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文——母亲追悼会悼词

祭母文——母亲追悼会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聚集在母亲的灵前,追悼母亲的亡灵,与母亲做最后的诀别。

我的母亲是一个眷恋故土的人。母亲走完了她87年的人生之路,今天又回到了她生命开始的地方。母亲在32岁的时候离开农村,随父亲进城居住。在此后的50多年间,她从未忘记家乡的一草一木,从未忘记乡亲里的老老小小。母亲曾说:“回到咸阳,一走上河岸,心里都亮堂了。”今天,有这么多的亲人来为母亲送行,母亲的在天之灵可以得到安慰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于劳作的人。她用辛劳和汗水,在大半生的时间里,几乎是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孝敬老人,养育儿女,无怨无悔。最不能忘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带着妹妹和弟弟天不亮就出发,去几十里外的地方挖野菜,夜里回来背着几口袋野菜,却不能在外面吃上一顿饭。最不能忘记,母亲在制药厂工作时,经常是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便为一家人做好了早饭,准备好了午饭,而她自己却带着前一天的剩饭上班去了。母亲在制药厂干活从不惜力气,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连年轻人都比不上。她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获得过许多奖励。

我的母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她心中牵挂着所有亲朋的生老病死、艰难困苦,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别人给她的好处,她从不会忘记,想方设法要予以报答。而她给别人的好处,她却从不记在心上。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她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几乎没有什么吃穿上的追求,以至于经常被儿女埋怨。她一生勤俭持家,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而母亲却常说她比别人都幸福。

我的母亲的确是一个幸福的人。母亲一生辛苦,到晚年有安稳的生活、和睦的家庭,这是她最为欣慰和骄傲的地方。母亲不讲究吃穿,却喜欢旅游,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母亲得以游览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深圳、广州、海口、香港,都留下了母亲的身影。特别值得回忆的是,母亲以80多岁的高龄,两次前往欧洲,每次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经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到达德国北部名城汉堡,在国外停留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母亲身体状况良好,游山玩水兴趣浓厚,先后到过西欧的多个国家。德国柏林、法兰克福,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瑞士日内瓦,意大利米兰。凡尔赛宫、卢浮宫、科隆大教堂、日内瓦湖畔、阿尔卑斯山下的小镇、波罗的海岸边……都有母亲的足迹。母亲还把咸阳的韭菜带到德国,栽在汉堡儿子家的院子里。那韭菜竟长得十分茂盛,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孙也能尝到家乡的美味。

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母亲身上,有着浓郁的草根味道和泥土气息,保留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为工作,为他人,为丈夫,为儿女,唯独不为自己;做农民,做工人,做妻子,做母亲,无处不做榜样。无论从旧道德还是从新道德的观念审视,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母亲都无愧于做人的准则。

弥留之际,母亲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又摇头不语。母亲啊!您是在思考,还是在斟酌?儿女们等待着您最后的遗愿和教诲。而您终于说道:“没有啥不放心的,你们都好着呢……不说了……”母亲也有遗憾,说:“啥东西都没有给你们留下。”母亲啊!这就是您留给我们的遗言吗?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您完全说错了。您的养育之恩是留给我们的永远的遗产,您的道德风范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您为什么不再给儿女一个报答的机会,为什么不再给儿女一个做人的指教,让我们从此寝食难安?

弥留之际,母亲一声一声地呼唤着祖母。母亲啊!您和祖母相依为命,度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如今,您去到那个遥远的地方,一定会和祖母相聚。你们母女彼此相伴,从此,孤寂了30多年的祖母不再孤寂,您的灵魂也有了依靠。

弥留之际,母亲拉着我们的手,很用力地拉着,久久不肯松开,却又相视无语。母亲啊!我知道您是舐犊情深,不忍离去。可如今,您竟撒手人寰,丢下父亲,丢下我们而去。您可曾听到,您的儿女在呼唤您,您远在德国的儿媳和孙子在呼唤您,您的重孙小曈曈在呼唤您,您所有的亲人在呼唤您?从此,我们呼唤您,将不会听到您的应答;我们的祭奠,您也不能享用。天上人间两茫茫,何处寻觅,再见亲娘?

母亲啊!您终究要去了。

母亲啊!您放心地去吧!不要牵挂父亲,我们会替您照顾好父亲。

母亲啊!您就安心地去吧!您可以歇一歇了。

母亲啊!我们含泪为您送行,泪光中看见您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故乡的田野里……在您的身后,是清晰可见的脚印,它们会告诉我们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亲爱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