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阿房宫

漫说阿房宫

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留给历史的遗产中,除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之外,最受世人瞩目的恐怕要算长城和兵马俑了。作为奇迹,它们使世界为之倾倒。在世界八大奇迹中,中国就占有两项,而这两项均与秦始皇有关。

其实,在秦始皇留下的历史遗产中,还应当列入另外一项,那便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早已荡然无存。否则,它定然会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像长城、兵马俑那样使现代人赞叹不已。当然,作为一座木质结构的地面建筑,即使没有“楚人一炬”,也难以完整地保存2000多年而不受损坏。阿房宫当年的风采,我们只能到历史文献中去寻觅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司马迁写成《史记》,距阿房宫开始营造约120年,距阿房宫被焚约115年。在司马迁之后,又过了900多年,唐杜牧作《阿房宫赋》,其时距阿房宫被焚已有1031年了。然而,就是这篇赋,不仅是传诵千古的文学佳作,而且使后世人得以领略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窥探秦始皇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阿房宫赋》文质兼美,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课本,虽几经修订,但《阿房宫赋》始终作为传统篇目而获入选。教学《阿房宫赋》是一场重头戏,并非轻而易举。其中的一些疑难之点,多年来也还是似是而非,没有定论。

疑难之点有三:一是阿房宫的地理位置,二是阿房宫的规模建制,三是阿房宫的名称由来。

关于位置,1982年版和1988年版高中语文课本《阿房宫赋》的题解都注释为“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南营造新宫”。题解中的“在渭南营造新宫”,沿用的是《史记》的说法。而把“覆压三百余里”解释成“(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却不知所据何典。况且,“在渭南营造新宫”中的“渭南”与“从渭南到咸阳”中的“渭南”,究竟是同一地名,抑或是各有所指,两处注释均未能说得很清楚,极易让人产生误解。在古咸阳以东确实有一个渭南,但距咸阳仅160余里,而非300里,难道阿房宫就建在那里?其实,《史记》所载“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渭南”,是一个有确定位置的地理概念,即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的周文王、周武王丰、镐二京附近的上林苑。“上林苑”,《辞源》中有注:“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至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其地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界。”这三县的交界处,便是当年周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因此,“渭南”只能作表示方位的“渭河之南”解,而非作为行政区域、远在160余里之外的那个“渭南”。考察历史遗迹,秦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赵家堡、聚驾庄及长安县纪杨乡古城村一带,距西安城区约10公里。遗址范围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由此处向西南约行4公里,即有周镐京遗迹车马坑。这与《史记》的记载完全一致。再由此处向北,横跨渭河,便可抵达秦都咸阳的遗址(今咸阳市窑店镇),两地相距约15公里。这又与《史记》所说的“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相吻合。在遗址范围的东端,有一个高10多米的陵墓状土丘,相传为秦始皇的上天台。土丘前有“阿房宫遗址”标志碑一座,为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6月所立。此遗址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总编号为第151号,古遗址分类号为第16号。碑的背面刻着如下碑文:“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它是由结束了战乱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营建的。这里是阿房宫内的一处建筑遗址,古称之为‘始皇上天台’。”寥寥数语,颇多溢美之词。除了这座上天台之外,目前还能看到的遗迹尚有横贯遗址东西的郿乌岭。据古城村一老人介绍,郿乌岭是秦始皇的阁道,由阿房宫筑起,向西至位于秦岭北麓的眉县。岭高丈余,宽数丈,两旁不准植树木、建村落,以确保始皇帝的行路安全。现在的郿乌岭,实际上只是一道土梁,其南坡几与农田持平,上面长着绿油油的秧苗、杂草,北侧有几处高低不等的断壁,夯土层清晰可见。赵家堡就坐落在郿乌岭的夯土层上,村民房舍的地基想来一定十分坚固。在赵家堡一户人家的后门外,也有一块水泥制作的“阿房宫遗址”碑,正面刻字与“上天台”碑相同,乃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9日所立。此碑距农家院墙不足两米,掩没于新建的楼房与秧苗、杂草之中,完全失掉了古遗址的风采。但秦阿房宫曾经在这里拔地而起,却是确定无疑的了。

问题回到课文注释上来。到底能不能用“渭南”一词来注解阿房宫的地理位置呢?显然不能。因为“渭南”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既可以泛指渭河南岸的广大地区,又可以专指早先的渭南县、后来的渭南专区、现在的渭南市,而渭南市又包括关中东部渭河南北两岸的10多个县。那么,阿房宫所在的渭南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史记》中本来已经说清楚了的这个问题,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却又含糊其辞、不知所云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渭南与咸阳以东的那个渭南相差何止160里!何况,作为行政地名的渭南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唐代它还被称作“下邽”。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白居易”作注时说他是“唐代下邽(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人”,此即一证。所以,在同一篇课文的注释里,出现两个字面相同而内涵各异的地理概念,应该说是不严谨、不科学的。课文题目的注释如改为“在与秦都咸阳隔河相望的渭河南岸(今西安市西郊)营造新宫”,岂不更好?至于“从渭南到咸阳”是否妥当,下文另有说明。

