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城

西安的城

要说西安的城,还得从长安城说起。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秦都咸阳早先建在长安西北方向的渭河北岸,后来扩建到渭河南岸,形成了以渭河为界的两个区域,即渭河北岸的老区和渭河南岸的新区。“渭水贯都”更增加了咸阳的恢宏气势。汉朝建立后,刘邦在秦咸阳新区(今西安市西郊未央宫街道、三桥街道、六村堡街道一带)的基础之上兴建都城,逐步建造起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及桂宫,并于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阳曰长安”。“长安”是原秦咸阳渭河南岸新区一个乡的名称,被汉拿来做了首都的名称,既有历史的传承,又取“长治久安”之意,所以有“长安,故咸阳”之说。

汉之后,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约360年的分裂混战局面,隋文帝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仍定都长安。但汉长安城城池狭小,破败不堪。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在原长安城东南方向修建新都,并把新都命名为“大兴”。

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仍以大兴为都城,恢复汉时“长安”之名,由宇文恺继续主持城建工作,并逐步把长安城建设为一座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繁华都市。唐长安城选址龙首原南侧,那里地势开阔,引水方便。宇文恺规划的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在城内靠北城墙的中央位置,其南为皇城。宫城是皇帝寝居及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大院。外郭城共有南北街道14条,东西街道11条,分成排列整齐的108个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及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5公里多,面积84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旧城还要大。

唐之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长安逐步失去以往的显赫地位,名称也几经更改。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西安府,取“西部安宁”之意,西安之名始于此。如今的西安城墙就是明代的建筑,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但是,明西安城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只不过相当于唐长安城的十分之一而已。

自从长安更名为西安,这座曾经的皇帝之城便辉煌不再,日渐衰落。到了近现代,成了一座“废都”。破败是从西安城的东北角开始的。这里曾经是满族人的聚居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满族人作鸟兽散,留下的烂摊子慢慢地荒芜。1934年12月,陇海铁路修到西安。次年6月落成的火车站成了西安的新大门,城墙被挖开一个大口子以作交通之便。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等地的难民沿陇海线西逃,流落西安,这一带就成了他们的栖息地。于是,成片的难民窝棚冒出来。有些连窝棚也搭不起的难民便在城墙下开凿“窑洞”。还有人在此取砖取土,以作他用。城墙因此被挖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日军轰炸西安,警报一响,市民就像钻防空洞一样钻进城墙洞。如此的防护作用,是当初建造城墙的人完全想象不到的。

西安解放后,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顾不上古城墙,任其风雨飘摇。50年代末,主政者竟发文要拆除城墙。当时,我在西安三中上高中,学校组织我们高中学生爬上东门南侧的一段城墙,把城砖扛回学校去垒墙。好大的城砖,一个人扛一块,扛到长乐坊,累得气喘吁吁。其他机关、学校也在扛,还说是响应政府号召。多亏有识之士上书中央,才制止了这种“有组织”的破坏。但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城墙相继被打开几个缺口,辟成现在的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尚武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以及朝阳门、玉祥门——说是门,其实是城墙上的豁口。原有的东、西、南、北四大城门也豁口洞开,残破不堪。1961年,西安城墙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结束了被破坏的厄运。但位于西安城内的秦王府的城墙(即人们所说的新城)却遭了殃。为了开通东新街、西新街、南新街,新城城墙早已被拆得所剩无几。“文革”期间,仅剩的部分城墙也被拆了,此举再次受到中央的批评。改革开放之后,西安城墙迎来了新生。1983年,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开始整修残损不堪的城墙,同时开辟环城公园,疏通护城河。西安人参加义务劳动,为城墙的修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10多年的努力,西安城墙终于缝合了所有的豁口而连接成一个整体,东、西、南、北四座城楼也都整修一新;环城公园和护城河像套在城墙脖子上的绿色、银色花环,把城墙装扮得青春亮丽。一年一届的城墙马拉松赛成为世界的唯一。城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周长13.75千米的城墙,是西安的一张名片,让西安名扬四海,让西安人骄傲自豪。

城墙在给西安人带来荣耀的同时,也给西安人带来了困扰。虽然东、西方向各有两个进出口,南、北方向各有四个进出口,但还是解决不了交通的问题;何况那都是些城门洞,虽敞开着,却是狭窄的。那么多的车辆要从这些“洞口”出出进进,到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还得绕着盘道走,不堵才怪呢!看吧,每当上下班车流高峰时间,各个城门洞内外简直成了停车场,红绿灯把西安人的性子磨得不起来也倔不起来了。厚厚的城墙把城里人包得严严实实,空气流动受到阻碍,汽车尾气和各种污秽气体在城里生发着,憋闷着,混杂着,因而一年四季总是城里的气温比城外高,到了夏季则更为明显。但是,不管什么季节,城里的主要大街上依然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区人口密集的问题,要修地铁了,政府机关要搬迁了。西安人却又担心:会不会影响城墙和钟楼的稳定坚固呀?市政府搬到北郊去,多不方便呀!唉!西安人纠结在城墙的问题上,真的是下不来了。再说那条护城河,疏通工程搞了一个接一个,淤泥挖了一次又一次,但至今仍是一条流不起来的河,泛舟护城河上依然是西安人的一个梦想。也许,“护城河”的本意就在于“护卫”,而不在于“流淌”。

“老西安”的城墙情结源远流长。曾经的西安人把住在城里和住在城关或者稍门外看作是身份的象征。城里住的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城关是车马客栈、商贩云集之地,稍门以外就是种庄稼的乡下人了。解放前,西安城到晚上是要关门的。关门时间一过,想进的进不去,想出的出不来。白天进出城门要验“身份证”,有时还要搜身。解放后,城门洞开,进出自由。但是,“老西安”却守着城里这块宝地,怎么也不愿意搬到城外去,原因是城里是省市政府、百货大楼、医院学校、影院剧场、酒店宾馆、名贵小吃店等的所在地,各方面都可尽享方便。而城外的人要想办点正经事就得进城。所以,西安人把上街叫作“进城”。这倒有点儿像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一样。要让“老西安”从城里搬到城外去,那真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当然,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封闭的城墙本来就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古城风貌又需要加以保护,所以西安在郊区和郊区之外又新增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泾渭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西安的城市架构发生了巨变。随之而来的是,“老西安”的城墙情结慢慢地化解开了。他们的眼界开阔了,生活圈子扩大了,心胸敞开了,新的生活也在向他们招手。