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会长沿门募化 贫妇人感动圣心
第六十八回 众会长沿门募化 贫妇人感动圣心
诗曰:
拳拳真心显道缘,耿耿忠诚日月鉴。
踩平沟壑无畏惧,踏破铁鞋酬宏愿。
话说莲花山遭遇前所未有的浩劫,只剩了山南半坡的三霄洞,其余庙堂皆被拆毁,后来是在一片瓦砾上开始重建的。
还在前一年,雷祖、碧霄、大王、大圣等齐聚莲花峰,商议劫后重建的事。
雷祖道:“十余载动荡,莲花山前后两重天,现在瓦砾之地恢复重建绝非易事。吾意碧霄统担起来,大王、大圣襄助。”雷祖是在慎重权衡之后,也是基于对碧霄的全面透彻了解才这样说的。
碧霄明白雷祖所言因由,即道:“雷祖随方设教,名震神州,又主事雷部,忠恳职守,终年从无闲暇,吾等理应分忧,将莲花山方社承担起来。然吾担心力有不逮而辜负雷祖厚望!”
雷祖道:“汝足以担当,勿谦逊推辞。”
大王、大圣齐道:“谨依雷祖法旨,碧霄主持,吾等定当全力以赴,早图恢复!”
碧霄听大王、大圣如此说,道:“雷祖乃莲花山镇山赐福尊神,凡重大法事必要禀报请旨,任何时候都不可更改。至于重建及日常之事,吾等尽力而为。”自此,碧霄成为莲花山主事感应之神,大王、大圣为娘娘左膀右臂,圣山开启了新的时期。
碧霄道:“宝山恢复重建,当务之急有二。一是,由哪些人操持。有诚心无能力不行,有能力无诚心亦不行,必是诚心能力齐备之人方可。二是,金从何来,又怎样来。方社信众,经济贫弱,即使只恢复原貌亦极是艰难。当然,再不易,总得要恢复。金需募化,总不能让众生一圆五角地各自送上山来。因而,归根结底还是人,人为根本。大圣可将这些年察查的情状说来。”
大圣道:“据吾察,原有会长除故去者外,在世的均堪当大用。当年很多不曾担任会长的信士,品质亦是不错。吾意会长设前三名与后九名,前三名主事,后九名协理。”接着就将这些会长的名字一一说了出来。
确定了会长组成人选后,碧霄道:“建山的关键在金。无金便无从言建。吾意设建山会长一名,专门主持募化与修建。此数十年,吾察汪家塬苏门弟子,耿直重孝,心公无私,毅力坚韧,品德可贵。募化建山,此人堪任。”
雷祖等点头赞同,恢复重建最关键的建山会长人选遂敲定。
次年,大圣所说的前三名与后九名会长陆续上山,各自先在本村募化集资,开始了莲花山极其艰难的恢复重建。
娘娘指名担纲建山会长的苏门弟子,则是在经历了一件蹊跷的事情后才上的山。
这苏信士原先从未直接参与过莲花山神事,只每年逢庙会,上山进香磕头罢了。这年,他已四十八岁,共生育四男五女,长女、次女已出嫁,长子已婚,其余均未婚嫁。有丁即有口,有口就得食。他是这一大家人的顶梁柱。在经济极其贫弱的年代,为了这个家,他终年起早贪黑,在黄土地里忙碌温饱,日子过得极是艰辛。于他而言,生活的重负远远超出了承载力。当然,这种重负也锻造出了他比一般人更坚韧的毅力。
他性格耿直倔强,却又生就一颗至孝的心,对父母百依百顺,遇事宁可自己受委屈,绝不会违拗父母的意愿。这一年,母亲罹患了白血病,当时他并不知道得了这种病意味着什么,直到病危时,这才明白四十九岁的母亲将不久于人世了。在母亲病重期间,他侍汤奉药,日夜陪伴,每天问得最多的是那句:“妈,您想吃点啥?”
