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霄琼霄商议匀雨 大圣龙君引云接济

第六十一回 碧霄琼霄商议匀雨 大圣龙君引云接济

诗曰:

旱涝不均酿天灾,龙王常常亦无奈。

接济南雨润北土,开辟匀水通道来。

话说碧霄娘娘每岁四月十五,邀众仙至莲花山,调风顺雨,勤勤操劳,保这十方五谷丰登,这些年来,情形大为好转。但在娘娘看来,距离雨水充沛总还是欠了点,每年里若能再多上几场雨,方能解决问题。是啊,万千民众,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岁收成,全指望这雨水,着实辛劳至极。仅辛劳是一回事,更还有芸芸信众,虽然生活艰难,但凡圣山所需,从牙缝里抠,从补丁里省,总是竭尽所有,淳朴赤诚,实实难能可贵!娘娘每思及此,圣心总觉得沉甸甸的。既然肩负着十方众生,为了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富康、更踏实,还得要想法子让雨水更丰沛些。

这一日,碧霄忽想起二姐所在的闽地,那里雨水充沛,不时过量。尤其,每遇台风袭来,豪雨连连,往往造成水灾,与宁陇情形恰恰相反。“何不与二姐商量,均匀些过来,减了那边的水患,解了这边的旱灾,使两厢得益?”想到这里,碧霄立时出了洞府,驾云朝湄洲岛而来。

娘娘驾着彩云,出宁陇,跨秦地,过长江,一路向东南方行来。江南风光与西北大是不同,这里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禾田滋润,谷果丰硕,林木茁壮,草绿花香,除了应劫遭灾,众生完全不用发愁雨水,自无歉收之虞。而宁陇旱原沟壑纵横,风沙漫漫,干旱时荒山秃岭、空旷苍凉,民众祖祖辈辈苦苦抗争,奔波温饱。想着看着,娘娘不由得生出这样一种感慨来——天道,竟然是如此造化!进而,圣心涌动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旱原无法割舍的浓厚感情——娘娘自己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完全融入这片黄土里。

碧霄驾云刚至湄洲岛峰,早有尚书、千里眼、顺风耳前来,边叩首边道:“吾等拜见娘娘!”

碧霄道:“起来吧!请通禀天后。”

千里眼、顺风耳答应一声先行禀报,尚书陪碧霄娘娘向正殿行来。还未至殿门前,天后早已从殿内出迎。碧霄正待行礼,天后忙拉住碧霄的手道:“吾姐妹何须讲究这些!”一边说一边亲热地看着碧霄,接着道,“三妹怎的突然来湄岛,先也不言一声?”

“小妹思虑一事,急着赶来与二姐商量。”

“什么事?三妹且说。”

“宁陇旱地,雨水欠缺,其情实苦。这些年每岁虽祈雨,情形有所好转,然仍不够充沛。小妹思虑,八闽之地雨量充足,尤其每遇台风往往成灾,何不均匀些降至宁陇,于两地众生都有利。”

“闽地水患,同内陆旱魔。三妹此想,确能造福众生。只是此事非吾姐妹力所能及,总得费些周折。”

“小妹今来先与二姐商议,若二姐觉得妥当,小妹即去拜见水官帝君,言明此事,恳请照准。夏禹治水,为民造福,无非趋利避害,料想会得照准。”

天后对碧霄娘娘的坚韧极为赞赏,道:“三妹苦心执着,全为苍生,此法不违道理,准能遂愿!”

得了二姐赞同,碧霄即刻起程返回,行至越地会稽山,按落云头,步入拜厅正在礼拜,早有童儿前来接引。

进殿后,碧霄行罢礼,帝君赐坐,道:“汝这碧霄,司职送子,又临秦地劳碌,再赴宁陇旱原操持,一身三职,确亦辛苦!仙家有如汝者,倒不多见。”

“谢帝君关怀!碧霄所做,比之帝君高功厚德,又何敢言辛劳!”

