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殿精研道法 武当山宏论德行

第五十一回 紫霄殿精研道法 武当山宏论德行

诗曰:

聆听圣训研道经,慧心聪灵悟其中。

大道无亲载天地,厚德恩养万物生。

话说云霄赴紫霄殿担纲录编极祖谈经论道之圣训,已经有些时日。鸿钧极祖虽为三位道祖之师,但与三霄因着灵骨应化这一渊源,云霄倒不似三位道祖那样拘谨,而是自然随便了许多。

极祖悟了心得,每回论谈总分几个层次,先是与三位道祖讲说,再与三山五岳众仙聚谈,间或与佛教如来、儒教圣贤等友教教主探讨交流。

在极祖看来,与友教相互探讨交流,道也罢,释、儒也罢,抑或真主、天主也罢,虽然教派不同,教宗各异,但在济苦救难、教化向善、敬畏天地等教义上却殊途同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能指望世人单纯信奉某一宗教,而是依照客观情势,自然顺应,善加引导。那么,道法研悟之心得,与友教探讨交流,取长补短,益于众生,自是应有之义了。当然,从中亦彰显出道教博采众长、有容乃大的一贯秉持。

对云霄来说,不论哪种形式,每聆听一次,总会有新的启发。长期受道经浸润与圣训熏陶,慧心又善贯通尘世的种种经历,于道于德的感悟早已今非昔比,显然已经通透彻悟了。

这一天趁着空闲,云霄第一次与极祖谈论道法:“极祖,世人于天地的认知,只知极祖开天辟地,仅限于头顶的天脚下的地,却不知这天有多高多广。因而,对道的认知自然局限。一般众生如是,即使专事追求大道之道门中人,多亦缺乏全面深刻感悟。”显然,这个问题是云霄还在尘世修真时即已思虑的。

极祖道:“这亦怪不得世人。人类现居之所,混沌未开时,本为一元,无所谓天地。其时,宇宙所有物体混乱无序,亦不知坠向何处。为此,吾施法于各物体使之旋转,又使其各依轨序而行。

人类生息繁衍,必备太阴太阳,以昭应阴阳两性。据此,吾将现时人类居住之所依着太阳转动,将太阴绕着人类居所运行。如此一来,世间始有昼夜之分。昼间耕作,夜间歇息,以应阴阳调和。人类居住之所绕行太阳,由起点至终点,是为一年一圈,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此一过程,又遇四季,酷暑严寒,中有过度,便是春暖秋凉。而由至寒至至热,又由至热至至寒,诏示盛极而衰、衰及而盛之道法。再后,吾开天辟地,将混沌一元劈作两半,一半曰天,一半曰地。

天地初分时,吾用擎天柱四处支撑,又将曰天的一半劈作三十六层。随即,浑浊之物下沉,清灵之气上升,渐渐形成天地。自然,被劈作三十六层曰天的一半,是为三十六重天,为仙家分居,所谓天外有天,即由此而来。曰地的那一半,养育人类万物。此乃阳天阴地,阳天而给予,阴地而养育。

擎天柱支撑许久,待天体完全形成才逐渐消融。然在天地混沌初开时,水、火之精应运而生,亦即祝融、共工。两性既同生,却又不相容,随即争斗不休,毁坏一柱,又女娲补天,此乃后来之事。众生不知其中缘由,故而怪不得他们。”

云霄听极祖详说混沌初开时的情形,内心何等钦佩!即道:“极祖恩德施泽苍生、法及宇宙,难怪师叔在《道德经》中曾言,道法大哉无外,微乎无内,何止是人类天地,无穷无尽、广博无垠之宇宙尽在其中!”

极祖闻言,有意问道:“汝于道法大无外作此解,微无内又作何解?”

