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送金解时困 神农赐粮济断炊
第二十二回 财神送金解时困 神农赐粮济断炊
诗曰:
反莽复汉募兵丁,人间正道苍天应。
五谷帝君赐蒸馍,财神奉诏送金银。
话说刘秀率众,非止一日,抵达舂陵。
刘秀的到来出乎刘縯的预料。在刘縯看来,他这位行事谨慎、待人宽厚的弟弟,是一个胸无大志、无抱负追求的平庸之辈,除了起早贪黑侍弄田地里的庄稼,闲时做点贩运买卖外,其余的事似乎一概与他无关。当初密谋起事,无论他怎样劝导,就是不肯答应,今天倒是不请自来——日头没从西边出来?
刘秀的到来除了刘縯感到意外,其实还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其时,刘縯在舂陵筹备起事,已经招募数千子弟兵。这些子弟兵虽然参加举义,但却弥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心里揣着深深的忧惧——区区数千人如何能敌抵百万莽军,这刘伯升只怕是在把大家往死路上领!因而背地里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有的已做好逃离的准备。这一天,当他们看到身着汉式将军服,虽坐在牛背上,却自有一番神威的刘秀以及后面相跟着的刘璜、李通等人,立时又涌出另一个想法——连一向谨慎宽厚的刘秀和他的姐姐刘璜这样的女流之辈也参加造反,想必这反能造得成。随之坚定主意,一心一意跟了刘縯、刘秀反莽。
寒暄过后,刘秀即将宛城举事的经过说与哥哥。刘縯不无惋惜,又安慰道:“这等事谁都未经历过,遭受失利勿灰心,重新再来。”
刘秀点点头,问道:“哥哥现有兵马多少?”
刘縯道:“四处联络,得三千子弟兵。”
“太少。”
“目下之数,已是不易。”
“推翻莽政,首为兵马,再是不易,当应尽快扩充。”
“招兵买马、购置兵器,钱粮实在伤脑筋。现有人马还可维持,若再扩充就难了。”
刘縯说的是实情。首先是钱的问题。既然募兵,就得要饷。当兵领饷,天经地义。不然,谁会拿着性命白白冒死?于普通百姓而言,王莽暴政,虽说日子苦,但却不至于像造反那样随时有生命危险。再说,招募的兵丁都是青壮年,他们离开家,父母妻儿总还得要赡养照顾。其次是粮食问题。有口就得要食,要食就得有粮。这几年蝗灾歉收,粮价疯涨,一斤黄金只换得五升豆。既无粮又缺钱,现实就是如此的艰难。
刘璜道:“哥哥所做,确实不易。既然树起举义大旗,必得要有雄厚实力,方能成得大事。起事前,我们与李通等变卖家产,在宛城用了些,尚剩留一点。尽管不多,可先做起来,边募边再想法子吧。”
刘縯点头道:“难得!难得!”
之前,刘縯在舂陵方圆已招募子弟兵,因而刘秀、刘璜等便来到枣阳以南的乡村招募。
却说枣阳城南向,出城数十里,一路平缓向上,有一赵垱村坐落在似山非山、似塬非塬的半坡上。再朝上,是一座用村姓命名的赵山。赵山四周遍布一百零八座小山,层峦叠嶂,起伏连绵,如众星捧月般将赵山烘托得极为崇峻雄伟。这一日,刘秀等带领已募得的几十号人马,移至赵山脚下驻扎。
安营帐的这座山,山顶中间与东西两端微微凸起,从山下望去,极像一个金元宝。临西南向有座小山,圆圆的山顶酷似一只馒头,李通分派伙夫在山脚下埋锅支灶,炊煮饮食。
缺钱少粮的情形,让刘秀、刘璜早已感受到了现实的艰难,这些天来,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焦急发愁。此时,刘璜看着扎营的这座山,有些无奈又有些异想天开地道:“此山像只元宝,若是真元宝,我们就不用发愁了。”
刘秀笑着道:“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却说还在刘璜说服刘秀举事的那天晚上,姐弟俩所说,值日功曹听得清楚,早已禀报玉帝。此时,就在他们说话的当空,玉帝召赵公明至灵霄殿,道:“汉主所需用度筹措如何?”
公明道:“禀玉帝,小神奉旨,业已备妥。财宝来源,主要有二。一者,现时天下大乱,商贾买卖歇业,利市之财留而不散。二者,富豪之家,多有不义之财,小神亦收而备之。”
“用度能得几何?”
“凡汉主所需,可保无虞。”
“时下汉主急需,汝速先予接济。”
“小神这就去办!”
看官!财神所言,利市之财且不去说,单道莽政最后几年,富豪家遇了乱世,将那金银财宝装于缸罐,在院内找个隐秘所在,挖了深坑搬进,拿些木板盖在缸罐口上,再回填掩埋藏匿。谁知这黄白之物埋在地下,竟然能自行移飞,且移飞时叮当之声亦是响亮。过些时日,财主们察看所埋财宝,俱是不翼而飞,只剩得空缸空罐,哪还有什么金银!家家苦脸,个个痛惜,却全然不知是财神爷取了,用以周济汉主。只因财神空中取财,从此以后,这金银之物,若是埋在地下,自会移飞不知去向。
闲话少叙。却说赵公明出了灵霄殿,带着招宝天尊萧升,向刘秀驻扎的那座山赶来。正行间,不期与雷祖、雨师、雷公、电母相遇。
施过礼,公明道:“雷祖何往?”
雷祖道:“汉主舂陵一带兴兵,吾奉玉帝旨意行雨,以保来年收成。财神何干?”