“秉持济民之心,已是做得出色。旱原比不得江南,方社若遇难为之事,随时可来找吾,只要合乎道理,吾自会襄助。”

“往昔多有劳动帝君,碧霄感戴无尽!今日拜见,另有一事请旨!”

“何事?尽管说来。”

碧霄起身一揖道:“帝君!闽地雨水频繁,水灾为患;宁陇旱原少雨,旱魔肆虐。碧霄刚去过湄洲岛与二姐商议,若将闽地台风豪雨,接济些至宁陇,两厢均可得利。特来请旨,不知妥否?”

“这法子不错!”帝君道,“一涝一旱,是为不均,因为不均,旱涝成灾。在不违雨水总量之前提下,均匀一些倒是无妨。不知如何接济法?”

碧霄道:“帝君恩德无量!若能恩准,吾派大圣与龙君办理,不敢劳动帝君。”

帝君道:“照准!就将那闽地台风之雨均匀接济宁陇旱原,为民造福,功莫大焉。”

碧霄盈盈再拜道:“谢帝君!”

事情的进展极是顺利,尤其对赐谷帝君的垂护,碧霄感佩不已,圣心里就存了待到世事太平后,定要在莲花山修建宫殿迎请安奉的想法,让帝君配享旱原众生香火,亦让帝君恩德直接施泽十方。后来,莲花山信众在峰顶大殿院,辟地筑宫,画栋雕梁,装塑分治天、地、水三界的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唐尧、中元二品地官赦罪青录帝君虞舜、下元三品水官解厄赐谷帝君夏禹之金身,早已香火祀奉起来。三官大帝既驾临莲花山,屡与碧霄娘娘一道,广施道法,惠泽苍生,建立无数功德。不提。

言归正传。却说碧霄回到莲花山,对大圣如此这般讲明缘由,最后道:“有劳大圣与东海龙王商量,开辟接济通道,务要云飘雨至!”

大圣道:“娘娘放心,此事吾办妥即是。”

大圣驾云来到东海,也不通禀,径直走进龙宫。东海龙王见是大圣,急忙离了龙椅,道:“大圣驾至,怎亦无通禀,失礼失礼!”

大圣道:“吾奉碧霄旨意,与汝将闽地台风之豪雨,均匀接济宁陇,别啰啰唆唆,讲什么繁文缛节!”

龙王道:“大圣,这可使不得。每岁雨水,总量依律分布,减少闽地,增多宁陇,一不可;旱涝成灾,乃属自然,强力而为,有违法则,二不可;雨水接济,南水北调,须要赐谷帝君照准,三不可。别说碧霄,玉帝亦是不行!”

龙王此语一出,早惹恼了大圣,道:“汝满嘴戒律法则,只道这不可那不可,气煞吾也!南北雨水接济,并未突破总量,只台风豪雨,旱涝均匀,为何不可?上天有好生之德,为民解难消灾,造福生灵,正是吾等职守,为何不可?南水北调之法,早有赐谷帝君照准,照准办理,为何不可?”大圣越说越气,即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就要拳棒伺候了。

龙王见状,连连作揖道:“大圣息怒,大圣息怒!小龙亦是依律而行。有帝君照准,自是办理无妨。大圣怎么说,小龙就怎么办。”

大圣这才收了棒,道:“广德,自东南闽地至西北宁陇,吾专辟一接云济雨通道,汝随吾认准此道,遇有台风,可将那云雨及时输送过来,如有差池,小心剥皮!”

龙王道:“大圣放心,小龙定会仔细!”

说完,大圣与龙君驾着云,从闽地海滨至宁陇旱原,辟出了一条宽阔通道。

从这一年起,凡台风登陆福建,东海龙王便照着这条通道,将云雨传输宁陇旱原,润泽黄土,福荫黎民。

渐渐地,人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福建遇台风,宁夏便降雨。后来,人们这才明白,琼霄、碧霄两位娘娘顾怜两地民众,巧运慧心,将南水北调,调剂利害,造福千秋万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