临终的前几天,当听到儿子再问时,母亲用虚弱的声音说:“吃口香水梨也好。”母亲所说的香水梨,是西北地区的特产,但产地却不在当地。当儿子的难得听见母亲说出这一生特别是患病以来想要吃什么的心愿后,便一夜往返八十多里,买回母亲在离世前想吃而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母亲的早逝,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悲痛。曾经,他无数次梦见母亲,每次都失声从梦中哭醒,醒来后仍伤心抽泣,无法自已。即使到了晚年,只要说起母亲,他总会禁不住哽咽流泪。养育之恩天高地厚,母亲走得太早,当儿子的来不及孝敬就走了。母亲让儿子惦记了一辈子,抱憾了一辈子!他这大半生,生活确实很苦,但眼看着儿女们长大,孙子承欢膝下,这心里头由此便多了几分欣慰与盼头。
这年冬天,他莫名其妙地浑身直出汗。这汗水出起来没个完,白天出,晚上也出,寒冬腊月,就是出得没由来。连续多天后,他体乏力弱,躺在炕上仍然汗流不止。家里人找来医生,无非打针吃药,又不见好转,反复诊断,却查不出因由,眼睁睁没有法子医治。
又过几天,病情愈发严重,家在邻乡何家渠的二女儿、女婿专程赶来看望。二女婿是个机灵人,见丈人如此莫名其妙的症状,回家后即到供奉齐天大圣的钱家祈祷卜问。大圣示谕:“众仙归来,无处安奉。庙宇重建,紧要十分。碧霄要他主持建山,汝去问愿是不愿?”
二女婿忙又赶了来,将大圣所言说与丈人。他沉思了片刻后道:“既然娘娘让我上山,那就上吧。”
二女婿回禀大圣后,再祈求大圣为丈人治病。看官!你道大圣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说来不可思议,竟是让其采集三座山头的野草与野兔粪便,放在盆子里烧灰,加水搅浑擦拭全身。二女婿按照大圣所嘱,帮丈人擦洗完毕,约摸过了一袋烟的工夫,身上的汗,眼见出不来了。
调养几日,待体力恢复,他便上了莲花山。这天起轿后,碧霄娘娘对他专门示谕:“百废待兴,耗时费力,弟子承担,莫负吾望。”
他叩首道:“弟子定当尽力!”
接着,娘娘又唤来一姓拓的会长,一并交代他们二人:“吾山重建,首为募金。募化除莲花山周边村社,还可前往银川、吴忠、固原以及宁甘、宁陕交界之地募集。”
他俩叩罢头,依娘娘所嘱划分了方域,踏上了极其艰辛而漫长的募化之路。也从此时开始,苏信士与莲花山结下了无法割舍的道缘。
这苏信士既到莲花山,便投入全部精力募化建山。当时人们生活贫穷,所捐最多一元两元,有的几角几分,更多的则是几斤粮食几两食油。他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懂得生活的不易,因而信众布施不拘多寡,他都十分珍视这份诚心。对于布施的粮油,他先是用自行车驮着口袋、油瓶挨家挨户募化,然后集中存放在庄舍人家,待募得多了,再让自己的孩子们运到集市上变现。
他是一个急性子,也是一个极守信誉、极重承诺的人。这时候想的只是既然答应了娘娘,就应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早点将山上的庙建成。他走千家进万户,冬夏寒暑,风雨无阻,点滴募化,勤恳不懈。最艰难的头几年,每年春节都是在给娘娘奔波募化中度过的。此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后来发生的事情,使他远不止仅为兑现承诺,而是从内心生发出对娘娘深恩的无尽感激。老伴早先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在那个年代,又在缺医少药的乡村,平日里只能靠静心调养,做不得家务、操不得心、动不得气,偏偏老伴又是个爱管事的人,不顺心时病情频频复发,常常心跳加速、浑身水肿、尿液不通。每当病情危急时,娘娘便带着大王、大圣到家里来施法医治。更多的时候,老伴每次病发前,娘娘便备好灵丹,对他言明某日某时,当有家人上山讨药。到了这一天,果然就有儿子在此时上山讨药。一次两次没什么,孩子们上山讨药的次数多了,每一次都一样,这心里就纳闷,父亲怎就知道母亲疾病复发而早早将娘娘的灵丹备好了呢?老伴的生命,就这样被延续了十多年。而对于他,每经历一次,灵魂都会发生一次震动!