“云霄以为,微无内看似指无法辨识之细小物体,而实质又含无穷无尽之意。”

极祖点头,以示肯定。

云霄接着道:“所谓道,总离不开阴阳两极。世间事物,均含两面。有阴即有阳,有大即有小。道法大而无外,微必无内,统是无穷无尽、无止无境之意。”

极祖第一次听云霄谈论道经,寥寥数语,已有些见识,即有意道:“此又如何讲?”显然,话里含有考校之意。

尽管有考校的意思,但这是何等的殊荣!于一般道仙来说,不仅单独觐见的机会极少,更主要的还在于必要具备深厚底蕴,才可与宗师的宗师谈经论道。再者,谈论中能得极祖点拨,那不知比自个儿参悟要深刻精准多少。

“云霄聆听极祖讲法,融会道经经典,点滴感悟,斗胆说来,谬误之处,请极祖点拨。”

“汝尽可讲来。”

“何为道?道者,虚无也,无形无状,无影无踪,视之不见,摸之不着,言之不清。然,道又无时无空、无边无际而存在,弥漫空气,浸透阳光,主宰万物生灵。故言道,唯从其特性上来把握。

一曰物本性。道之无乃天地之始,本于无,无极而生太极,又自太极生两仪,阴阳变合而生五行,循此化生万物。故又一阴一阳之谓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出乎天,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负阴而抱阳,比比皆是。以此,因道之虚无,却才生有,有从无生,物由道化。无道亦无物,无物亦无道。道乃万物之根本。

二曰法则性。既然,阴阳交合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显而易见,万物构成之元素,无外乎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五行既生,仙界有五老帝君按五行而化为五方上帝,分执规、衡、绳、矩、权五器,分治春、夏、秋、冬与四方,依时序之更替,显五行之道法。凡物必有盛衰,由盛极而至衰,再由衰极而至盛。物之化生及其变化之动因,皆取决于五行。何也?是以五行之性决定万物之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援稼穑。如此一来,水往下流,火往上炎,水、火为物,流、炎为道。世间万物,各安天命,各从其道。物之特性,显道之特性。不仅如此,五行之性与东、南、西、北、中五方,赤、黑、青、白、黄五色,咸、苦、酸、辛、甘五味,角、徵、宫、商、羽五音,即使人类筋、脉、皮、骨、肉之体,目、耳、鼻、阴、口之窍,肝、心、脾、肺、肾之脏,等等,皆紧密关联。以此,五行化生万物之际,即从根本上制度万物法则。故,道乃自然法则之总和,顺应自然为大道根本。”

极祖赞许道:“所言倒亦精准。”

“三曰平衡性。”云霄继续道,“所谓道法自然,绝非表面上单纯崇尚朴实自然之境界,更为重要的在于讲求自然之平衡,而此平衡乃达此境界不可或缺之条件。就万物而言,每一物之存在,此物本身以及此物与彼物之间,均须处于平衡状态,方可言存在。如若失了平衡,便不成其自然。于生命之物而言,雄为阳,雌为阴,大千世界必要平衡,如若阴阳失衡,非得出乱子不可。就人类社会而言,各行各业亦须总体平衡,才可和谐共生。就人之生命而言,重生、贵生极其紧要,必要以公平、正义保障,如若不然,即失道而违天理纲常。总之,不论自然人类,总得讲求平衡,如若失衡,必然矫枉过正,重新回归平衡,而恰恰道法又主宰其中。”

极祖呵呵笑了一声,云霄心里一惊,正担心是不是讲说有谬,只听极祖道:“从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既有遵从顺应之意,更有顺势而为之理,二者不可偏废。如若偏废,便不得平衡。遵从顺应是为不逆势而动,顺势而为是为能动作为,此为吾教教义核心。汝于具体微观中得以阐释,亦是难得。”

“极祖高屋建瓴,云霄实在惭愧!”

