扬,那银针无声无息,却有穿竹破石之力,逆风而上,齐齐钉在了牛头怪物的胸口。只听得哎哟一声,狂风停息,牛头怪物倒在了地上。
其余三个怪物见状,知是同伴受了伤,便一起发起狠来。顿时,黑风蔽日,沙石迷眼,比起前番阵势,显然魔力猛烈许多。索姑不敢大意,随之亦增几成功法,右手连抖连扬,三十枚银针先后疾飞而去。只听连连的哎哟声过后,三个怪物早已倒地。
索姑走上前来,四个怪物强忍着疼痛,惶恐地叩头哀求道:“仙姑饶命,仙姑饶命!念我等几百年修行不易,若能放一条生路,定当感恩戴德,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愿听驱使!”
索姑道:“十枚银针,我才使了五成力,若不手下留情,你等还想出得声讨得命?孽障!数百年前本是野牛野马,后来成精,虽尽着力修行,却心不存善念,白白耗去时日,现才牛头人身、人身马面。本姑娘今日暂且饶过这一回,但须记住两件,一是从今始,不可再伤害无辜性命,若是仍如原来一般,不仅修行不能功成,反而增加罪孽。须要心存善念,行为善举,方才能修得正果。二是你等各自身上十枚银针,每日只可拔除一根,若是多拔一根,其余针锋便深入一寸,只怕到时会丢了性命。你等去吧!”
四个怪物叩罢头,挣扎着落荒而逃。
索姑长舒一口气,转身正要牵马登山,哪知一幕惨烈景象映入眼帘——只见白马已倒在地上,一只斑斓虎正咬住马颈,吮吸着奔涌而出的马血!世间的有些事情,说起来真不可思议。猫与鼠,人与蛇,似乎是天敌,相见非得你死我活,而马与虎,则又说不清,道不明。一向以擅长奔驰著称于世的马,遇见了虎却是四蹄无力,浑身战栗连嘶叫的力气也没有,恭恭顺顺地任虎猎食。
白马是在主人与四怪打斗时被虎猎捕的。索姑见状,心里立即涌出一种十分清晰而强烈的反应——这马是从家中带出来的,在离开亲人后,它是唯一最亲近的生物,系留着自己对已经离开的家的感情,现在被虎伤害,这种感情无处存放了。
“畜生,还我马来!”索姑大喝一声,一跃便到了距虎两三丈远的地方,跃动间五枚银针早已攥在了手中。
虎忽然见有人奔来,松了口,张开滴着殷红马血的大嘴,龇着牙恼怒地低吟一声,起身蓄势扑向前来的不速之客。还未待虎扑出,索姑右手一扬,五枚银针夹带着一股强劲力道,直直钉入老虎的天灵盖。
五枚银针出手时,索姑原本将两枚射向虎目,继而又觉得太过残忍,失去双目的虎无疑将无法生存。仁慈的心地就这么一动恻隐,那两枚银针立时改变了方向。
索姑走近几步,只见虎疼痛得左滚右滚,一双前爪抱在一起,不停地上下摆动,两只眼中流淌着泪水,那情状分明是在哀求。
索姑道:“你这畜生,害我的坐骑,断了脚力倒还事小,将我的伴当殁了,这才是不可饶恕!”
这虎听索姑说话,似有明白通晓之意,又低低地沉吟一声,翻身挣扎一阵,终是站立不起,双爪仍紧抱一起,泪珠不停滚落。
索姑长叹一声:“罢了,罢了,这就为你拔除。”说罢,伸手将虎头上的五枚银针齐齐拔出,随即向后跃出一丈来远,这才站定。
天灵盖的银针一经拔除,剧烈疼痛立时消除,虎先是甩了甩头,这才缓缓站立起来,两眼露出顺和的柔光,静静地看着索姑。索姑站在原地,手中紧握着刚刚拔出来的五枚银针,仍防备这畜生野性发作伤了自己。
人与虎就这样对峙了一阵子,先是虎慢慢向前移了几步,目光始终是柔和的。索姑亦向前挪了几步,伸手便可触摸到虎身了。再一阵短暂对峙,索姑又向前跨了半步,伸手在虎的天灵盖上抚了抚,这虎便眯起眼来,完全是一副驯服的模样。
索姑侧脸看见白马颈项上仍在汩汩地流淌着鲜血,心里不免恓惶,又抬头向四周看了看,就近拔折些野草树枝,覆盖在马尸上将之掩埋。
虎怔怔地看着索姑,仍旧原地未动。索姑复走过来,拍了拍虎头,道:“去吧,我也该赶路了。”说罢,肩挎包袱向山顶走去。
走出十多步,索姑回头看时,虎却静静地跟随在后面。再走一阵,虎依然随行在后。索姑折返身来到虎跟前,只见虎嗅了嗅,眯起双眼温顺地低头在她的小腿上蹭了又蹭。索姑已知晓其意,遂跨上虎背,拍拍虎肩,虎便驮着索姑向峰顶直奔而来。
不一时,索姑跨虎行至青山的最高峰——盖顶。登临山顶,展望四周,只见青山东临首阳山,西望太白峰,南通秦岭,北瞰渭水,实是一处修行的绝佳上境。正在看时,不觉暮色渐浓,索姑心里道:“夜幕降临,当该寻个栖身之所才是。”
正想时,身边一块巨石下忽地冒出一缕耀目的金光来。索姑绕到巨石下,原来竟是一处天然山洞,深及数丈,宽七八尺,金光恰是从洞内闪出。
索姑惊喜道:“苍天眷顾,此地当是修行之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