他上山的第四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使他彻底皈依道门。年届三十的长子农闲时外出做工,这天开着手扶拖拉机从县城返回。通往县城的道路沟深弯急、崎岖不平,当长子行驶至一急弯处,魂魄被在此处出了车祸死亡的亡魂野鬼勾了去。长子懵懵懂懂地回到家,连续三天神志不清、嗜睡乏力。莫名重疴,乡村医生哪能明白根由。待他第四天回到家时,儿子气若游丝,瞳孔已经放大。医生无奈地对他说:“准备后事吧。”
他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绝不相信这个事实。他踉踉跄跄地来到自家的打麦场,双膝跪在场中心,喊出了他这一生中最急切、最深情亦最含哲理的话来:“娘娘,救救弟子的儿子吧!弟子在莲花山不敢言功,全身心敬奉,是因为娘娘感应。弟子的儿子如遭不测,有关莲花山声誉,有关娘娘感应,弟子再化布施,怎么能封得住那悠悠之口!娘娘,搭救我儿一命吧!”喊完,仍跪着将双手举过头顶,并拢,掌心向上摊开。这时,果真从空中飘落一物至掌中,并伴随异香扑鼻。他双手捧握一路小跑着进屋,撬开儿子的嘴,将那灵丹和着水灌了下去。也就是这天晚上,娘娘与大王围坛打醮、禳星祰斗,又遣大圣专程从地府掬回长子的魂魄还了阳。这件事之后,他心中刻留了这样一句话:娘娘的深恩这辈子报答不完。
他以一颗纯朴的报恩之心,更加勤奋地默默做着该做的事。除了乡村,他又双脚迈进了城里,拓展更广阔的募化空间。他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却遇场不怯,见官不怕,因为以娘娘的名义,他有十足的底气和胆气,总要想法让城里人给娘娘捐出钱来。每次进城,他住宿最便宜的车马店,吃的是自带的干粮馍。后来,为添置器具物用,多次北上银川,南下西安、兰州等地,舟车食宿费用悉数自理,不用山上的一分一厘。
这一天,他去西安购置器具,不料随身携带的钱被扒手顺了个精光。他拦下一辆货车,说明原委,好心的司机将他带到了平凉市。当他在车站正要再拦车回家时,却与长子不期而遇。
长子本是去湖北买运木材的,中途到了平凉,在车站遇一药材商贩,数千斤甘草因发霉急于脱手,价格降得非常低。从未做过药材生意的长子,不知怎的就接了这批货。仍旧是在车站,不一会便有买主主动找了来,一番讨价还价,终以市价成交——买家看这甘草并没有发霉。长子这一转手,净赚了两千七百多元。随即,他从儿子的手里接过一沓钱重返西安。
事后两个月,当他再次请旨去兰州购置圣山法器物用时,碧霄娘娘晓谕众信士:“苏门弟子,虔心可嘉!”
众人不明因由,才要问时,只见娘娘又写道:“弟子远赴长安,梁上君子惠顾,共失二百七十六元八角七分金,不言不声,自填窟窿。”
在场的人均是一惊,二百多元可是一个干部半年的工资,比一个农民全年的收成还要多!
此时的他既惊异又感动,惊异的是娘娘不仅知晓丢钱的事,而且精确到了角分;感动的是,所付出的苦累和损失,娘娘最是明白体谅,不由得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娘娘对这位流着泪水的弟子继续写道:“长子原为置木材,平凉市里贩药材。弟子失金两百七,吾用十倍补回来。药材商贩本黑心,保本不亏也自该。”
人们这才知道,娘娘差使苏门弟子的长子接手本没有发霉的甘草,使药材商贩不蚀本,虔心弟子家得了实惠。
娘娘最后又写了两句话:“小到中,中到大,宝山座座;一到十,十到百,成千上万。”嘉勉激励她的这位弟子。此时的他,自心底涌出这样一种感慨——心里有神,神便灵通!