极祖摆摆手,道:“已具底蕴。”

“四曰无穷性。”云霄接着道,“道高不可触顶,深无可测底,造化万物,制度法则,主宰平衡,其大可承载天地,维系宇宙;其微则纤细渺小,无以辨识。物之无穷无尽,乃道之无止无境。前面所说,大道微而无内,凡物统由道气化生,而道气由分子组成,由分子再细而又有分子,总不能穷尽。红尘之人对物之探究认知,即对道之探究认知,所揭示的无非此一事物内在之规律,亦即道之规律。

道之特性,还可罗列种种,云霄只择其大概,简而述之。红尘之人,探究认知无穷,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人类自身,本无可厚非,然往往因追逐物欲而违背规律,反过来又不得不承受道法惩罚。这又是另外一层含义了。

云霄所说,得益于极祖圣训,得益于师叔所撰道经。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揭示万物之根本,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浅显中蕴含深邃,简单里包藏玄妙,言简意赅,大气磅礴,无非以自然喻道法,以道法喻天道,以天道喻王道与人道,终归又是一个德字,目的在于教化众生,遵道体德,以德显道,蕴含着颠扑不破之至理。”

“所悟倒是不差。”极祖夸赞一句。

至于云霄所说的德,极祖自然明白,这是一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即道:“过些时日,随吾去武当山,汝与众仙讲谈德行。”

“云霄愚钝,自己还未透彻,何敢与众仙讲谈!”

“道之悟谈已是不错,德之践行想必亦不会差。汝不必多虑,一如今日,畅言即是。”

不曾料到极祖会让自己与万仙讲谈心得,一向沉稳的云霄,内心激动,却又不安,便认真梳理起思路来。

却说裕州距离湖阳数百里,刘璜在世时,湖阳一带的民众对有关公主修真的事迹知晓不多,直到去世安葬在这里,人们才有了更多的了解,进而内心充满了感佩和崇敬,觉得公主归葬在这里是件荣幸的事情。一座如山丘般的坟茔,无形中透出一种令人仰止的感觉。后来,人们便约定逢年过节、婚嫁迎娶时,到坟头前燃香祭奠,让公主也一同喜庆,渐渐成了定例。

距离公主墓冢三四里,有座小山名观山。这观山原本无名,因山脚下有座道观而得名。观内供奉龙王、牛王、马祖、土地诸神。

神州之域千百年来传承一习俗,不论城里乡村,凡操办喜事,非得摆上八大碟十大碗,宴请宾客,推杯换盏,红红火火地闹腾几天。这年的冬春之交,湖阳城好几户人家同一天嫁女娶媳。既然宴请宾客,总得要碟碗盆杯,而这些物什平时各家各户并不置备,待到用时,邻里相互帮衬,东拼西凑,用完送还,祖祖辈辈就这样相帮着办事的。谁知这一天,婚嫁的几家户主都看准了同一个日子,却忽略了宴席碟碗这些小事,事到临头则又变成了大事。

城东的这家户主姓赵。赵母丈夫去世得早,守寡十多年,好不容易将一双儿女拉扯大,明日里出嫁一个,娶进一个,为人母责算是尽到了。亲戚邻里早早前来帮忙,四处筹借碗碟,还是差了许多。

赵母着人继续想法子筹借,自己依例要到祖坟上去给祖先禀报一声,给丈夫说上一声,天纲人伦,这是件大事情。当然,也要给公主磕个头,通禀一声。

去祖坟必要经过公主坟。赵母到公主坟前,燃了香,边拜边道:“我赵家儿娶女嫁,先给公主通禀一声,天地人同喜同庆。明日里又嫁又娶,酒席碟碗还没着落,老身烧完纸,回去还得想法子呢。”唠唠叨叨一阵子,叩了头,起身到祖坟茔地去了。

这一日,中原一带所有仙家得知极祖讲法论道,齐至武当山聆听圣训。当云霄陪极祖途经湖阳上空时,脚下信香飘至,随即有了感应。

无量祖师率了张三丰真人、赤脚大仙等众仙至圣山峰顶跪接极祖,只听祖师道:“吾等恭迎圣驾,叩请圣安!”

