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浩然,享誉八方
赵西垣的名字,在咸阳可以说无人不晓。人们都十分尊敬这位公正不阿的老人,称他为“老先生”或“赵老先生”。从钓鱼台村去县上,要渡船过渭河。每当先生来到渡口,老远就有船家招呼:“老先生进县啊!”然后就有人扶着先生坐到船上。有时候船已离岸,看见先生来了,船家就会高声喊道:“老先生,嫑着急,等我把船兜回来!”就这样,一船人折返岸边,接先生上船。大家不但毫无怨言,还为能与赵老先生同坐一条船而感到高兴。
西垣先生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拂晓时分,经常会见到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手拿拐杖的老人,急匆匆地行走在乡间土路上,大家都知道那是赵先生要外出办事了——或是去县上与政府官员交涉事务,提出施政建议和批评意见,或是去哪个村子调解纠纷、宣讲新思想。有时遇到不公正的事,他能在大街上高声斥责,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一次,走到沣河东七里铺,天还没有亮。忽然发现有两个人在路边睡觉,用衣服蒙着脸,先生就把他们叫醒,说:“睡在野地里,不盖肚子,小心着凉。还不回家去!”这两个人是土匪,乘着黑夜在路边等仇家通过,伺机报复。眼看赵先生走来,他们怕暴露行迹,就在路边装睡。赵先生的好言相劝,使他们深受感动,起身就回家了,从此不做土匪了。一次,他走在西张村附近的南北大路上,有拦路打劫的远远看见走过来一个戴礼帽、穿长袍的人,认为“财神爷”到了,等到来人走近,便举枪大喊“把钱拿出来!”西垣先生不慌不忙,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两枚银圆,说:“就这两块钱!”打劫的人一看是赵西垣先生,顾不得拿钱,撒腿就跑。
有一次,先生坐火车由杨凌返回咸阳,在车上要了一壶茶。下车时没有人来收钱,也没有乘务员在场。他就把钱压在茶壶下面,离开座位下了车。
每次坐船过河去县上,先生都坚持把船钱交给船家,船家再三推辞也没有用。
西垣先生曾任咸阳二区区长,1943年被选为咸阳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还担任过咸阳县禁烟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咸阳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西垣先生热心公益,不计个人得失,民众及当局曾向他赠送牌匾,以表达赞颂之意。但这块牌匾却被收藏起来,从未悬挂。先生担任公职多年,都是在家吃住,没有拿过薪水,也没有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反倒经常把家里的东西拿出去办公益事业。
1954年春天的一天,西垣先生很早就出了门,走的时候连拐杖都忘记带上了,急匆匆要去设在河南街的区政府,递交钓鱼台村村小的办学申请。走到三里桥附近,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造成骨折。那人惊慌失措,一看是赵老先生,更是愧疚不已。西垣先生躺在地上,对撞倒他的人说:“不要管我,你快走吧!再不走,你就走不利了。”过了一会儿,在三里桥开饭馆的一个熟人发现了躺在地上的西垣先生,赶忙告知河南街赵家的亲戚,亲戚家的人用车把先生送回家。自此,先生卧床不起,数月后便离开了人世。像这样宽宏大量、气度非凡的人实为罕见。正是这种常人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事情,表现出西垣先生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
咸阳钓鱼台村赵家是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但这不是由于权势和财富,而是由于赵家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渭河南北数十里的乡亲称之为“文化之家”“教育世家”。西垣先生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疾恶如仇,不谋私利,广交各界人士,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反对贪官污吏,声名远播,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20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赵西垣的孙辈一行多人去渭北原上捡拾红苕(红薯),以补口粮之不足。所谓捡拾,就是在人家挖过红苕之后,寻找“漏网”的红苕或主家舍弃不要的小红苕。这跟讨饭、偷摸不一样,双方都认可,并不丢人。其间,主家过来拉话,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答道:“俺是从河南(渭河南边)来的。”问:“你们在河南哪个村子?”答:“钓鱼台。”问:“钓鱼台有个赵西垣先生,你们知道不?”答:“赵西垣是我爷。”应答者名叫赵天生,是西垣先生的嫡孙。对方有些吃惊,又问道:“你是赵西垣的亲孙子?”赵天生回答说:“真是亲孙子。”听罢,主家喜出望外,说道:“嫑挖咧!嫑挖咧!赶紧到家里去吧!”赵天生不明就里,一行人跟着来到主人家。一进门,主家就朝屋里喊道:“赶紧烧火做饭,恩人来咧!”原来,这家的老人年轻时曾经到钓鱼台村讨过饭,遇见了西垣先生。西垣先生把他请到家里吃了一顿饭,然后开导他:年纪轻轻的,找个活儿干多好,不要出门讨饭了。这人十分感激,从此不再讨饭了。现在接待赵天生等的是他的后人。这人不但招待赵天生等吃了饭,还交代家人说:“拿担笼提上好红苕,给把车装满,叫拉走!”像这样的事情,当时在户县、灞桥等地也发生过。赵家子孙外出干活儿、卖菜,往往会碰到报恩的好心人。
赵西垣先生创办的羊村庙小学刚刚度过了100周年庆典,先生离世也过了一个甲子了。先生一生,以平民之身办平民教育,为平民谋福祉,服务乡里,不谋私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真正的非职业的平民教育家。赵西垣先生称得上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社会改革的践行者。这不仅是赵西垣先生个人的善举,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符号,表现出为国为民的情怀、兴学重教的民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9年12月)
参考书目
《重修咸阳县志》(1986年)
《秦都文史资料》(第七辑)(1995年)
《咸阳市秦都区教育志》(东方出版社2002年)
《咸阳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3年)
赵自立:《我的回忆》(2003年)、《童年往事》(2018年)
董学武:《老咸阳》(作家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