苏信士自上山后所遇到的桩桩件件,无论是自己或家人,无论亲戚或他人,每经历一次,都使他的灵魂发生一次蜕变。娘娘恩德,让她的这位弟子不仅感念,且身心早已与圣山融为一体,成为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支撑生命的唯一动能。
如果说先前的辛劳是为了报恩,而到了后来,娘娘的这位弟子已到了忘我无我的境界。娘娘怜其年事已高,旨谕退休颐养天年。耋耄之龄的他哪里舍得离去?依然常年留在山上,每日里半夜起床,拖着行动不便的病腿,少则三番,多则五次,看香焚表,虔心诚敬。刚开始时,他怕熟睡误了时辰,便手握炷香打坐床铺,待燃至肌肤以作警觉。偶尔回家,却不能待过两天,不然寝不宁、食无味,夜半如梦游般在屋内寻找香炉,嚷嚷着要上香。他的心魄系留莲花山,大道已植入其髓。对于娘娘,他觉得自己半生所做,远远报答不了厚恩。因而,他又要求儿子们尽己所能,竭诚敬奉。四个儿子不违父命,铭记神恩,举心任劳,尽力追随,苏门信士这才心里安慰。三十多年后,娘娘两次上表文,奏请始祖旌表这位老弟子功德。这是后话,不提。
再说前往固原一带募化的拓会长,因路途远,粮油收集不便,因而只能每家每户元元角角的募化。这一带地处干旱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地区。尽管生活贫穷,但人们十分信奉娘娘,所到之处,没多有少,总不会让他空手离去。
这一天,他来到七营乡的一个村募化。走过几户,又来到一处人家。拓会长进得院来,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带着衣衫上满是补丁的孙女出来热情招呼。当问清来意后,妇人不禁面带窘迫道:“预旺那边我们常去,娘娘感应我也知道。给娘娘布施实在是有心无力,家里穷得没个钱,粮食倒有一点,您又不好拿,这可咋办呀!”
拓会长见此景况,便道:“无钱有心,娘娘自会知道。”说完,告辞出了大门。
待拓会长离去,她低头猛然看见孙女项圈上有枚用五分钱币做成的平安牌牌,急忙揪下来,边追赶边喊道:“那位化布施的会长,请等一等!”
拓会长停了步,转过身来,已追到跟前的妇人边将那五分钱递在他的手中边道:“这五分钱是孙女项圈上的平安牌牌,还钻了两个孔,太少了,尽个心意,也不知能不能用?”
拓会长感动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急忙道:“能用,能用!”
就在拓会长返回至莲花山半坡,碧霄娘娘示谕众信士速接拓门弟子,此次化回一笔大布施。
几名信士奔出大殿,前去迎接拓会长,见了面忙问道:“你这回化了一笔大布施,娘娘让我等专来迎接。”
拓会长觉得奇怪,道:“没有啊,所化都是些角角分分的布施,最大的也就两元,哪有什么大布施?”
说话间,已到了大殿院内。娘娘指着拓会长写道:“大布施,五分金,意深心诚,至纯至真。”
他这才恍然大悟:“我确实化了一笔五分钱的布施,当时很感动,没想到娘娘看得如此重!”
说罢,又将这五分钱布施的来龙去脉叙说一遍,众人听后不禁道:“不拘多少,心诚为重!”
在恢复重建的前三年,包括苏姓信士、拓会长在内的莲花山的会长们,陕、甘、宁三省(区)一百五十二方两百多个城镇村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共募集资金二万多元。这些资金在当时有如天文数字,相当于当年四十多个二十三级干部一年工资的总和,从中昭示的是布施者和化布施者同样的艰辛,亦折射出布施者和化布施者的虔诚。这笔经费,解决了非常困难时期所需的宝贵资金,迈出了圣山恢复重建极其艰难的第一步。
却说莲花山恢复重建持续了七八年后,境况逐步好转。一来,这些年风调雨顺,自从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后,田地里的产量远超公社化时期,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庄稼人手里有了粮,这光阴自然就过得滋润。二来,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凡有能耐的人,早已不在黄土地里刨食,而是开动脑筋,迈开双脚,做经营、搞贩运、建工程,直把生活弄得欣欣向荣起来。随着经济好转,人们对碧霄娘娘愈加崇敬,布施给莲花山的也就丰厚起来。财力有了来源,圣山随即大规模重修扩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