极祖本就十分随和,笑着摆摆手道:“都起来,何必讲究繁文缛节。”

众仙齐声道:“谢极祖!”这才起身站立。

待众仙行完礼,云霄趋前几步至祖师前,正巧赤脚大仙也在侧,即边跪边道:“云霄拜见祖师、大仙!红尘助救大恩……”

“感激不尽”尚未出口,祖师与大仙同时施法将行将跪伏的云霄隔空扶了起来。

祖师笑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极祖在一旁道:“仙家本分,统是为着顺天应人,谢与不谢亦都应该。”

站立一旁的张三丰真人一本正经地说道:“吾本想谢云霄修筑炼真宫,极祖金口言谢与不谢都是应该,小仙真不知谢还是不谢了。”

众仙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包括极祖在内一阵大笑。真人已用其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云霄的谢忱。

众仙谈笑罢,祖师陪极祖边走边看圣山景致,牛王、马祖行至云霄前,躬身一揖道:“见过娘娘!”

云霄急忙还礼,道:“二位红尘助力,吾还没有谢呢!”

牛王、马祖道:“娘娘如此说,折煞吾等!”

马祖是在云霄离开洛阳修真后羽化的,当时情形云霄无从知晓,而牛王羽化的那一幕则极其深刻地烙印在了脑海里。只听云霄道:“汝这牛王,虽是羽化升天,然那场面实实让吾心里发紧发酸!”

牛王笑道:“本是天定之数,娘娘却是挂记,小神谢了!”说完,又是一揖。

“别谢了。”云霄道,“还有一事请牛王相助。”

“娘娘尽请吩咐。”牛王应道。

云霄便将湖阳城赵母操办婚宴遇到的事说与牛王,道:“请牛王速置办碟碗盆杯,让土地公即时供发。”

“娘娘慈心,吾这就去。”

却说赵母在祖坟祭奠罢,即急急忙忙朝回赶,心里还在为婚宴的碟碗发愁。行至公主坟前,却见赫然摆着一摞摞碟、碗、盆、杯等瓷具,且一样的白底蓝花。赵母以为看花了眼,急忙又揉揉,眼见是真实的,随即叩头道:“公主这可解了燃眉之急,老身给您磕头了!”

回到家来,赵母即着人至坟前敬取,又告知其他婚娶之家搬用,自然也立了规矩:“用完之后,悉数奉还。”

人们称奇,对公主又添感念。从此之后,湖阳一带人家,凡婚嫁丧葬操办,如缺碗碟之物,只要在公主坟前祷念,便会即刻涌现,随取随用,用后再行奉还,一直持续了几十辈子。

后来,有一人家贪心,将那碗盘之物用后据为己有,邻里见样学样,土地公不禁感叹:“世人如此贪心,不供也罢。”打这以后,公主墓前的这一奇异景象随即不再。这是后话,不提。

闲话少叙。祖师陪极祖进了大殿,众仙各自就座,极祖开启纶音:“亘古不变者,道也;万物皆变者,道也。故道不变而物变。物变为道法使然,德行又蕴含其中,故道乃法则,德为行为。神仙者,在于遵道体德,替天行道,即依法而行,德被苍生,道理显而易见。”

极祖话锋一转,说出了今日论谈的主旨:“然,仙家德被苍生,却才做得一半。另一半,乃众生之德行,亦即教化众生。人本乃吾教之根本。再好的教义,若得不到众生认同践行,便无存在之必要。今日专让云霄讲谈所悟心得,目的在于众仙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探讨德化众生,进而自觉践行。”

极祖说罢,向云霄点点头,以示可以开讲了。

云霄起身,先向众仙鞠了一躬,这才道:“众仙面前,云霄诚惶诚恐!惶者,悟性愚钝,一知半解;恐者,所言非真,误导诸尊。好在极祖、祖师在场点拨,众仙当会不吝赐教,亦是云霄习研难得之机会。

若论德行,必先明了何为德。云霄以为,德乃道之体,德乃天之心。

德为道之体,是说大道无亲,唯德是依。道无形亦无亲,运转天地,主宰乾坤。而于无形无亲中,又养育万物,皆因德存其中。故虚无与实在,实为道与德之两面。道之无形,德载而有形;道之无亲,德被而有情。是以德为道载体,道以德显扬。