关于规模,《阿房宫赋》中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显然,杜牧充分发挥了赋的特色,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这自然与他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有关。但就史实而言,还是《史记》写得实在。阿房宫于公元前212年在渭河南岸始建,至公元前206年被焚时尚未完工。短短的几年之间,怎会“覆压三百余里”?原来,杜牧通过艺术加工,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来写了。据《史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可见这是两大工程。秦始皇即位之初,便开始营造骊山陵寝,灭六国后更是役使数十万之众,西作阿房宫以供日常行乐之用,东作骊山以为身后之享。在阿房宫与骊山之间百余里之长的渭河两岸,遍布大小离宫,再向东西延伸,“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杜牧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其实并非实指阿房宫,而是泛指以阿房宫为中心、遍布关中的大小离宫所组成的建筑群。杜牧的铺陈夸张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使《阿房宫赋》陡增亮彩。但由此又引出一个位置问题。“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照此来说,“(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之说就难以成立。因为是“西折,直走咸阳”,而“渭南”在骊山东面,不会拐到渭南去的。事实上,“骊山北构”的是始皇陵寝,而非阿房宫,也不是连成一片、“隔离天日”“直走咸阳”,只不过是广建行宫罢了。阿房宫的营作位置依然是咸阳正南、隔河相望的“上林苑中”。“覆压三百余里”本是艺术的夸张,课文注释却硬要把它坐实,把160里之外的渭南县也扯进来,岂有不出差错的?

关于名称,历来有多种说法。造形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做了诠释:“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故云下可建五丈之旗也。阿房,后为宫名。”地名说——新、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注解均说:“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方言说——当时咸阳人遥望渭河南岸正在大兴土木,经常议论“那一边”(指渭河南岸)的事情。“那一边”这个意思,咸阳方言说成语音与“阿房”( )相近。久而久之,“阿房宫”就成了俗定的名称。三说之中,造形说最为可靠。“阿房”并不是这座大宫殿的定名。该宫未成而毁,还没有来得及“更择令名名之”(再选美好的名字来为它命名),只是暂“以其形名宫也”。阿房宫遗址虽有村名为“阿房”,但这是地因宫而得名,而非宫因地而得名。《史记》所说“先作前殿阿房”,可理解为先建造了一座前殿高大宽广,而不能理解为先在阿房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前殿。时至今日,西安市以“阿房宫”命名的单位,如阿房宫电影院、阿房宫供销社,仍屡见不鲜。至于方言说,那是以今推古,难以成立。

与名称相连带的是“阿房”的读音。以往多注为 ,作为古读,这是对的。因为,“阿”当大山陵讲时读作,“房”当广大讲时与“旁”通,读作 。问题是今人该怎样读。古今字音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学习古诗文,大体上都是用现代语音读的。倘若读古音,不只没有几个人会读,就是有人会读,别人也听不懂。所以,凡是讲得通的,就没有必要非古不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已不再把“阿房”注音为 了。在现代的西安方言中,“阿房”读音也不一致。老年人读作的声调接近上声,其调值相当于半上声, 的声调与普通话相同,为阳平。与此相同的是,老年人把“阿弥陀佛”的“阿”也读作。陕西地方戏“阿宫腔”的“阿”就发的音,除的声调接近去声外,其他与普通话相同。这种语音上的“代沟”,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还有抵御外族入侵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阿房宫、骊山陵寝,就纯属劳民伤财、鱼肉百姓了。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如今都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到今天依然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并且为后代子孙创造着巨大的精神与物质财富,难怪在临潼农村曾出过这样的春联:“翻身靠的共产党,致富靠的秦始皇”。阿房宫虽然已无处寻觅,但人们却在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雁塔东侧,以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建造了一座秦宫。高高的台基上,耸立着几座宫殿式的建筑,据说是秦代的风格。殿前广场上,高大的十二金人分两行排列,取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之意。不过,这里的十二金人并非用青铜所铸,而是水泥制品饰以金色外表而已。整个秦宫颇有气势,但终因地域狭小,四周多现代建筑,缺少应有的氛围,使人产生不伦不类之感。虽如此,游人仍络绎不绝,大概是到此来追寻阿房宫的遗韵吧。

(19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