“却是巧了!吾亦奉旨前去周济。”
“财神周济,必是泼金洒银,就与吾同去,和着雨水降赐。”
“再好不过!”
却说刘璜与刘秀正说话间,忽见东南方一堆厚云翻滚而来。那云至山顶上空,一声雷响,时近腊月寒冬,竟然彻天动地。紧接着,大雨夹杂着冰雹飘落而下。
刘秀忙与姐姐进营帐躲避,口中自言自语:“腊月响雷,这天怎的反常了?”
过不多时,雨霁云散。刘秀、刘璜出得帐来,再看时,那原本泻下的冻雹,此时竟变成了黄澄澄的元宝、白亮亮的银锞,密密麻麻散落山坡,直把刘秀看得呆了!
被天降金银惊呆的刘秀醒过神来后,忙着人尽行收拾,足有数十缸之多。拾宝的人将山坡捡拾完,又到山顶和邻近的山上察看时,却再无一枚半两。刘秀看着天降的这么多金银,难耐内心的激动,双膝跪地默默叩起头来。刘璜见状,也跟着跪了下去。
这次财神所降金银,足够刘秀招兵之用。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征战中,文武兼备、堪比汉高祖时的萧何的寇恂,在选练兵士、造箭养马、征收粮草等一应支撑战事的庞大后勤供应中,又多得财神佑助,兵马粮草如流水般源源不断转运前方,刘秀全无后顾之忧,中兴汉室的进程得以顺利推进。这是后话,不提。
刘秀得了金银,招募兵丁进展大大加快,刚才十数天,已募得两千余人。
随着兵丁数量激增,粮食问题又显得十分紧迫突出。其实,筹粮与筹钱同样困难。原先既无钱又无粮,现在虽有钱却买不到粮——连年蝗灾,民众手里根本没有粮。
起先,李通在几处大户人家买些粮食磨了连皮带糠蒸煮,几百人的用度尚能支撑,后来兵丁招募逾千时,吃粮已成了大问题。还在几天前,刘秀已派出数百人,以二十日为限,分赴外地筹粮。
哪知这几日,应招的兵丁剧增翻番,原先一人的口粮现在要三人吃,情形是越发地急迫了。李通愁眉不展,对刘秀道:“所剩之粮,只能维持两日,两日后断难为继!”
面对如此局面,刘璜心里亦是焦急,道:“粮食不继,募得的兵丁也会散伙,得要尽快想法子。”
“紧要的是如何度过三五日!能度过三五日,或许没多有少,总能买些回来。”刘秀显然是将希望寄托在外派筹粮上了。
沉默了一阵后,刘璜道:“眼下只得停了招募,将一餐分作三顿用。”
除了这个法子,确实没有别的办法。
却说五谷帝君神农,这天接到玉帝仅六字的诏谕:“接济汉主谷粮。”这是帝君接到的无数诏谕中最简洁明确的一道。帝君看后,思绪不禁翻腾起来:王莽暴政,蝗虫应了天灾,在激民反的同时,汉主筹粮亦加了为难。本为扶正,却先行反。所谓物极必反,此极正应着当下情势,对苍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圣心更还明白一层,云霄临凡,肩负使命,玉帝嘱咐万仙尽力照应,必是要周到无误。接济汉主谷粮,自然亦是襄助云霄。
帝君放下玉牒,从那只盛装天下五谷的篮子里,抽出稻麦两穗放置案上,法眼向刘秀招兵埋锅支灶的那座山望去,只见数十名伙夫,正揉着半是麦面、半是麸皮米糠的面团。揉得一阵,又将那面团分成核桃般大小,团成团子放进蒸笼。数十处蒸笼的近旁又有十数口大锅,伙夫往锅里放些菜叶,再加少许糠面,用长勺搅了搅,盖上锅盖,蹲下来朝灶内添柴火——分明是在煮汤。
帝君先是拿起案上的麦穗,双手轻轻搓揉,早已得了麦粒,复搓,麦粒已变成雪白面粉。随即,帝君施动功法,那白白的面粉无影无息,飘落至已上了盖的蒸笼里。
帝君又拿起稻穗,经两次搓揉,白花花的米粒便也无影无息地飘进正在煮汤的大锅里。
伙夫们蒸馍煮汤,心里不免嘀咕,和着麸糠菜叶,每餐只得原先三成,吃都吃不饱,还造个什么反!
蒸煮的时辰到时,伙夫们掀开笼盖,呈现在眼前的是先前用面糠和成的粗糙团子,竟然变成了又白又大的馒头!后面接连揭开的蒸笼,笼笼全是如此,人人惊异得合不拢嘴来。待到煮汤的大锅揭了盖,原先的菜糠也变成了浓稠的白米粥。伙夫们忙禀报李通,李通即与刘秀、刘璜一同到灶间察看,这蹊跷的白面馒头白米粥,谁也无法清楚是怎么回事。
接连八九天,伙夫煮汤造饭,用的仍是原先的食材,蒸煮熟时又变成白白的馒头、稠稠的米粥。直到外派的人相继购得大批粮食归来,这一现象才消失。
前后经了两件奇异之事,就连善解图谶会观天象的李通也不明白究竟,内心充满了惊奇。
刘秀无法明白,此时倒想起了姐姐激励他反莽起事时的那句“天若兴汉,必当助之”的话来,却是已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天助的威力,随即将驻扎的这座山命名元宝山,将埋锅支灶的那座山命名馒头山,让后世永志纪念。
刘璜没有多想。在她看来,所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属正常。
有了钱粮,接下来的招募自然顺遂。不过两月,总共募得五千余人。刘秀拔了营帐,率领新募兵丁浩浩荡荡回到舂陵营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