德为天之心。既然德载道又显道,那么,德即为天理天心。上天有好生之德。所谓好生不仅是活着,而且活着有难能得济,遇危能得救,能得平等、尊严、公平、正义,等等,统含在一个德字里,体现的是天理天心。仙家本分,在于体会天心,替天行道。”

极祖慈祥的面容露出微笑,将满含赞许的目光投给了云霄。

云霄接着道:“德为道之体,为天之心,所昭示的一为真、一为善、一为利物。

德之本为真。真诚为立身之本。人生在世,一个真字何其珍贵。红尘之人常言,江湖险恶。江湖乃世道。依云霄看,江湖之险,莫过于人心之险。人心存利、存欲、存非分之想,将真诚抛弃,转而利令智昏,物欲膨胀,这才变得险恶。常言道,赤子之心,赤子之诚。赤条条从母体里诞育出的鲜活生命,哭一声‘饿了’,哭一声‘渴了’,哭一声‘病了’,再无别的杂念,赤而诚,单而纯,此乃人之本性!而行德之人,必要先具赤子之诚,方能具备德之本真。

德之性为善。无论人仙,必要心善、言善、行善,此既感悟德之性,亦体现德之本。心善,勿起非分贪婪之念,一念之差,必铸千古遗恨;言善,不妄言诅咒之灾,祸从口出,天道报应不爽;行善,依着道德准则,立身处世,终会配享人伦,颐养天年。

德之魂为利物。道经有云:‘上善若水’。其意为水利万物而不争,比喻利物之最佳境界。达此境界,非道德之士不可。红尘之人,常为名所困,为利所惑,为欲所诱,于德行生疏,渐行渐远。利物是给予而不图取;利物是奉献而不图得;利物是付出而不图报。利物所以为德魂,全在于如此意境。神仙之道,不仅仅在于长生不老、逍遥自在,更在于济苦救难、无我利物。自然,修道修仙者,非达此境界,便得不了道、成不得仙。”

殿内响起一片喝彩声,赤脚大仙不禁道:“确实悟得深刻,论得亦精彩!”

祖师点点头,道:“如此系统参悟讲谈,确亦难得。”

云霄被夸赞得有些不好意思,随即又恢复镇定,接着道:“既然德为天心,教化世人遵道体德,秉持向真、向善、利物,一要靠弥坚信念,一要靠坚贞修持。

弥坚信念之确立至为紧要。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在于一念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正信念得以确立,海枯石烂不褪色,天荒地老不更移。为着信念,甘愿放弃一切、舍得一切,包括身家性命,义无反顾,在所不惜。大凡肉体修行成仙成圣者,无不靠这种弥坚信念而修持修为,这才有了惊天地泣鬼神撼人心的功果。于仙家而言,众生弥坚信念之确立,在于教化,在于倡行,在于疏导。

坚贞修持,即秉持弥坚信念,终生不移之修持修为。有志者事竞成。立志即立信念,成功在于矢志不渝。坚贞修持,累积功德,贵在行,难在行。而恰恰唯有行,方能修为功成。仙家之责任在于惩恶扬善。以此,于厚德之人,当度之;中德之人,当赐福;薄德之人,当诫之;缺德之人,当惩之。如此褒奖惩戒并行,必具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遵道体德,人为根本。于人而言,说易行难,必要立志、立行;于仙而言,任重道远,必要勤加疏导、善加教化。”

云霄的论谈,再次赢得万仙喝彩。

只听极祖道:“云霄之论,颇有见地。道法无边,弘扬任重。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知而后行,事半功倍。凡吾教之仙家,当勤加参悟,明了因果,除开自身修为,亦倡导世人践行。唯有如此,才可谈得上弘扬光大。”

众仙齐道:“谨遵极祖教诲!”

这场讲谈极祖很满意,圣心里想着:“这云霄,于道于德之参悟已非一般。”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